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那家老火鍋最近怎么樣?”
“別提了,三個月前就沒做了,我現在在做新式火鍋。”
“哇!你想死在火鍋盆上兩次嗎?人家現在都做串串了。”
“串串個鏟鏟!告訴你,串串就是個速生速死的東西,要做就做輕奢,消費升級,做茶飲。懂?”
“茶飲啊,我知道,兼職市場營銷嘛。”
“那是什么鬼?”
“黃牛啊。”
類似的討論相信大家也曾在茶余飯后說過不少,餐飲行業誘惑和陷阱都很多,回顧2017前半年,我們從中能看到那些趨勢?以及,你踩坑了嗎?
文丨餐飲人必讀 王秋怡
2017已經過半,天喵與狗東又乘著6·18清了一波RMB,然而這個世界總是幾家歡喜幾家愁。
從大數據上來看,整個餐飲行業基本呈現些微的負增長趨勢,既關閉門店數量>新開門店數量,以成都春熙路為例,過去六個月以來,新開的火鍋店為33家,關閉的則有35家;中餐品類新開19家,關閉43家。
▲數據來源:俏魚天天掌柜
其他商圈大同小異,總的來說,形勢不容樂觀。
站在年中這個節點,我們回看餐飲行業艱辛走來的這半年,有多少已經躺在了路上,又有多少茍延殘喘著即將躺在路上;再展望前路,有多少躍躍欲試搶道超車的新人,又有多少看準趨勢提前起飛的先知…..
“死去”的同胞說:
1
當“網紅”很累
“網紅經濟”泡沫破碎,“網紅餐廳”也跟著倒霉。
再有特色的創意也敵不過產品單一形式單一,就像那些毫無辨識度的錐子臉網紅女,隔壁老王要模仿你很簡單,不僅模仿你的臉,還要模仿你的“面”!
57度湘旗下的水貨和小豬豬以親身經歷告訴你,紅得有多快就衰亡得多快,想“紅”很簡單,但是想“紅”得持久,卻需要扎實的基礎和不斷地創新改良。
2
“眾籌”不靠譜
六個月前很多人把眾籌看做是一個“空手套白狼”的好生意,實際上這都是必讀君高中同學玩剩下的套路,想當年班上兩個哥們兒突發奇想問同學一人“籌”了一塊錢,湊齊45塊去吃了頓冷鍋魚,吃得兩人滿嘴流油好不快活;
六年過去了,北京兩個大學生找十余所大學的同窗一人“籌”一點,湊齊了200萬開了一家眾籌餐廳,叫“后會友期”。結果非但沒能順利地和股東們“后會有期”,反而是被一紙訴狀告到法院,昔日好友對薄公堂。老鐵,扎心了。
3
“傳統高端”老了
靜雅走了,金錢豹也沒落了,俏江南更是墮落到把自己作上了315頭條;甚至廣州大同酒家也宣布執笠,走過風風雨雨78年,離百年老店終究還是棋差一招。
這些昔日的餐飲老大哥就像紅樓夢中的王熙鳳,當他們脫離了那個錦衣玉食的環境,也不再有消費者買他們“高端”的帳了。
但他們依然繼續端著架子,不知審時度勢,創新與變通都沒有,跟不上消費市場的車輪,最終也只能落得一個和鳳姐兒同樣凄慘的下場。
“半死不活”的同行說:
1
“奉互聯網為圣旨”要壞事
現在還有很多餐飲老板在賭上全部身家做互聯網,不斷妄想著依靠互聯網傳播從而迅速地建立起自己的品牌和影響,羨慕人家光做外賣就月入百萬,成天背書一樣說著互聯網+和+互聯網。營銷照著別人的套路挨個走一遍,生意卻依舊半死不活。
我們總是希望能一夜成名,發家致富,卻忘記在這一夜之前是經歷了無數過白天與黑夜。
互聯網是一條引流的渠道,但不是萬能的鑰匙。
與此同時王興不斷重復的下半場以及馬云創造出的新零售,未來是否真的會對餐飲行業造成沖擊,餐飲+互聯網的生意下一步到底該怎么做,還是先看清池子里的水再往下跳吧。
2
“盲目追逐泡沫”眼發花
雷軍說:站在臺風口,豬都能飛上天。
于是大家都在心心念念地等風來,最后甚至發展成為一種盲目的捕風捉影,看到誰火了就迫不及待地要丟了西瓜揀芝麻。
喜茶的紅火,在過去六個月里對咖啡奶茶類飲品市場造成了不小的沖擊,以上海為例,喜茶在朋友圈刷屏的日子里,僅在淮海路,咖啡廳奶茶店就以每個月6家的速度瘋狂增長,整個上海搜索“奶茶”得到10642個結果。
但現在呢?靠著“兼職市場營銷”這個爆點又鬧騰了一陣,喜茶算是深藏功與名了。
且不說他們是在低調修煉還是真的打算裝一段時間的啞巴,人家手里都握著上億的融資,茶飲是風口還是刀口,又哪里輪得到你我這樣的小老板能插一腳?
3
“依舊路人臉”很頭痛
餐飲行業的同質化難以避免,稍有點特色也總會被那些好逸惡勞的同行原封不動地照搬,究竟什么特色?我又該如何去創新?有什么辦法能讓消費者不把我和隔壁那個不要碧蓮的抄襲者搞混?
同質化的競爭只會把消費圈子越比越狹窄,就像一瓶慢性毒藥,緩慢又殘忍地扼殺生意和收入。
”穩且精“的領路人說:
1
“品牌個性化”很重要
餐飲市場很大,而且近年來深受馬太效應的影響,強者越強弱者越弱。
傳統餐飲從業者對品牌的認識度弱,甚至不知何為品牌。這也是他們落入同質化死循環的原因之一,他們認識不到自的優勢在哪里。
這是一個講究真實的時代,你有料,放出來才有效。
餐飲的根一定是產品,是里子,但餐飲的本質仍是盈利,在有了好“里子”的前提下,死掉的餐企仍比比皆是,90%的原因是沒做好面子工程。
理清品牌優勢,確定品牌定位,實現品牌升級,才能在以后的日子里,占得先手。
2
“品類細分”是趨勢
在消費升級的大前提下,產品細分必不可少,大而全早已成了過去式,以前都愛提短板理論,現在做好長板更惹人愛。
人無完人金無赤足,主打單品爆款、深耕細分市場的“小而精”概念反而比處處都想做好,卻只能淪為平庸的餐廳得到更高關注度,小品類“冠軍”更能突出品牌自身優勢及特色,受到資本青睞。
且我們所處的社會擁有深厚的餐飲文化基礎,為品類細分提供了更多的可能性與更大的想象空間。
3
“資本爸爸”很理性
近年來資本入侵餐飲行業不僅加速了餐飲內部的兩極化分層,也在不斷推動整個行業的發展與進化。
但很多資本方其實并不了解餐飲這個行業,除了從品牌知名度、運營模式、產品特性等維度來考量之外,看得更多的還是盈利能力。
隨著互聯網工具的日趨成熟,整個資本市場也不如早期那般浮躁,漸漸趨于理性。
而餐飲人也應理性對待資本的加持,應以與時俱進的思維為導向,互聯網營銷為手段,以產品作為核心競爭力,不斷改善消費者體驗,滿足消費者訴求,提高自身服務水平。
不要有錢就膨脹,牢記猥瑣發育別浪,穩住我們才能贏。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744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