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話題很早就想寫了,但因為時機不成熟,覺得自己掌握的信息量不夠,所以一直沒有動筆,現在決定,把這個話題作為創業日志的新年第一個主題,來與大家分享,每個人看問題的角度都不一樣,后面的這些文字,僅僅代表我個人的觀點,算是站在我這個角度的一點看法,不求贊同,仁者見仁吧!
1、區域性平臺
我關注到全國性的餐飲平臺,是從2016年下半年開始的,在這之前,我因為主要活動范圍在四川,所以接觸的所謂平臺,現在回頭來看的卷,準確來說它們都不能叫“餐飲平臺”,至少,是不具備平臺屬性和平臺功能,所以無法起到平臺性的作用。
比如四川烹飪雜志,這是一本專注于餐飲30多年的專業雜志,擁有一幫兢兢業業的專業餐飲編輯,也擁有最為詳實的餐飲技術方面的報道,我把他們列為技術派餐飲人必須要關注的雜志,但遺憾的是他們的受眾太單一,文字內容偏技術性和專業性,用戶群也太偏專業廚師,普通用戶太少,所以綜合性平臺條件不夠。
比如四川各類自媒體平臺,隨著移動互聯網的發展,尤其是微博微信時代的來臨,成都也涌現出一大幫立足于做平臺的自媒體團隊,在成都餐飲行業建立起不錯的影響力,但遺憾的是受眾太局限于成都本地,再加上因為競爭壓力而帶來的快速變現和商業轉化,導致還沒起飛就開始自耗,難以突破。
事實上,不管是成都如此,其他城市那些局限于本地市場的自媒體平臺,基本都面臨這樣的尷尬境地:快速積累起來的影響力非常不穩定,要么找到清晰而可持續的未來目標和商業模式,可以持續的贏得投資;要么就在還有影響力和公信力情況下,盡快變現,落袋為安,只是多數區域性平臺選擇了后者而已。
所以,這次的話題,就不針對區域性平臺說三到四,后面的文字內容,對于區域性平臺也沒有太多參考價值,因為就算是我來運營一個區域性自媒體平臺的話,估計也會和大家做出一樣的選擇,后面的文字,主要是站在餐飲老板的角度,來談談全國性餐飲平臺的一些觀點。
2、平臺困境
2016年下半年開始,不知道是因為湖南衛視對我們的報道,還是其他什么原因,突然很多全國性的餐飲平臺開始主動關注我,并且向我約稿,希望用我創業日志里面的一些內容,為了了解對方是誰,我開始關注和變了解這些平臺,于是才密集的關注了目前排名前五名的全國性餐飲平臺。
后來我幾次接觸下來,負責與我對接的小編才告訴我,關注我是他們平臺的老板和創始人推送給他們的,而且這些老板基本都在我的朋友圈里面,遺憾的是我并不知道,因為我只備注了別人的姓名和單位,而沒有備注別人的職位,因此,這個系列文章,應該會被很多做平臺的大佬看到,觀點有不對之處,還望各位海涵。
目前做全國市場的餐飲平臺,大家表述出來的目標和愿景可以各執一詞,但是大家無一例外的都追求用戶數量,在移動互聯網時代,又是做平臺的思路,那么用戶數量決定一切:哪家用戶數量多,哪家用戶忠誠度高,哪家用戶積極性高,哪家用戶響應度強,哪家用戶結構完整度好……
互聯網企業,從來都是贏者通吃,基于移動互聯網的餐飲平臺,創建是來自于移動互聯網時代,大家也不自覺的把自己定位于互聯網企業,因此,大家的競爭,就是殘酷的當那個第一名,想獲得在這個行業“贏者通吃”的獨家門票,道理到家都懂,但問題在于,怎么做才行呢?
