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丨職業餐飲網 王春玲 (五一往期精彩回顧專題)
450家門店、7000名員工、15年時間足跡從東北外延到華北各地;
只售賣5款水餃,卻能做到款款日銷售萬盤;
它出現前,餃子行業有品類無品牌;它出現后,不僅有了品牌,品類也得到了繁榮。
……
它就是喜家德,餃子界的“鼎泰豐”。
近日,職業餐飲網記者遠赴大連,對喜家德創始人高德福進行了專訪。
(喜家德創始人高徳福)
3000元起家,把準備結婚的錢拿來創業
1990年,在黑龍江鶴崗市,高德福拿著母親為自己準備娶媳婦攢下來的3000塊錢,開始了餐飲創業。
此后,高德福接連又開了火鍋店、海鮮店,凡是新出來的業態他都要試水一下,幾年的時間在鶴崗一個地方,開了20多家門店。
高德福總結那段經歷:“凡是我擅長的餐飲業態都賺錢了,喜歡的都不賺錢,所以做餐飲一定要選擇自己最擅長的去做,而不是喜歡的。”
毫無疑問做餃子是高德福最擅長的,于是他暗下決心,余生只做一件事,就是“做好餃子”。
他要做餃子界的“鼎泰豐”
鼎泰豐一直是臺灣餐飲業的傳奇,把一籠小小的包子,做成了世界品牌。
而在東北,喜家德也是一家最具鼎泰豐相的餐飲企業,15年來默默無聞用匠心做出一盤最受老百姓喜歡的水餃,并屢屢創造它自己的餃子神話。
15年來,喜家德是如何做的呢?
首創一字型水餃
在東北,老人都會對出門在外的孩子特意的囑咐上一句“出門別吃帶餡的東西”,言外之意就是外面帶餡的東西不安全、不衛生。
為了能夠讓顧客打消這一擔憂,高德福在做喜家德后就推出了一字型水餃,但在當時生的漂亮,寓意又好的元寶餃子才是主流,所以一字型水餃推出后并沒有受到人們的喜歡,甚至還有顧客嘲笑這就是個“傻餃子”那么大,那么長。
可是慢慢的顧客發現,雖然這餃子看起來不好看,但是比起元寶形餃子來說容易夾起來,最關鍵的是因為一口吃不完,能夠清清楚楚的看見里面的食材,所以也比較放心,此后的十幾年時間一字型水餃越來越受到人們的歡迎。
(喜家德首創一字型水餃)
現包現煮,中央廚房日定日配
在高德福做喜家德的時候,市面上也有很多做餃子的餐飲企業,為了追求效率都在用了速凍水餃或是中央廚房隔夜配送,但是高德福卻一直堅持一定要現包現煮,因為只有這樣出來的餃子才好吃,盡管現在喜家德也有中央廚房,但都是日定、日配,30個小時之內必須全消耗掉,因為在他們看來這才是喜家德餃子的最佳食用期。
只售五種水餃,減少顧客選擇焦慮
聚焦、單品策略這是最近幾年才出現的名詞,在十幾年前做這件事情是十分冒險的,那時候隨便去一家中等體量的餐廳,菜單上最少也要上百道菜,有些餐廳的菜單自身就有兩斤重,但就是在那時候高德福卻出乎所有人意料的選擇只售賣5種水餃。
不僅是顧客不理解,為什么要做這么少,多數人拍完桌子后選擇拂袖而去,員工也不理解,經常聽到員工抱怨:“我們餃子太少了,顧客說不夠。”
后來高德福干脆在辦公室墻上掛了一句話“誰再說餃子品種少,就把誰開掉!”
