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簽合同后,店沒有開出來,也不給退加盟費。” “交了幾萬的加盟費,總部卻對我們置之不理。” “快招公司,打著知名品牌的旗號招加盟商……” 今年,火鍋食材超市大火,隨之而來的是加盟亂象叢生,創業者盲目跟風、沖動投資,快招趁機圈錢…… 重重亂象背后,如何理性謹慎看待火鍋食材超市項目?
食材超市加盟亂象不斷
某品牌“冒充”知名品牌招加盟商
近日,太原電視臺報道了一起“火鍋食材超市加盟糾紛”事件。
視頻中的王先生,來自太原長治,疫情期間看到火鍋食材超市生意火爆,便想開一家加盟店,一開始他比較中意“某食匯”,就在網上搜索查詢,結果網頁顯示的多是某熊食材超市的加盟信息。
“我也詢問了項目業務員,對方表示他們和某食匯是一起的。”
王先生說道,自己也沒多想,加上對方說現在加盟有優惠(原價49800的加盟費,現在只需39800),如果不盡快簽約,區域的名額就會被別人搶占。
只用了一個多小時,王先生就匆匆交了錢、簽了合同。
可誰知道,項目啟動初期,就遇到了選址難的問題,數次選定的地址,因為種種原因被取消。
王先生和合伙人商定后,決定不再繼續這個項目,希望品牌方能退還自己的加盟費,可遭到拒絕,對方讓王先生轉讓給其他人,但最終還是無人接手。
后來,王先生向太原電視臺求助,當媒體記者介入到品牌方采訪時,對方才承諾給王先生退費。
王先生的經歷并不算個例,前段時間,餐見君了解到,某品鍋食材超市的加盟商群也“出事了”。
“簽了合同后,總部對我們置之不理,今年鄭州的加盟商,整體都沒再跟公司續合同。”
02
創業者盲目跟風;快招公司圈錢
品牌方服務能力跟不上
受疫情影響,家庭消費需求持續井噴,有需求就有商機,大量火鍋食材超市如雨后春筍,不論是創業者、火鍋品牌、還是供應鏈企業、資本,都盯上這塊肥肉,從近期該行業的融資情況就可見一斑:
某食匯宣布完成5000萬美元B輪融資;字節跳動數千萬投資山西某熊火鍋超市;
很多知名火鍋品牌也開始搶占這個細分賽道:某渝火鍋,把食材超市作為今年的發展重心,預計要開200家;某大俠,借助自身供應鏈,推出某某饞火鍋食材便利店……
據不完全估計,目前市場上差不多有近百個火鍋食材超市品牌。
資本追捧,品牌林立,門店猛增,一站式食材超市的風口正在“刮來”。
創業者沖動投資,盲目跟風
“火鍋超市這種模式,入門門檻比較低,輕資產、少人工,是個創業的好項目。”一火鍋食材超市老板告訴餐見君。
采訪中,還有人稱,“100平左右的店,只需要2、3個員工,產品、培訓、系統都由品牌方提供,每個月能凈賺個萬把塊吧。”
這個讓人“眼紅”的項目,憑借著自身優秀的基因,正在吸引創業者紛紛入坑,盲目跟風。
連火鍋競爭最激烈的重慶火鍋市場,也逐漸有火鍋食材超市冒尖。
被快招公司盯上,加盟信息難辨真偽
看得很多創業小白蒙圈,稀里糊涂就交了錢,結果現實情況和預期相差甚遠。
誰火盯誰,不斷開新品牌,圈快錢、賺流量,不少人都中了快招公司的套路。前文提到的,打著知名品牌的名頭賺取加盟費,就是陷阱之一。
瘋狂擴張,品牌方實力跟不上
餐見君還看到,某食材超市品牌公眾號顯示,3月30日,全國門店600家,到了5月24日,簽約門店突破1000家。
短短2個月就發展了400家加盟店。這么快速的發展,不免讓人懷疑,背后對加盟商的支撐和服務跟得上嗎?
03
本質不同
餐飲和食材超市完全是兩個賽道
雖然很多人涉足食材超市,但真正做強做大的很少。業內人士分析,火鍋食材超市和火鍋店是兩個完全不同的賽道,前者是零售性質的便利店;后者是堂食為本的服務業。
餐見君通過調查了解到,目前操盤食材超市的有知名火鍋品牌,也有火鍋供應鏈企業,還有原來做火鍋食材的貿易商,幾乎都是靠發展加盟商做規模化,門店的倒閉率也很高。
看似門檻很低,做火鍋食材的集合就行了,但這背后不僅僅是食材供應商的資源整合,更重要考驗的是系統力。
食材超市模式的本質是:多門店——高訂單量——撬動的上游效率革命。門店端低價走量,賺的是薄利多銷的利潤。
如果一個品牌沒有能力大規模開店,采購就沒有優勢,終端產品的定價也就沒有競爭力。即便有實力大面積鋪店,也需要有相應覆蓋度的物流體系。
也就是說,操盤食材超市,需要品牌方不僅有門店標準化體系(包括產品、裝修、人員、管理系統),構建物流冷鏈網絡,還要有數字化的供應云系統等,還要有錢做營銷砸品牌。
做食材超市,其實就是供應鏈和效率的比拼,還有資金實力的考驗。所以有實力的或許值得一試,達不到的玩家,盲目跟進的結果大概率是炮灰。
04
對創業者3點提醒
仔細考察,入局需謹慎!
對于創業者來說,更不是隨便加盟一家就能賺錢的。
某食匯的相關負責人認為,選擇加盟品牌,還需要從品牌力、標準化、物流冷鏈、數據支撐等全方面綜合考慮。
往期精選
原創文章,作者:火鍋餐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213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