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端自助品牌金錢豹“拖欠供應商貨款”的余波未平,知名作家韓寒的餐廳“很高興遇見你”遭供應商討債的新聞又登上了頭條。
繼八項規定“血洗”高端餐飲、沖動資本裹挾外行攪局,第三波閉店潮隱藏在智慧餐飲、休閑餐廳、O2O升級等熱詞的陰影下悄然而至。據調查顯示,2015年餐飲業全年月倒閉率達10%,年復合倒閉率超過100%。
經過市場洗禮的餐企大都是懂互聯網、營銷、品牌的高端玩家。筷玩思維認為,游戲的下半場將由擴張侵略戰爭進入比拼運營實力的正面陣地戰。
在各項運營指標中,占餐企營業額近50%的采購成本成為“眾矢之的”,供應鏈的價值正在被全行業重新認知。
眼下,中國許多餐廳對供應鏈的認知度偏低,仍把供應鏈和采購劃等號,給采購部門掛上“供應鏈管理部”的牌子就改弦更張的做法,無異于新瓶裝舊酒。
而且,中國餐飲供應鏈市場還處于萌芽階段,面臨的市場環境也更加復雜,很難形成規模效應。
上下游的束縛:難以標準化的中國飲食文化
供應鏈難以切入的一個原因在于:復雜的中國飲食文化難以標準化,餐廳大都依靠主廚的豐富經驗進貨。
1)、八大菜系需求各不相同
粵菜不惜成本追求高品質食材,對汁水、醬料很挑剔。川菜口味較重,調味品需求量巨大。“辣味露”在市面上不常見,但90%以上的川菜館都在使用。
2)、復雜的中餐食材
以調味品為例,茴香的品種多達20多種。花椒細分為紅花椒、清花椒、青川縣花椒、漢源縣花椒、河南花椒等等。辣椒醬僅云貴川就有十余種。
3)、主廚主觀標準難把握
如大中型火鍋店訂購豆瓣醬,每次起訂量為10噸,口味需多番調試才會找廠家、或在中央廚房定制,甚至火鍋易拉罐、罐裝油碟等也需定制。
餐廳若想自建全供應鏈,就需要天文數字的啟動資金,目前僅有百勝、海底撈等數家大型餐企擁有相對完整的供應鏈產業。
全供應鏈的復雜程度也超過很多餐企老板的預想,從餐廳角度來看,全供應鏈可分為5個環節:
1)、采購
某集團化酒店曾做過實驗,3個采購專員2小時內負責30家大小供應商的訂單采購,而且是全品類采購(水產、凍貨、調料、蔬菜、米面油、日常用品),已達極限。
2)、分揀
5名分揀人員,在2小時內完成40家供應商的分揀及裝車,也是極限數據。還產生了大量錯誤:標簽貼錯、斤數不對、裝錯車、菜品品質錯誤等。
3)、運輸
午餐是餐廳的重頭戲,對在寫字樓附近的餐廳而言尤其如此,采購人員在6點30分前完成前兩步,9點前從市場驅車趕到餐廳并完成卸貨,也是個挑戰。
4)、審核
收貨時要檢查食材、食材品質、缺貨、多貨、斤數不對等問題,若出現問題還要通知相關部門退換貨。
5)、退換貨
退換貨還將支付額外的人力、物流和時間成本,并給餐廳造成額外的運營壓力。
從供應商的角度來看,全供應鏈還需加上拿訂單和收款2個環節,為此還需要強大的地推團隊和干練的客戶維護專員,以爭取客戶和規避退換貨造成的成本問題。
面對復雜的餐廳需求,供應商應如何以標準化的服務鏈滿足之,勉強滿足又能否實現盈利,都需要在市場中試錯。
餐廳籌建供應鏈則需要海量資本的加持和大批專業管理者,在供應鏈市場的起步階段,想找到既有實力又“懂”自己的供應商也很難,中國供應鏈市場始終難以形成閉環結構。
采購是供應鏈的一線崗位,傳統采購只需考慮購買到質美價廉的原材料,降低采購成本。但供應鏈的環節復雜得多,還涉及到提高運輸效率、優化加工工序、降低庫存成本、標準化餐品質量等等。
好計劃是好供應鏈的核心
計劃是整個供應鏈管理的大腦,包括需求計劃、生產計劃、物流計劃、庫存計劃等等,這也是供應鏈管理和傳統采購最大的不同之一。
云味館的供應鏈計劃從核心產品和顧客需求開始進行倒推,云味館對中產階級的理解是“健康、有生活品味和情懷,時間匆忙但不愿將就”的人群,因此它對食材的甄選都以高蛋白、低脂肪、營養豐富為“底線”,很多食材都來自國外市場。
餐廳經過統計,發現其主打單品之一的鮮蝦米線套餐的需求量很高,于是決定舍棄供應商“代購”環節,直接向終端市場大批量采購全年的南美大蝦。
按理說,高挑選標準加上遠程運輸會大大增加成本。但此舉反映在終端上,就是性價比極高的單品持續火爆市場,直接打響了云味館的品牌,還額外節省了大量的品牌推廣成本。
采購作為整個供應鏈的起始環節直接面向一線,采購人員對食材市場的理解、敏感度最高。這決定了在環環相扣的供應鏈上,采購可以提供更有價值的信息,其定位早已不是單純降低采購成本的角色了。
1)、供應鏈的排頭兵
采購和供應商要走在餐廳決策的前面,根據數據反饋和店內消費情況挖掘消費者需要,然后思考什么樣的食材才是餐廳需要的。
2)、全環節對接
采購人員還可以向市場部提供健康賣點、營養成分和產地等信息。同時向產品研發中心提供新品開發的建議,從以前“脫節”的角色轉變為全程參與供應鏈優化的積極狀態。
