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一部《我在故宮修文物》的紀錄片在B站走紅,點擊量近70萬,豆瓣評分高達9.5,甚至比熱播電視劇《太陽的后裔》(8.8分)、《瑯琊榜》(9.2分)還要高。更值得注意的是,一部以宣傳傳統文化為題材的紀錄片竟然和二次元及花癡愛好者的聚集地B站有了關聯。
這二者的同框出現,在意料之外卻又是情理之中。八零九零一代人對傳統文化尤其是傳統的手工技藝的認知度普遍較低,而近幾年隨著傳統文化的回歸,八零九零后開始關注傳統藝術和工藝美術,并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其中具有代表性的就是花絲鑲嵌技藝。幾千年前,花絲鑲嵌盛行于宮廷之內,因此從誕生之日起,這門技藝就被牢牢地鎖在了老百姓很難接觸到的“皇城”之內。而幾千年后的今天,它揭開了神秘的面紗,走入普通人的生活。從皇家絕技到大眾商品,從無人問津到熱議不絕。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一個吸納了以王樹文、程淑美等十幾位工藝美術大師和高級技工為首的150人的花絲鑲嵌工藝品生產基地,在其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上世紀50年代,北京市政府將失散于民間的老藝人組織起來成立了北京花絲鑲嵌廠,也就是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的前身,但其產品主要是出口。雖然它曾被稱為“燕京八絕、民間九珍”之一,并被納入首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但是在它淡出人們視線的幾十年間,工藝近乎失傳,其價值更是鮮為人知。
在珠寶首飾日益時尚化的今天,這項傳統的宮廷技藝開始重新浮出水面,而在它鳳凰涅槃式的重生歷程中,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扮演著重要的角色。
1
民營股份改制,平民化成為花絲鑲嵌工藝發展的新路線
由于花絲鑲嵌工藝和材料的特性,上世紀五十年代其發展主要依靠政府統一采購和出口,到了上世紀八十年代末,西方國家對中國實行制裁,出口訂單數量銳減,廠里的經營狀況每況愈下。
1999年,通州區經委全面接收原市屬的北京花絲鑲嵌廠,正式更名為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2008年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進行了民營股份改制,現任總裁常寬個人出資1500萬余元正式入股。
如今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擁有1位法人代表,4位股東。至此,原北京花絲鑲嵌廠的輝煌成為歷史,建廠時的鐘聲已然成為“絕響”。
隨著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的“大換血”,改變原有的市場定位和經營模式是自然而然的事情。過去花絲鑲嵌技藝是專門為宮廷和有錢人服務,其生產的產品例如擺件、器皿和復雜的首飾等,在技藝推廣和大眾的熟知程度上都受到了極大的限制。
面向社會大眾,重新調整產品定位,讓花絲鑲嵌工藝走入普通人生活,讓老百姓用得起、用得上,這是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首先在理念上做出的調整。
當然,花絲鑲嵌工藝品多采用金銀等金屬材料,其制品價格多數都很昂貴,在走向大眾化、平民化的發展過程中,如何節約成本,使其價格更加親民也是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未來需要解決的一大難點。
筷玩思維認為,在如今市場經濟的環境下,轉變發展思維,突破歷史局限,這不僅是花絲鑲嵌這一項工藝從業者需要考慮的問題,更是整個中國傳統手工藝從業者亟需解決的問題。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經歷了從國營到民營、高端小眾到平民大眾化的成功轉型,為傳統工藝品生產商提供了可借鑒的案例和新的發展思路。
2
轉換角色,打造面向市場的花絲鑲嵌技藝傳承平臺
筷玩思維了解到,目前國內大部分的傳統手工工匠們基本處于默默無聞、專心生產工藝品的狀態,缺乏商業化、產業化的意識。如果不能實現工藝品的產業化,就無法充分挖掘其產品的經濟價值,同時也就不能從根本上改變傳統工藝的發展現狀。
基于對現實的深刻認識,常寬決定將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打造為以工藝美術大師和資深精英技師人才為核心的花絲鑲嵌技藝傳承平臺。在追求傳統花絲鑲嵌技藝傳承的同時,致力于面向市場,開發不同的渠道,深挖花絲鑲嵌工藝品的經濟價值。至于如何充分發揮平臺的作用,常寬也有自己的邏輯和思維。
首先,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作為花絲鑲嵌工藝的傳承基地,匯聚了十幾位國內頂尖的工藝美術大師和高級技師,打造名人效應成為公司全面布局的重要一環。于是,常寬及其團隊決定投入資金為王樹文、程淑美等工藝美術大師開設名人工作室,聘請專業人員負責大師們的個人形象設計、產品的定位包裝和公關宣傳等工作。目前,公司已經開設7家名人工作室,每個工作室配備5到20名的工作人員。
名人工作室的設立有兩方面的益處,一是通過這種名人效應,增加了花絲鑲嵌技藝的社會認知度,有利于產品和技藝的推廣;二是幫助匠人們樹立了新的社會形象,提高了匠人們的社會地位和認可度,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有利于吸引新生力量的加入。
對于公司和名人工作室之間的關系界定上,常寬表示,董事會秉持著“天高任鳥飛,海闊憑魚躍”的理念。公司只專注于為大師們提供好的服務,并不限制大師個人的發展,甚至在工作室運營情況不良時,公司還會撥款扶持。“這樣做的目的是為了改善匠人們的生活環境,提高匠人們的社會認可度,讓真正的工藝大師過上體面的生活,這也是我個人的一點情懷吧!”
