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變應萬變》
昨天,有個餐飲同行給我留言,問我關于菜品改動的問題,他有一家店,做的產品也挺有特色,但最近這半年生意下滑很嚴重,為此他現在有點迷茫,不知道該怎么辦?咨詢了很多朋友,都勸他改產品,來問我的意見,我以前吃過他家的產品,覺得非常好,為什么要改?勸他不要對自己的產品動搖。
餐飲經營中,有兩個最核心的東西,一個是自家的產品,一個就是對這個產品感興趣的客人,兩者一個是不可控的變量,一個是可控的非變量,聰明的做法是把可控的非變量做好,然后去想辦法解決不可控的變量,而不能是相反:把原本可控的非變量做成不可控的變量,或者試圖把不可控的變量做成可控的非變量吧,這是傻瓜行為。
上面這段話比較繞口,很多朋友可能聽不到,那么下面我就來詳細解釋他們的差別,為什么說產品和味道是可控的非變量,這位朋友的餐廳已經開了有五年,我每年都有去吃,味道和菜品都很穩定,他自己本來就是廚師,所以在菜品和味道的把控上做得非常好,只要他愿意,可以一直讓這個味道保持下去,所以,這就屬于“可控的非變量”。
為什么說客人是不可控的變量呢?是因為客人的喜好在不停的變化,以前喜歡這個味道的客人,可能過一段時間就不喜歡了;以前經常來的客人,可能搬家到外地去了;以前很喜歡的客人,可能因為懷孕等原因不再經常到外面吃飯等,客人會因為各種我們不可控的原因而離開我們,很多時候,他們的離開甚至與我們完全無關,我們不管想什么辦法,都沒用,所以才叫“不可控的變量”。
明白兩者的差別后,大家如果是餐飲老板,你會怎么做呢?如果看到客人變少,而不去分析客人為什么變少,就開始盲目的亂改味道,或者胡亂更換產品,是不是就是把自己最有把控力的東西放棄掉,而試圖去迎合不可控的變量?比如這位朋友想跟風做龍蝦,我問他會燒龍蝦不?他說不會,想出門去學,或者請個師傅,把非變量變成變量,不挺傻么?
為什么這樣不對?因為他并沒有去分析客人為何不來,或者客人為何減少了,而簡單粗暴的認為是自家產品不行了,那么萬一上龍蝦后還是沒有客人呢?難道又接著更換產品么?這樣更換下去,最多三次,這家店就得徹底完蛋,一個老客人都不會再有了,那才是真正的得不償失,會追悔莫及。
正確的做法是什么?是把自己絕對可控的產品和味道繼續做好,然后去分析客人為什么不來了,我認為他是因為享受了微博的紅利后,沒有再做與時俱進的營銷和宣傳,以至于他曾經的老客人逐漸流失后,沒有新的消費者補充進來,說白了,就是我那個“客戶蓄水池”理論中所說的,老客人流失的同時,沒有新客人的引入,生意下滑是必然的。
既然以前有那么多老客人,足以說明產品和味道沒有問題,那問題就在于自己的好產品沒有更多的人知道,所以他應該做的工作,不是來跟風賣龍蝦,而是去找到新的傳播渠道,把自己的產品讓更多的年輕消費者知道,當年借助微博起來的商家,背后的本質,不就是因為通過微博獲取了大量年輕用戶的關注和支持么?
現實中類似的情況非常多,很多朋友在經營中,分不清自己面對的是可控的非變量,還是不可控的變量,因為聽信一些外行的意見和建議,傻傻的放棄自己可控的非變量,而去試圖搞定不可控的變量,這不僅是徒勞無益,反而會給自己帶來很多的傷害,甚至,說得嚴重點,很多朋友的餐廳,就是這樣被自己改來改去玩死的。
餐飲有一套它自己的基礎邏輯,里面確實也有很多基本的知識點,涉及到一些概念,要想把餐飲真正做好,需要用心扎下去,一點一點的積累和總結,如果不懂得這些基本的知識點,雖然不敢說做餐飲就一定會比別人好,但至少不至于犯低級錯誤,尤其是不會在遇到問題和困難時,就胡亂找人支招,要知道,很多人給別人指點起來頭頭是道,但其實他們對結果完全不負責任的,最終蒙受損失的,其實還是老板們自己。
最后,我建議這位朋友“以不變應萬變”:繼續把自己的產品做好,這個保持“不變”,然后去找各種新的營銷方法和途徑,以為自家餐廳找到新的客流,這個需要保持“萬變”,在成都這樣千萬級人口的城市,任何一個產品,在味道和食材本身沒問題的情況下,都不用考慮市場的問題,一定有足夠多的目標消費者。
問題僅在于怎么順應市場而變的去找到他們而已!
(本文耗時25分鐘)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31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