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水餃皇后”逝世,一顆水餃賣60億,堪比老干媽!

    文丨職業餐飲網 王春玲

    新年開工的第一天,當所有人都還沉浸在新年所帶來的喜悅的時候,一個噩耗卻突然傳來:“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健和逝世了!

    至此,這個32歲做餐飲起家,到往后42年生命都和餃子交織在一起,一手打造60億水餃帝國的女企業家將永遠離開!

    令人悲痛!

    在她命運多舛的一生中,究竟發生了怎樣的故事?又是如何做餐飲,從一個流動地攤小販,到締造60億水餃帝國的呢?

    1

    32歲在酒樓做雜工,

    洗碗洗廁所,月薪600元!

    “如果一個人中年離異,獨自帶著兩個年幼的女兒,在舉目無親的地方生存會是一種什么樣的感覺呢?”

    ……

    這不是狗血的影視劇角本,而是藏健和所親歷的真實人生。

    因為沒能生出兒子她被丈夫殘忍拋棄,1977年帶著兩個幼女來到香港,舉目無親。

    為了養活女兒,32歲的她在香港酒樓里做雜工,洗碗、刷廁所都干,但月薪只有可憐的600塊。

    而屋漏偏逢連夜雨,在搬重箱子的時候臧健和被同事撞到,腰骨裂傷,住院期間又查出患有嚴重糖尿病,黑心的老板不但拒絕賠償,還諷刺她是因為窮得想訛錢,扣薪后辭退。

    在好心律師的幫助下,老板同意支付3萬賠償金和4500元工資,但正需要錢的臧建和卻只收下了工資,此后,她還拒絕了香港福利機構的公援金。

    她說“凍死迎風站,餓死不彎腰,吃救濟會失去斗志,孩子做人也挺不直腰桿。“

    2

    做餐飲小攤起家,

    靠四大“反差”成為水餃皇后!

    原本生活就已經十分不堪,身體上的不適讓生活更加艱難。

    一次,好朋友來家中探望臧健和,為表示感激,她親手為朋友做餃子,一口下肚,朋友贊不絕口,“你做的餃子這么好吃,去外面賣一定賺錢。”

    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仿佛打通了臧健和的任督二脈。

    “對啊,自己本來就是山東人,山東人做餃子是很厲害的,再加上出攤可以解決身體障礙,不舒服了隨時可以收攤休息”。

    于是,經過考察她選擇了彼時香港很重要的交通樞紐——灣仔碼頭,自此以后的8年時間她開始了流動出攤的生涯。

    起初,因為害羞和心里沒底,她不好意思和人推銷,卻因為有以下差異化經營,讓她成為灣仔地區的明星攤位。

    1、地攤也要有名字,讓顧客找到自己

    80年代初,“品牌”這個詞匯,對于很多餐飲老板來說就是天方夜譚。

    別說做了,聽都沒聽過,尤其是對于做流動地攤的人來說,哪天有錢哪天就是開心的大年三十啊!

    可是,臧健和偏不,她覺得如果沒有名字顧客是很難找到自己的,于是她絞盡腦汁的給自己的攤位起名字,一開始叫“北方水餃”,可一想覺得有點虛,后來覺得自己是日照人,干脆就叫“日照水餃”吧,可仔細一想也不對,香港人壓根不知道日照是哪里啊,后來一想哪里都沒聽過北京總聽過吧,干脆就叫“北京水餃”了。

    后來,因為臧健和常在灣仔碼頭出攤,顧客都親切的稱呼她為灣仔碼頭臧姑娘,因此才演化出了現在“灣仔碼頭”這個品牌。

    2、把餃子皮做薄,適應香港本地人口味

    在臧健和的認知里餃子是給顧客吃的,顧客的意見和想最重要,所以她就養成了愛觀察顧客的習慣,從顧客的一舉一動中找出自己的問題。

    某天,她發現有顧客只吃了餡,把皮全部留在碗里,她趕緊追上去詢問,對方用地道的粵語回答:“餃子皮厚得像棉被,怎么下得了口?”

