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在國際上名聲不太好,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就是知識產權的保護上面的羸弱,我們國家的很多產品,在國際上被貼上假冒偽劣的標簽,被認為是沒有質量保證的低檔次貨,每次看到國際上關于這樣的報道,在不舒服之余,心里也無可奈何,因為事實就是如此,國內各行各業都充斥著各種假冒偽劣的東西。
餐飲行業的跟風,更是一個非常普遍的現象,而且,是一個全方位的現象,從名字到味道,從裝修到服務,從穿著到顏色……,凡是眼睛能看到的,可供復制和盜版的東西,都會有人挖空心思去跟風模仿,甚至,有些模仿者,做的比原創者還。
比如,成都最早做烤魚的滋味烤魚,從祥和里那個很小的店鋪開始,當年引起成都的烤魚熱潮,結果后來被另外一個模仿者做的到處都是分店,知名度甚至超過了滋味成都;又比如當年川道拐把耗兒魚做成功以后,瞬間成都就多了很多耗兒魚餐館起來,遍大街都是。
當然,這兩個案例都比較久遠了,最近這幾年來說,就屬火鍋和龍蝦是跟風現象最嚴重的兩個品類了,從2013年開始,龍蝦店在成都先后開出了超過1000家;而火鍋店就更恐怖,先后開的火鍋店估計最少也有幾千家之多,那么我們到底應該怎么來看餐飲跟風這個問題呢?
首先,不管從哪個角度都必須承認的現實是:餐飲行業的跟風現象完全不可避免,甚至說得更絕對點:餐飲行業,本身就是一個靠跟風來獲得延續和發展的行業,它里面的創新更多是微創新,很難有完全原創的東西,比如,我雖然原創了四川鹵煮龍蝦這個味道,但龍蝦這個產品,我是跟風了湖北江蘇等龍蝦市場。
不僅我們豪蝦傳如此,市面上絕大多數餐飲類型,都只敢在某一方面說自己具有原創性,而不敢說自己的所有形式都是原創,不管是做中餐,還是做火鍋,不管是做日料還是做泰餐,全都是在學習和模仿別人的基礎上做出的創新,差別在于:有些創新很有新意,而有些創新則很低級而已。
因此,站在這個角度來說,沒必要站在道德的高度去指責餐飲行業的跟風行為,這方面幾乎每個人都“不干凈”,都存在對別人借鑒和跟風之處,所以這不是今晚日志的重點,我們今天的日志,主要是想與大家分享:為什么很多跟風的餐飲同行,最后都淪為炮灰?
今天早上,餐飲老板內參的一篇文章,提出“餐飲業的下半場”這個概念,它以2012年作為臨界點,把之前的傳統餐飲歸類為“上半場”,以后的新派餐飲歸類于“下半場”,并且給這個下半場總結出六個字:更好玩,更殘酷。我比較認同這樣的觀點,與我以前寫的不謀而合,尤其認同這六個字。
所謂更好玩,就是新派餐飲出現很多好玩的東西,甚至用傳統眼光來看不可思議的東西,比如一個連廚房都沒進過的人,居然可以一夜之間成為餐飲紅人;比如有餐廳一兩年之內,可以開出上百家分店;比如有人完全沒有線下店,光是做外賣,一個月就可以賣幾百萬;比如一個不好吃的東西,卻全國爆紅……
所謂更殘酷,則主要是針對跟風行為而言,傳統餐飲時代,一個東西要做出名氣需要很長的時間,而它要被別人模仿,也需要一個比較長的時間;但是在新派餐飲時代,這個時間被嚴重縮短了:一夜爆紅,所帶來的后果里面,就隱藏著一夜別模仿的可能性。
那么,餐飲的“下半場”應該怎么玩?這是那篇文章提出的一個疑問,同樣的,也是我內心的一個疑問,面對紛繁復雜的局面,和層出不窮的模式,我相信很多人和我一樣,都有點懵,不知道餐飲的下一步到底應該怎么玩,并因此帶有警惕心,生怕有一點自己就落伍了。
應該怎么玩我們可能還不清楚,但是,不應該怎么去玩?根據這些年來的經驗,多少還是知道一些,這也是今晚日志的主題,也是我起這個標題的原因,跟風之殤,殤在何處?我認為就是殤在有太多太多的跟風者被湮沒在餐飲的滾滾浪潮里面,總結起來,主要是因為犯了以下一些錯誤:
一、跟風味道上的盲目自信
今晚林妹妹(美女,別羨慕,嘿嘿)找我咨詢關于鹵制品外賣的事情,被我潑了一頭冷水,我認為,所幸有我這樣的人去給她潑冷水,能讓她相對更冷靜的看待這個問題,現實中,很多餐飲方面的跟風創業者,首先是考慮對成功者味道的模仿和跟風,并以自家的味道更好作為信心的來源。
2013年很多老板打算做龍蝦餐廳前,都帶著師傅來我們店品嘗味道,然后問師傅能否做出一樣的味道?在師傅拍胸口保證能做出完全一樣的味道情況下,于是也投資開餐廳,并且還公開宣稱做出了超越我們的味道,結果呢?到現在單純模仿我們味道的餐廳,一家都沒活下來,為什么?
因為餐飲已經進入“營銷為王”的時代,而非曾經“味道為王”的時代了,贏銷為王的時代里,味道只是最基礎的條件,甚至在一些追求標準化和規模復制化的商業模式下,對味道的追求是不需要好吃,只需要不難吃即可,因此,單純在對成功者味道上的跟風,并因此投身餐飲,是一個比較嚴重的錯誤。
二、跟風目標上的混亂錯失
餐飲行業的跟風者,在跟風上所花費的精力和財力都不小,但是結果呢?很多都不是很理想,為此很多人也非常疑惑,不知道問題出在哪里,其實,很可能是跟風目標上的胡亂:它所模仿的成功對象,很可能壓根不是依靠味道取勝,而很可能是因為其他方面的原因而獲得成功,那么你去模仿人家味道,豈不是南轅北轍么?