3)、活用新技術平臺
B2B平臺逐漸興起,采購人員需要學會利用其公開、透明、不拿回扣的優勢,同時與多家供應商進行談判,公平競價。B2B平臺還方便了餐廳互相抱團、聯合采購。既提高了效率,又降低了成本。
東方餃子王在全國有近百家門店,雖然“工業化”的供應鏈對餐廳的規模發展功不可沒,但CEO周游堅持認為,供應鏈在“工業化”的同時必須保障“匠心”。
周游認為,供應鏈本質上做的是流程上的優化,而不是在“制作成本”和“食材品質”上偷懶。好的供應鏈既要保證口味標準化和食材使用效率,也要保證產品能夠滿足顧客挑剔的口味和對品牌理念的深刻表達,惟其如此才能保證企業持續、穩定、高效的健康發展。
他以“土豆絲”為例,“雖然大家現在都能找到好土豆,愿意多花錢,但我們比別人領先一步:就是拿到門店切,離消費者最近,大家覺得好吃。”
用機器切,土豆絲會喪失水分,用手切,每份土豆絲多賣兩塊錢,企業獲利,消費者也能吃到美味的土豆絲,東方餃子王光土豆絲每年就可以銷售300萬份。“足以證明只要你的產品品質好,就會有消費者買單。”
“能標準化的就交給外包的中央廚房,不能標準化的就要堅決拿到現場去做”。
優化供應鏈的關鍵:“塑造”優質經銷商
不是每個餐廳都有資本像云味館那樣直接到原產地大批量購買食材。所以對大部分餐廳來說,如何挑選優質、穩定的經銷商才是當務之急。
而僅有“挑選”的手段,餐廳作為終端還是顯得過于被動,有條件的餐廳可以主動參與到供應鏈市場的建設中去。運用市場手段主動引導、“塑造”優質經銷商,這也是上善之策。
關于挑選標準,我們不妨以國情同樣復雜、消費體量相近的歐美市場作為參考,梳理出優質經銷商的特質。
1)、能夠解決餐廳的庫存煩惱
歐洲第二大的供應鏈服務商“麥德龍超市”不僅擁有遍布歐洲主要交通樞紐的倉儲系統和商場,還配備了通過HACCP國際標準的冷鏈系統,食品達到美國宇航局的安全標準。
麥德龍重金打造儲藏系統是因為,庫存是餐飲行業最燙手的山芋之一:首先,食材存儲時間短、保鮮難度大。其次,各種食材的消耗速度會隨食客喜好而變化,難以預測。
所以供應鏈各環節都希望將庫存推給上游,降低自己的風險。而餐廳作為供應鏈的終端,需要第一時間的食材供應,并免于庫存管理的煩惱。
2)、強大的物流系統
美國餐飲供應鏈市場的巨頭Sysco,可以做到餐廳訂貨后24小時之內配送,并依靠龐大的采購數量,與供應商簽訂長期采購合同,從而在原料價格浮動的情況下依然保持相對穩定的出售價格。
它的兩個區域配送中心和185個配送設施,是目前全球任何一家連鎖餐飲企業都無法比擬的。
3)、巨大的采購量
對優質的經銷商而言,采購的數量與質量應該并駕齊驅,數量不僅可以保證穩定的出售價格,更為關鍵的是有利于自身的穩定性。
食品經銷服務無大利可圖,基本屬于以量取勝。Sysco稅前利潤率常年保持在2.5%到3%之間,運營依靠現金收入流轉和借貸維持。
良性的資金鏈是食品經銷商維持正常運營、擴張業務規模、降低價格波動風險,保持與供應商及顧客良好關系的先決條件。
如何精明的處理和經銷商的關系
中國的餐飲供應鏈產業仍在萌芽階段,Sysco年營業額可占北美市場25%的份額。中國的領先者年營業額為3億人民幣左右,僅占預估市場的0.03%。
雖然發展潛力大,但中國市場仍處在集約化程度低、競爭無序、供應商良莠不齊的發展階段,行業里甚至還沒有成熟的比價系統,造成餐廳的篩選成本過重、地位被動。
對此,百勝中國經過多年實踐,探索出了一套“軟性比價系統”。
1)、百勝中國的“軟比較系統”
在質量為先的前提下,根據食品安全、質量和商務審核的總體績效結果,供應商需要先獲得資格,然后以起始份額來進行競標。
百勝對競價最低的供應商提供獎勵份額,其他供應商則有機會跟標,但會拿到較少的份額,而一次競標失利的供應商還有望在下次贏回來。
競價通常每半年一次,每次輸贏不大,避免了過大的激勵或損失造成供應商惡性、過度競標。
2)、餐廳與經銷商的“相處之道”
有種說法認為,正是因為終端企業過度殺價才導致各種產品質量、安全問題。
對此,主導了該制度的前百勝全球餐飲集團董事會副主席蘇敬軾認為,“沒有比價,談何市場經濟和有序競爭?關鍵是智慧思考,聰明比價。任何一個看重長期健康發展的企業,都會努力摒棄單純追求低成本、高利潤這一飲鴆止渴的方式,百勝鼓勵供應商在產品質量和服務上進行競爭。”
PS:筷玩思維專注和深挖吃喝玩樂完整消費產業鏈。目前筷玩思維單篇文章全網分發平均PV已破10萬。歡迎創業者自薦或推薦吃喝玩樂消費產業鏈上的精英企業。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7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