    這讓臧健和恍然大悟,原有的北方水餃因為皮厚,并不適合香港人,于是她把餃子皮做薄,以此適應香港本地人的口味。

    3、每天給餐具消毒,衛生安全

    80年代,是一個粗狂的時代,解決溫飽仍是人們的第一個需求,所以不少老板都潛心在產品上下功夫,很少關注衛生和體驗方面的東西。

    但從做流動地攤之日起,她就給餐具消毒,為此她還常說:“要是做給自己吃還沒這么多講究,一想到是給別人吃的,就得對得起人家的信任。”

    4、在乎顧客的意見,親自檢查面粉,注重品質

    從做流動攤位起,臧健和就有一個在產品上的較勁,那就是要用最新鮮、最入眼的蔬菜和肉,面粉也要用最筋道的。

    這其中,還有一個有意思的小故事發生,一次顧客在餃子里吃到了一根面粉袋子上的線,十分不悅的說:“是不是下一次我來你這里就能吃到針了呢?”

    從此以后,每袋面粉臧健和都要親自檢查,在那個時代像她一樣懂得傾聽顧客意見的老板并不多見。

    3

    30家媒體報道,

    讓“灣仔碼頭”在香港一炮而紅!

    如果只是經營的好,但是沒有口碑傳播,臧健和的灣仔碼頭并不足以被全香港人所熟知。

    一次,用餐的其中一位顧客是《文匯報》的專欄記者,他在偷偷觀察著母女三人,并將事跡在報端發表。

    此后,臧健和“街頭水餃皇后”的大名傳遍了大街小巷,她的攤位前開始排起了長龍,她的名氣越來越大,除了顧客口口相傳,期間還有30多家媒體對她采訪報道,她還登上了周刊封面,要知道在那個時代她可是流動攤販中的第一人。

    1997年,她又借助電視劇《水餃皇后》的原型,成為最有影響力的女企業家。

    4

    兩次合作,讓她締造出60億元水餃帝國!

    名氣打開了,錢也賺到了,可苦惱也隨之而來,因為現包現做,雇傭了幾十個人,可還是不夠做。

    后來顧客嫌等的時間過長,就說:“要不你就別煮了,包完了我們打包回家自己煮吧。”,這就是灣仔碼頭做速凍水餃最早的雛形。

    隨后更大的驚喜從天而降,日本大丸百貨公司老板要跟臧健和談合作,起因是他12歲的女兒十分挑食,卻對灣仔碼頭情有獨鐘,女兒的表現讓商業嗅覺敏銳的父親看到了灣仔碼頭水餃的市場潛力,準備讓其水餃進超市。

    但日本大丸百貨公司老板卻有一個苛刻條件,要在大丸公司的工廠里生產,用日式包裝,以大丸公司產品名義出售,這直接遭到了臧健和的拒絕。

    臧健和雖沒做過大生意,但道理想得通,如果不留電話,就等于切斷了和顧客的所有聯系,也無法聽到顧客的反饋,這個回復讓大丸百貨公司老板是心服口服。

    這一次和百貨巨頭合作,讓灣仔碼頭水餃占領了香港大部分的新鮮水餃市場,及30%以上的冷凍餃子市場。

    到了1996年,灣仔碼頭水餃在香港已家喻戶曉,以臧健和為原型的《水餃皇后》的熱播更讓她成為風云人物,引起了諸多商業大佬的關注,其中就有哈根達斯的母公司——擁有120多年歷史的美國品食樂食品公司。

    此時,臧健和也發現,工廠的效率也遠跟不上市場節奏,于是兩者一拍即合,品食樂“連名帶姓”買下灣仔碼頭七成股份,在其強力運作下,“灣仔碼頭”快速在上海、廣州建起現代化工廠,進軍國內市場,并推出手工包制的餛飩、湯圓、云吞等新產品。

    這一次和食品行業巨頭合作,得以讓灣仔碼頭在全國擴張,從并締造出60億元的水餃帝國!

    小結:

    有人說,臧健和是不幸的,被丈夫拋棄,遠走他鄉,身患重病;

    也有人說,她是幸運的,兩次遇貴人;

    而我們看到的更多的是一個餐飲創業者的倔強,對品質的追求,對顧客的在意,和對發展的追求……

    就像她說的那樣:“我并不認為我成功了,因為我的前面還有人,一個企業家永遠不可以封頂。”

    謹以此文,獻給遠在天國的臧健和,愿安好!

    (本文作者王春玲,微信號canyinwang168,如有對文章方面的探討請加作者微信號)

    -END-

    主編丨陳青 編輯丨馬聰

    相關閱讀:

    《外賣平臺再逼餐廳“二選一”,將最高被罰200萬》

    《慘烈!2018年餐飲死亡名錄盤點!》

    《西貝花了幾千萬才明白:它把餐飲老板都帶溝里去了!》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89637.html

    (0)
    上一篇 2019年2月12日 21:18
    下一篇 2019年2月12日 21:27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