拿豪蝦傳舉例,我們在2012年之前就是現在這個味道,但一直沒有獲得市場認同,2012年借助新浪微博在成都獲得爆紅的機會,為此2013年成都一下多出很多模仿我們的同行,悲催的是:刻意模仿我們味道的,一家都沒活下來,而沒有模仿我們味道的,卻成功了好幾家,為什么?
因為豪蝦傳在2012年成為成都餐飲的一匹黑馬,并不完全是靠我們的鹵煮味道,而是因為當時處于新浪微博的超級營銷紅利期,我們完全是因為占據了這個紅利的窗口,相當于那只被風吹起來的“豬”,因此,導致我們真正成功的,不是我們已經做了三年的味道,而是新浪微博在營銷宣傳上的超級機會。
2013年是成都餐飲超級爆發的一年,重慶老火鍋,西昌燒烤,泰式火鍋,成都串串等領域都出現了引領行業的餐飲品牌,其根源就在于大家雖然做的東西不一樣,但全都是占據了以新浪微博為首的移動互聯網傳播紅利,而龍蝦同行來說,最后做成品牌的,也是新浪微博這些新媒體運用得好的朋友,而非其他。
因此,就算是跟風,需要跟到“點”上去,先搞清楚別人是靠什么獲得成功:別人依靠味道成功,你模仿味道說得過去;如果別人是依靠營銷獲得成功,而你跑去模仿別人的味道,然后天真的以為自己味道不比別人差,就一定也能生意好,這不是在犯錯么?遺憾的是,很多人都在犯這個錯。
三、跟風形式而忽略本質
在餐飲的跟風行為中,即便是找對了別人成功的原因,跟對了方向,是否就意味著別人的好生意就可以直接復制呢?事實上并非如此,現實的結果是,很多跟風者,即便是跟對了目標和方向,最終還是失敗了,為什么?是因為只跟風形式,而忽略本質。
移動互聯網時代的營銷,大家都知道需要“信息聚焦”和“傳播爆點”:信息聚焦是為了實現“針尖理論”,也就是將所有力量匯集于一點,實現信息的聚焦效應,比如鎖定老板的美貌而發力;傳播爆點就是在傳播上最容易引起消費者狂熱討論的點,比如前幾天王寶器離婚事件所涉及到的成都那家紙上烤魚店。
如果要跟風別人,就必須要弄明白別人的優勢本質是什么,而不能僅僅跟風其形式,什么是形式?舉一個非常普遍的例子大家就明白了:幾年前成都有家餐廳,開業時邀請了靚模助陣,結果爆紅,甚至引起全國網友的大討論,結果呢?后面很多餐廳開業,居然不惜重金的也都去請靚模,甚至外加豪車來助陣。
這就是典型的跟風形式而非本質:互聯網傳播的本質是傳播爆點,什么是“爆點”?那就最好是以前沒有過,或者是雖然有過,但明顯超越別人的東西,第一個請外國模特來做開業活動的行為,叫傳播爆點,其他餐廳如果開業也都這么去做,對不起,這就已經不是爆點,甚至已經審美疲勞,那傳播效應何在呢?
因此,餐飲跟風營銷的話,最好能先去研究別人的爆點是什么,然后結合自身的情況,弄清楚自己能有什么爆點,千萬不要簡單的認為別人的爆點,自己拿過來也是爆點,這應該算是很多初入餐飲的新手老板,最容易犯的一個錯誤,當然,也不排除是聽信了一些二把刀營銷人員的建議,才去做這樣的無用功。
餐飲的跟風還存在很多方面的弊病,比如盲目跟風別人的裝修,看到工業風,就也裝工業風;看到鮮花餐廳,就也跑去買花來搞鮮花餐廳;比如盲目跟風別人的定價,看到別人菜品高價也經營得很好,就覺得這里是高消費區,也跟風做高價餐廳;看到別人老板當網紅,就也注冊個賬號,死勁的相當網紅……
受限于篇幅,今晚的分享無法把所有這些跟風上的錯誤一個一個的全部寫出來,暫時就寫這么三點吧,因為,單就上面這三點跟風上的錯誤,就足以導致餐飲跟風者的大面積失敗,成都從2012年以來,以龍蝦為招牌和主打菜品的餐廳,先后開了超過1000家,現在,作為消費者,您數得出的龍蝦品牌能超過10家么?
這相當于是1%的成功率,你覺得很低?那么再去統計一下成都這幾年的火鍋店成敗率,你會發現比例更恐怖,這就是餐飲的現實狀況,表面上大家說餐飲的失敗率是80%,但實際上,具體到某一個品類上,失敗率遠遠不止這個比例,很多人不這么認為,是因為大家平時所討論和看到的,是那些生意不錯,和不停在曝光的品牌,而絕大多數跟風的餐廳是來得悄悄咪咪,去得也悄無聲息。
我做餐飲已經超過7年,身邊有一大幫餐飲做得很好的朋友,其中又尤其是2013年爆發起來的朋友,大家都成為各自品類里面的翹楚和代表,但我眼睛里看到的,更多是失敗者,真的是太多,太多了,其中絕大部分餐廳,又全都是因為盲目跟風而導致的失敗。
跟風之殤,可見一斑!
原創文章,作者:豪俠匯蔣毅,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477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