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在一個重慶好吃嘴的朋友圈里,看到關于磁器口陳麻花排隊的情況,讓我聯想到成都寬窄巷子那家奇香花生米,他們有一些共同之處:都與城市的知名景區相關,生意都是爆好,但也有不同之處,那就是奇香花生米只有春節前那一個多月是恐怖的排隊,平時生意沒那么恐怖,而且,奇香花生米的消費者,主要是本地人,外地游客并不多。 磁器口的陳麻花就不一樣了,他們家是長年累月的天天排隊,而且主要目標消費者是游客,我第一次去重慶是大概十年前,朋友就帶我去逛磁器口,走到陳麻花那里,看到那排隊的人流就不愿意離開,一定要買來嘗一嘗,雖然我覺得并不怎么好吃(因為我不喜歡面食),但以后每次到磁器口,都還是會買。 之所以每次都賣,要么是因為有朋友讓我幫忙捎帶,要么就是買來當隨手禮,拿回成都去送朋友,畢竟到重慶一趟,也不知道重慶有其他什么值得帶回去的,這個陳麻花既然是知名老店,而且這么多人排隊,買回去送人也正好當個特色禮品……,基于這樣的原因,我每次購買的麻花,價格都在100元以上。 推己及人,我相信在磁器口古鎮購買陳麻花的很有游客,都有這樣的心態,看著這么多人排隊,管它好吃不好吃,反正當成旅游的禮品帶回家,是個不錯的選擇,而且你可以自己選擇裝袋的大小,可以十元一袋,二十元一袋的分開包裝,提回家送人時一則是方面,再則是老店名氣,也不覺得寒磣。 因此,我選擇相信陳麻花的麻花已經成為磁器口,甚至是重慶的一個知名伴手禮產品,會成為游客在景區購物的一個可選擇項,他與古鎮上那些小吃(比如酸辣粉之類的)最大的不同,就在于是打包帶走,這一點不同,讓他們的產品直接跳出了美食的概念,兼具禮品屬性,而這是專屬于景區的一個衍生模式。 但是景區的這些東西,我習以為常的餐廳估算模式有點不合適,昨天我在微信里面說,如果排隊情況沒有水平的話,那么陳麻煩一天的流水估計在15萬左右,我怎么估算出來的呢?主要是參照三個指標:其一是磁器口的日客流量,加購買的轉化率,再乘以客單價,就得出了我說的那個結論。 磁器口的客流量雖然有高有低,但這幾年隨著各地全力打造旅游經濟,實際上人氣已經很好,我們每次都不是節假日過去,游客的客流量都很不錯,我也找了網上的數據,說磁器口的日飽和接待量是2萬人,大的節假日只能限流,比如剛過去的春節,磁器口就做了客流限制,否則人太多統一出安全事故。 由此我給磁器口的日均客流量預估為15000人,他們家作為鎮上最為出名的一家特色產品店,又具備伴手禮這個特性,因此預設了10%的轉化率,也就是1500人會購買(根據他們從早到晚的排隊,這個人數可以達到),然后每個人假設平均購買100元的麻花,這三個數據加起來,也就剛好15萬。 當然,這只是我自己的一個沒有真實數據的猜測,結果很多重慶的朋友給我提供了各種數據和信息,呵呵,帶來兩個結果:其中一些朋友說,陳麻花的排隊沒有作假,并且十年前一天就號稱可以賣到20萬這個級別,每次排隊都在一個小時以上;另外一些朋友說排隊有水分,她和同學就被招募去扮演游客,一天只能賣5、6萬。 那么我到底應該相信哪一邊呢?綜合大家的說法,我的判斷是他們的排隊確實有水分,但同時他們的流水也應該不會是5、6萬,而在10萬以上,為什么得出這個結論?首先我相信這位現身說法的好吃嘴,她不僅說明有排隊現象,而且好準確說出了排隊的價格,購買麻花后怎么還回去,嘿嘿,不太可能編造,也沒理由編造。 既然排隊有水分,那怎么還有那么高的營業額呢?其實我前面已經說了,陳麻花的主要目標消費者是那些游客,而那些被雇傭去排隊的人,只是起一個示范和引導作用,讓其他游客更樂于去排隊購買而已,這些雇傭排隊的人,所購買的麻花數量占比全天的流水很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跟何況,這位好吃嘴也說了,陳麻花并非每天都要找人去排隊,客流量大的節假日和周末這些就不需要,只有在人流量不怎么好的季節和時間里,才會花錢雇人去排隊湊湊人氣,就算不排隊,他們家的人氣其實也是不錯的,基于這樣的情況,我們有理由相信:陳麻花光是靠游客的購買量,也可以達到一個很高的流水狀況。 