俗語說:禍從口出,病從口入。能否擁有健康的身體去面對生活中的挑戰,很多時候取決于是否吃得健康。2015年,已經過去了四個月了,在過去的一年中又有哪些熱點的食品安全事件呢?
史上最嚴《食品安全法》頒布
新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食品安全法》自2015年10月1日起施行。這部被稱為“史上最嚴”的食安法,對食品生產、銷售、餐飲服務和食用農產品等各個環節管理做出細致規定。最“嚴”主要體現在以下八大亮點:刑事責任優先;違法行為最高可處30倍罰款;增加行政拘留和治安管理處罰;資格處罰力度加大五年市場禁入;一年三次違法責令停產至吊銷許可證;網購食品出問題網站賠償損失;懲罰性賠償最低賠1000元;確立首負責任制。
WHO“紅肉致癌”報告引發熱議
界衛生組織(WHO)屬下的國際癌癥研究機構(IARC)于2015年10月26日就食用加工肉類和紅肉的致癌性發表了最新評估報告。根據證據的力度(并非風險水平),把加工肉類歸類為“令人類致癌”(第1組);紅肉則“可能令人類致癌”(第2A組)。世界衛生組織隨后于10月29日發表聲明澄清,2002年所提出“人們應節制進食保藏的肉制品,以減少患癌的風險”的建議仍然有效。
“金箔入酒”引爭議
2015年1月14日,國家衛計委網站刊登了《國家衛生計生委辦公廳關于征求擬批準金箔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意見的函》稱,經審核,擬批準金箔為食品添加劑新品種,并對金箔加入白酒的用量、理化指標作出了明確規定。
“毒豆芽”系列案件首現無罪判決
遼寧葫蘆島市連山區人民法院對一起“毒豆芽”案做出宣判,判決被告人無罪,這在全國成為首例。這一結果令很多人震驚,因為之前涉嫌違法添加使用“無根水”的芽農基本都是撤案或取保。法院判決如下:“沒有證據證明兩位被告人在豆芽上噴灑‘速長王’(也稱‘無根水')后所檢測出的4-氯苯氧乙酸鈉、6-芐基腺嘌呤、赤霉素三種物質對人體造成何種危害……判決被告人郭某無罪,被告人魯某無罪。”
走私“僵尸肉”流入餐桌
2015年6月1日,海關總署在國內14個省份統一組織,開展打擊凍品走私專項行動,打掉專業走私凍品犯罪團伙21個,共查獲42萬噸僵尸肉,價值30多億元,部分走私凍肉已經進入市場。據調查,這些肉制品曾被作為“戰略儲備物質”長年保存在拉美某國的冷庫里,已經嚴重過期。偵查人員提供的資料表明,這些肉制品是在上世紀的1974年被冷凍起來的。
含大量丙烯酰胺的黑糖食品引爆朋友圈
2015年8月臺灣爆出一個新聞,說黑糖中含有大量致癌物——丙烯酰胺。朱教授,黑糖中丙烯酰胺真的會增加人類的致癌危險嗎?我們平時吃的紅糖、白砂糖有沒有這方面的安全隱患呢?
市面90%五常大米摻假
記者調查發現,五常市五常大米年產量至多為105萬噸,但業內人士估算,全國市場上標售的“五常大米”至少有1000萬噸。這意味著,市場上大量的五常大米都是假冒的。此外,所謂五常“調和米”催生了“拼縫”行業。不少五常市的“能人”從外地收稻,轉手賣給加工企業,利潤十分可觀。
草莓乙草胺致癌風波
去年,央視財經記者隨機在北京新發地農產品批發市場、美廉美超市、昌平采摘園以及路邊的草莓攤,購買了8份草莓樣品,送到北京農學院進行檢測。經過工作人員初步檢測,8份樣品中全部都檢測出了百菌清這種農藥。進一步檢測后,實驗人員又檢測出了另一種農藥乙草胺,同樣是8份樣品中全部都有。新聞報道之后,紅火的草莓銷售市場迅速走冷,各地對草莓的恐慌迅速傳導到主產區,導致種植戶損失慘重。
“生鮮奶”安全嗎
“生鮮奶”是未經殺菌、均質等工藝處理的原奶的俗稱。“生鮮奶”中微生物有來源于環境的大腸桿菌、金黃色葡萄球菌、假單胞菌、真菌等,以及主要來源于動物體的布魯氏菌桿菌、結核桿菌等人畜共患致病菌。自行殺菌存在不充分、不科學問題,容易造成食物中毒以及人獸共患病的傳播。消費者直接購買“生鮮奶”缺少必要的檢驗環節,很可能會飲用到不符合國家標準的問題“生鮮奶”,特別是免疫力低下人群感染風險更大。
2015食品微信謠言
長期喝豆漿會致乳腺癌
吃麻辣燙感染“H799”病毒
小龍蝦用于處理尸體外國人不吃
兒童牛奶飲品含肉毒桿菌兒童牛奶飲品含肉毒桿菌
說甜玉米100%是轉基因,導致男性陽萎,女性絕經.
消息來源:中國青年報 、食醫天地
原創文章,作者:今日新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06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