人們知道他是真的認真了,不是一個笑話,而是一個決策,至此關于餃子品種是否少的爭議就此結束。
盡管現在,喜家德的餡料和技術能達到做200種餃子還不重復的地步,但還是只售賣五種水餃,因為在高德福看來少才能專注,才能做好,才不會因為選擇太多而感到焦慮。
餃子論盤賣,更時尚更易標準化
秦始皇統一度量衡,至此才推進了封建經濟的發展。
高德福也做過一件這樣的事情,在當時中國各個地方的水餃都是按兩賣,幾兩多少錢,可是在高德福看來標準不統一,很是麻煩,再說如果老外來了,怎么說和他們說的清楚是幾斤幾兩呢。
于是,喜家德開始實行餃子按盤賣,此后越來越多的餃子館開始加入了論盤賣的大軍中。
多給供應商10%的錢款
了解喜家德的人都知道,2004年~2009年是喜家德最灰色的五年,因為喜家德進入到了水餃重鎮——哈爾濱。
高德福的想法很簡單,哈爾濱是中國最會做餃子的地區,如果開到哈爾濱能成,那么開遍全國都沒問題。
但,對于高德福來說那段時間足以令他一生銘記,第一年去了就遭遇了關店,然后又去,又賠,再去再賠,就這樣一直賠了五年。
這時有一件事情的發生,成了喜家德至關重要的轉折點。
那時候,有一段時間哈爾濱人去賣肉的專柜買前槽肉都買不到了,一次沒有了,兩次也沒有,三次還沒有,顧客就會感到奇怪到底這塊肉是被誰買走了。
打聽專柜的人,專柜的人會說:“被喜家德買走了,你要是想吃可以去喜家德去吃,他們那肉好,用的都是我們這的。”
本來哈爾濱城市也不是很大,一傳十十傳百喜家德用的都是好食材的消息就馬上傳開了,于是只用了半年的時間,高德福就把之前五年虧損的錢全部賺了回來。
現在,喜家德對食材的要求可以用苛刻來形容,就拿土豆來說吧,十顆土豆最后只能挑選出兩顆土豆來,小于2兩的不要,帶疤痕帶痂的不要,不是橢圓形的也不要,一頭豬身上只有16斤肉能用……
但高德福做生意也從來不虧別人,苛刻雖苛刻,但也會比同行多支付10%的食材給到供應商,時間久了,供應商都主動幫喜家德做宣傳。
每盤15個餃子,只允許2克以內誤差
熟悉鼎泰豐的人都知道,鼎泰豐在標準化方面可謂盡善盡美,以主打產品小籠包為例,必須堅持5克的皮,16克餡,18個褶,總重量要達21公克,入蒸籠4分鐘后才可上桌的標準。
喜家德在標準化上也是一樣,一盤餃子規定是360克,15個餃子,只允許2克以內的偏差,其中招牌產品蝦三鮮水餃,蝦仁需要手工挑選三次,韭菜要經過9道工序,雞蛋要經過245秒的低溫精炒,才能做成這一盤餃子。
在高德福看來:“一個連鎖企業離不開標準,沒有標準那就是小吃部。”
(喜家德蝦三鮮水餃)
培養創新型人才,搟皮效率提升2倍
隨著一個企業邁進成熟階段,最先解決的應該是效率問題。
現包包子,現包餃子是最需要提高效率的業態,當年,鼎泰豐是用自動研發的蒸包機器,解決了效率和穩定的問題。
這些年來喜家德也不斷在效率上做文章,普通餃子館搟皮要搟11杖半才能搟出一張皮,喜家德的面案大師把搟面皮優化到了6杖,在去年更是由喜家德特級面案大師劉春麗,把6杖飛皮優化到了4杖飛皮,至此提高了喜家德整個企業的包餃子速度。
(喜家德特級面案大師劉春麗)
高管每天試吃6000只水餃
成熟型企業,最害怕的事情就是一勞永逸。
喜家德員工說這個世界上吃水餃最多的人就是他們創始人了。
那么,高德福吃水餃吃到什么程度呢?
這么說吧,一周七天他有五天時間都要吃水餃,工作吃出差吃,吃完還要仔細體會自己的消化過程,他不光自己吃,還讓喜家德的每位店長每天都必須要吃5只水餃,整個喜家德人每天需要試吃6000只水餃。
對于為什么要這么做,高德福給出的答案是:“做餃子的難度是非常大的,一種餃子有70、80種可能性,電壓不穩可能出來的餃子都不好吃,水和溫度哪里控制的不好的餃子也可能不會好吃,所以需要日日監督,日日精進。”
小結:
從喜家德的案例我們不難看出,好和更好表面看只差一步,其實差很多,改變表相的最好的方法,是內在的改革。
一字型水餃、現包現賣、只售5種水餃、水餃論盤賣,在十幾年前喜家德就用顧客滿意的思維做產品;無論是標準化,還是四杖飛皮技術提升了效率,都是喜家德做大的基因。
無論是鼎泰豐還是喜家德,它們對行業最大的貢獻是把一個看起來很普通的美食,提高了一個檔次,也告訴我們所有餐飲人一個道理“品類繁榮,才有品牌正事”,只有抱團取暖才能熠熠生輝。
(本文作者王春玲,微信號canyinwang168,如有文章方面的探討請加作者微信號)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80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