也正是因為這樣人性化的運營模式,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不僅留下了老一輩的美術工藝大師,還不斷吸引了新生力量的加入。而這些花絲鑲嵌手工工匠的存在也是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最核心的競爭力和最寶貴的財富。
在市場渠道的開拓方面,常寬吸取了工廠在八十年代一味依靠政府采購和出口導致的經營不善的教訓,決定著眼于國內市場。經過多次的嘗試與溝通后,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與老鳳祥、六六福等國內知名企業及業內大型商業連鎖機構達成合作,以經銷、代銷和原料零部件加工等多種形式來展開合作。經過幾年的運營,公司發展了60余家穩定的客戶。
當然,擁有獨立自主的品牌是企業能夠長期發展的關鍵。常寬決定以開設直營店和分公司的方式打造自身的品牌,并開發高端定制服務。目前,公司在全國開設了4家直營店、3家分公司和1家會所,每年的銷售額達到7000萬,其中個性化定制服務占10%。旗下的品牌“東方藝珍”已經正式向市場推廣,未來還將計劃開發時尚類、收藏類的相關品牌。
目前,北京花絲鑲嵌廠向市場化道路發展的最大的問題,就是難以實現產品的批量化生產,當然這也是制約整個花絲鑲嵌技藝乃至全手工工藝品行業發展的難點。因此,如何提升傳統手工藝的生產效率,需成為全行業共同研究課題。
3
著眼八零九零市場,產品定位趨近年輕化
過去花絲鑲嵌技藝是專門為宮廷提供服務,其原料多采用黃金等貴重金屬,價值較高,目前主要針對的消費群體是四十歲左右的中產階級。這樣的定位太過于狹窄,不利于花絲鑲嵌技藝的普及,也不符合花絲鑲嵌工藝平民化和大眾化發展。
目前市場上的消費主體是八零和九零后,如何吸引他們的注意,是企業進一步擴大市場的關鍵。
常寬和其團隊針對八零和九零后喜愛的風格和消費習慣進行了大量的市場調研,總結他們喜愛和關注的話題,然后在產品中融入這些元素,如十二星座、晶體半寶石等。
同時考慮到這個群體剛剛步入職場,消費能力不強,因此在原材料的選擇上多以質量上乘,但是價格較傳統寶石相比更為低廉的晶體半寶石。
在剛開始進行研發的時候,諸多的工藝美術大師認為花絲鑲嵌作為傳統工藝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蘊,同樣應該結合具有文化積淀的寶石,如珊瑚、松石、珍珠等,而晶體類的半寶石并不具備這一文化特性,兩者的結合存在矛盾點。針對這一難點,公司投入了大量的資金和人力,針對這種融合度做了大量的實驗,經歷過多次的失敗,才最終將產品推向市場。
并且針對八零、九零后對花絲鑲嵌技藝不了解的現狀,公司花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對直營店的工作人員進行相關知識的培訓,已達到向消費者普及花絲鑲嵌技藝的相關知識的目的。“只有對產品的由來,對工藝有所了解,才有讓消費者認可產品價值的基礎和前提,也才能收獲好的市場效益。”常寬如是說。
傳統工藝在市場經濟的發展道路上,有針對市場需求不斷融入新思想、新概念的需要。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作為這方面的成功案例,其模式值得同類型的傳統工藝產品生產商探討和學習。
4
計劃融資10億,常寬走出了一條傳統工藝市場化的新路
花絲鑲嵌又稱細金工藝,在我國有著幾千年的歷史,是一門傳承久遠的中國手工工藝。“花絲為骨,鑲嵌做飾”,一件精致華美的花絲鑲嵌工藝品需要結合多種工藝和復雜的工序。
其中花絲選用金、銀等貴重金屬為原料,采用掐、填、攢、焊、堆、壘、織、編八大工藝過程;鑲嵌則以挫、鎪、錘、悶、打、崩、擠、鑲等技法,將金屬片手工打造成托和爪子型凹槽,再鑲以色澤美麗的寶石,將花絲工藝和鑲嵌工藝完美結合。因此,這種工序繁復的技藝對工匠的技術水平要求較高。