各平臺在“怎么做”這個問題上,可謂絞盡腦汁,付出各種努力,全國性搜羅自愿,尋找創新模式和差異點,但從我關注大家的這半年時間來,感覺彼此之間差異化不大,所做的工作,甚至比較雷同,歸納起來,主要有兩個方面:線上資訊和線下活動。
所謂線上資訊,主要是指基于各自平臺公眾號的內容,這方面大家都有專業的編輯團隊,所做的工作基本大同小異,而且,計算是有差別也可以忽略不計,因為這個版塊無法形成“獨家性”:你一個方法有效,別人馬上就可以跟進,甚至都不用背負抄襲的名聲。
基于上述原因,在線上資訊這個板塊,大家做的其實就是傳統媒體最擅長的工作,而彼此之間的細微差異,也主要是體現在這方面的能力上:創始人擁有傳統媒體經驗的,在內容上更扎實一點(比如行業大佬和人物專訪等);創始人新媒體經驗豐富一點的話,則花樣和新奇性上強一點(比如熱點話題的立即響應等)。
但這樣的差異無法形成核心競爭力,也看不到變現的價值,傳統媒體時代,消費者要獲得資訊,好歹大家還要付出一兩塊的報之前和十多塊的雜志錢,但是移動互聯網時代,免費的資訊太多了,尤其是餐飲行業,又是一個非常特殊的行業,單純的資訊變現,至少在目前,看不到這方面的可能性。
因此,線上資訊這個板塊,各平臺之間不管付出多少努力,也不管什么花樣,都很難形成超出其他平臺的核心競爭力,也無法找到可以變現的有效途徑,事實上,我覺得這應該已經是業界共識,所以大家才集體放棄了這一塊的商業探索,而只是將這個板塊當成“吸客”的方式和途徑,將重心轉移到線下板塊。
線下板塊,原本應該是一個很大的空間,但因為大家都在摸索,都沒有可供借鑒和參考的前車之鑒,所以從目前來看,線下板塊基本等同于線下活動,主要包括:餐飲人物的分享,餐飲經驗的培訓,餐飲知識的講座,餐飲名店的探訪,以及餐飲市場的考察等。
現在,能在各地組織起線下活動的餐飲平臺不多,全國排名前五的這幾個平臺,據我的觀察,最多也就三個具有這個能力,而且在可持續性上,都不太樂觀,也就是說組織一兩次可能沒問題,但要想作為自身的核心競爭力去長期做,老實說,一個平臺都做不到。
雖然,在餐飲行業,有幾個全國非常知名的培訓機構,他們也確實獲得了很大的商業成功,據說賺了大錢,但我個人不認同他們的工作方式,尤其是不認同他們的營銷方式,他們的模式更適合銷組織,而不適合移動互聯網公司,所以,我建議帶有互聯網思維的餐飲平臺,不要學習這類培訓機構的做法。
當然,我所說的這些僅針對那些有抱負,有野心,有長遠目標的平臺,如果有平臺自身定位本來就只是為了最大化和最快化實現商業變現,那可以學習全國各地省會級城市的這些區域性平臺,什么能立即賺錢就馬上跟進做什么,否則過了這個村就沒這個店了,這樣的短線戰略和目標也合情合理,只是不在本次討論之列。
那么行業平臺應該干什么?這是很多平臺老板和團隊都在抓腦殼的問題,除了線上的資訊和線下的活動,尤其是線下活動板塊,難道大家正打算發力的各類培訓,各類探訪,各類交流都不做了么?如果這些都不做,那作為行業平臺,還有什么可以做呢?
(圖片來源:掌柜攻略勺子課堂)
說到這里,我就不得不把華杉的觀點抬出來了,在2016年9月掌柜攻略組織的西貝年度大課上,作為國內最頂尖的咨詢公司創始人和總裁,華杉非常精準而明確說說出了一個觀點:巨大的社會問題意味著巨大的商業機會,如果稍微延伸一下,可以換個說法:
每個商業機會都應該是是去針對性的解決某個社會問題:你解決的問題越大,商業機會就越大,解決的問題越小,商業機會就越小,因此,如果大家認同華杉的這些觀點的話,那么餐飲平臺應該做什么,哪些是重點,哪些是附帶,其實就變得比較明顯了。
餐飲行業有哪些問題?我認為主要有三方面的問題,從小到大排序的話,分別是:餐飲門店的問題,比如餐飲如何籌備?應該如何經營,怎么計算成本,怎么組建團隊等;餐飲行業的問題,比如行業發展方向,餐飲流行趨勢,各地餐飲的取長補短等;飲食安全的問題,比如食品安全,食品添加劑泛濫,劣質食品流行等。
第一個問題的解決,應該留給那些專業的培訓機構的小的區域性平臺和公司,因為這只是“小問題”,里面只有小的商業機會,餐飲平臺來做的話,費力不討好,目前大家的困境恰好就來自于這個;第三個問題確實是大問題,但目前來看,只有國家職能部門牽頭才有可能解決,而且是個持久戰,餐飲平臺力量不夠。
因此,對于餐飲平臺來說,可以解決的,就應該是集中于第二個問題,也就是餐飲行業的問題,當然,在能力范圍內可以向下,附帶去解決第一個問題,也就是繼續把現在所做的這些事情做好,但是要想在平臺競爭之間實現“贏者通吃”,只能從第二個問題上想辦法,什么辦法?
未完待續……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60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