根據我前面所說的數據,一天有15萬,就算在此基礎上降低轉化率, 比如只有7%的轉化率,也就是100個游客,只有7個人會買,那一天下來也有差不多1000人購買,人均100元的話,也有10萬的流水,但是,根據我自己每次到磁器口排隊買麻花的情況,他們排隊的這個陣仗,一天下來,購買的人數應該遠遠不止1000人哈。 更何況,因為陳麻花在磁器口的名氣太大,很多外地人旅游吃了以后覺得不錯,還想吃時,就催生出一個代購群體:專門給外地人代購陳麻花,也就是說,陳麻花除了做游客的生意,還有線上代購這個群體也在每天購買,因此,哪怕線下古鎮只有7%的轉化率,加上線上銷售的部分,我覺得日流水達到15萬,可能也不是什么天方夜譚的事情哈。 事實上,能做到陳麻花這種現象的美食,我們再去討論人家的流水,其實已經沒什么意義,不管是賣15萬也好,只賣5萬也罷,磁器口古鎮上的這家店的門頭上這三個字,本身就已經變成無價之寶了,只要這條古鎮一直存在,只要他們不因故從這條街搬走,那陳麻花這三個字代表錢,取之不盡用之不竭的財富! 嘿嘿,我是俗人,商業上的東西都不自覺的用錢來衡量哈,這其實沒什么羞于開口的地方,既然是商業,那盈利能力就是其最核心的指標,正如網上有一句話,說的是凡是不以盈利為目的的創業,都是耍流氓,我深度認同這句話,同理,也可以改一下:凡是不能轉化為盈利的商業模式,也都是耍流氓。 我去過全國很多城市的旅游景點,很多景區都有這么一兩個特別牛逼的特色美食,有的是一家小餐館,有的則是特色美食,做好了都是可以傳承的好東西,但遺憾的很多古城和景區的很多美食都名不副實,隔一段時間去就變了花樣,最典型的代表就是麗江,春節前我去麗江時發現七一街那條小吃街居然已經拆了。 當時我十分驚訝,雖然這條小吃街從來都名不副實,里面的東西全是掛羊頭賣狗肉的東西,但現在連這種糟糕的東西都沒有了,不得不說是一種遺憾,我不知道是誰,基于什么原因把這里改成賣旅游紀念品的鋪子,但不管怎么說我都覺得是腦殘行為,當然,這也要怪麗江的這些商家,這么大個旅游城市,居然沒有做出一個具有代表性的麗江特色美食出來。 當然,深究其原因的話,又要說到產權的問題了,中國出不了百年老字號,并非是沒有可以傳承和延續百年的產品,而是沒有這樣鋪面,不管是寬窄巷子的氣象花生衣,還是磁器口的陳麻花,如果房子不是他們自己的資產,而是租用的房產,那么某一天他們如果因為房租而被趕離現在的位置,其結果和那些路邊小店不會有兩樣,可以用慘不忍睹來形容。
我現在有一個習慣,就是到一個地方,就習慣性的要在腦袋里統計對方的營業水平,也即是估算對方的營業能力,這幾乎已經成為一種不由自主的習慣,比如我進入一家餐廳,首先就會計算對方店內的桌子數量,根據產品看對方的客單價,然后計算產品計算桌均消費時間,然后能比較容易的估算出這個店的流水真實情況。
當然,這些都是預估,呵呵,要較真的話,到重慶磁器口的陳麻花店門口蹲守一天,就能相對比較準確的計算出他們的數量,遺憾的是不在成都,否則我真的想去那兒坐一天,計算一下他們線下排隊的數量到底能達到什么規模哈,嘿嘿,感覺這是一件很有意思的事情,有較真的朋友去做這個調查么?
繼江蘇十三香,湖北油燜大蝦,湖南口味蝦之后,第四個具有地區代表性的龍蝦味型,純正的川派麻辣味道,曾經專屬于成都豪蝦傳龍蝦館,他們借這個味道成功撬開成都的龍蝦消費市場,引出四川吃龍蝦的熱潮;現在創始人面向全國推廣四川鹵煮味道,爭取讓全國喜愛龍蝦的消費者,品嘗到地道四川風味的麻辣小龍蝦!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99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