另外,清末民初,宮廷藝人流散于民間,工藝和生產規模乏善可陳,導致這項宮廷絕技近乎失傳。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作為文化傳承的平臺責無旁貸。
當初在花絲鑲嵌發展比較艱難的情況下,選擇入股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連常寬自己也認為是一件費錢不討好的事情。但就是憑借著對傳承傳統文化的責任心和對花絲鑲嵌技藝的一片熱忱,身為商人的他做了一次不以商業為目的的投資。因此,即使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幾經革新,但唯一不變的是對花絲鑲嵌傳統工藝傳承的初心。
2015年,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聯合十余位工藝美術界大師成立了花絲鑲嵌傳承基地。作為國內唯一一家以花絲鑲嵌技藝傳承為根本的傳承基地,常寬對于花絲鑲嵌技藝的傳承也有自己的思考。
比較傳統的方式就是從高校入手,建立校企合作的基地。校企合作一直是培養技術型和技能型人才的重要方式。一方面能加深高校學生對花絲鑲嵌技術的認知;另一方面也能吸引一批對花絲鑲嵌技術感興趣的年輕人真正的投入到花絲鑲嵌工藝品的生產中來。目前,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已經和清華、北大等高校取得聯系,將進一步洽談合作事宜。
同時,常寬也試圖在尋找一種全新的方式,不僅為花絲鑲嵌工藝的傳承提供解決方案,還能為整個中國傳統文化的傳承提供一些新的思路。
根據對花絲鑲嵌工藝傳承的歷史特點分析,結合現代人的生活和精神需求,開設培訓中心的想法應運而生。2015年,培訓中心正式掛牌成立,公司已有的大師資源構成了雄厚的師資力量,一經推出就吸引了一批對花絲鑲嵌技術感興趣的學員。針對這批學員基礎的不同,培訓中心設立了初級、中級和高級三類不同的課程。經過不到一年的運營,參與培訓中心課程的人已經達100多位。并且,有相當一部分的學員進入了花絲鑲嵌工藝相關的崗位。
未來,如果只單單建設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無論是在發揮工藝品的經濟價值層面還是傳承傳統工藝的層面,都過于局限。
當談到未來的發展規劃時,常寬打開隨身攜帶的筆記本,上面記載著一條條具體的發展計劃。他表示將著眼于工美藝術的大層面,成立工美藝術的集聚區,將全中國所有的非遺文化、傳統手工藝都聚集起來,形成集聚效益。具體將會建立工美藝術博物館、非遺文化產業園和花絲鑲嵌博物館,同時為了發揚匠人匠心精神,將成立匠人部落創意園、匠人學校等。
目前,常寬及其團隊正在制定可行性報告,同時融資計劃也正在同步進行中,將通過眾籌平臺和個人渠道,計劃募集10億資金。
在過去幾十年的時間里,不少傳統工藝品生產企業始終糾結于是注重傳統工藝還是市場經濟,是注重傳承文化還是企業經營?如今,北京東方藝珍花絲鑲嵌廠提供了新的發展思路,實現了兩者的良性共存。同時也在對“匠人匠心”精神在歷史傳承、空間擴展這兩個時空維度里,不斷進行更深入的詮釋。
PS:筷玩思維第二期選題聚焦“匠人匠心”,我們將通過對產業化、公司化運作的有代表性的匠人進行深度專訪,同時結合相關分析報告、線下及線上社群的互動交流及資源對接等單元模塊,系統剖析和全面解讀“匠人匠心”。 這也是全媒體行業首次傾注大量人力、物力和財力聚焦以匠人之心做產品和公司,我們希望通過這期選題喚起社會對匠人匠心的關注,助力匠人品牌更好的實現產業對接,使匠心產品更多的輻射到目標消費者。
原創文章,作者:筷玩思維,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781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