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一怪食志(ID:yiguaijiangnan) 一怪
上周六,在清揚路弄堂里一家小私房菜館吃飯。
朋友強烈推薦的。到了地方,差點沒看見門頭——餐廳就在一戶民宅家里。走進一看,環境閉塞混亂,里頭食客摩肩接踵,生意好得很。有種早期老牛窩里的感覺。聽口音基本都是無錫人。點菜是看菜直接點。去的時候正值飯點,幾方客人同時駕到,大家圍著老板,爭先恐后地叫嚷著。
我在一旁等得有點不耐煩了,心生退意,想待會要在這骯臟喧鬧的房子里用餐不說,還得忍受鄰桌的二手煙,要不換一家去吃?轉念一想,既然朋友隆重介紹,這店自然有它的好,還是忍忍看吧。點了幾個店里的拿手菜。不一會兒菜就上來了,一嘗,果然夠味!純正本幫菜,食材新鮮,口味標致,擺盤雖然樸素,恰與錫邦老宅相得益彰。三道菜下肚,剛才的怨意已被打消得無影無蹤。
想起之前跟朋友聊天時,提到的一個觀點:好吃的飯店,基本都離市區特別遠,因為現在租金太貴。就我熟悉的幾家店的租金來說:
淘沙巷的“錫都飯店”1400平,公攤面積多,年租120萬。南長街的“香酥鴨”400平,年租60萬。永豐路的“篤定面館”70平,年租18萬。
還有租金比較夸張的,比如南禪寺菜場外槐古支路上的小田牛肉4.5個平方吧,年租金65000元。這次疫情店面被封以后,搬到了解放路上新生路的路口,3個平方米,年租金10萬元,這些地方已經經過了好幾手的房東啦。
2009年,我臨時抽調籌建無錫市書畫博物館,與館長丁孝詩出差北京,拜訪沈鵬大師,取沈大師書法作品三件,并去榮寶齋,買徐悲鴻、吳冠中繪畫作品。一天,去榮寶齋,中午飯在整條琉璃街竟找不到一家餐飲店,一問才知道,原本是有餐飲店的,后來租金越來越高,餐飲店活不下去,紛紛遷走,只剩下書畫、珠寶、書店等行業。
經常與餐飲老板們閑聊,他們說,房租和人工是壓在老板們身上的兩座大山,基本上各占支出的30%。
網絡上最近流傳一則關于“連鎖餐飲”的討論。許多人認為連鎖餐飲毀了地方美食。
我認為臟水不能簡單地潑在連鎖餐飲上。本質原因還是租金太貴,倒逼餐飲靠連鎖化縮減成本。我想了想無錫市中心,頂多幾家財大氣粗的老字號,加上一票連鎖餐飲店,真難找到特別地道的手藝館子了。普通餐廳要想在這寸土寸金之地生存,連鎖化模塊化是無奈之選,而這必然是以降低菜品質量為代價的。結果造成,城市高昂的租金,限制了美食的發展,傳統手藝沒有利潤空間,只有犧牲口味做連鎖化才能賺到錢。
市場所趨,實屬無奈。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說有些曾經難忘的菜肴現已很少人做,比如八寶葫蘆鴨。
為何?因為太吃工費力,光給整鴨脫骨一道工序就費時費工,而且不是一般小工能勝任的,大師傅的工錢那么貴,劃不來!久而久之,一些吃工費勁的地方特色菜便會失傳。還有一道江蘇名菜,我在《舌尖上的中國》看到,叫“拆燴鰱魚頭”。我在餐飲圈25年,從未嘗過。同樣的道理,把魚頭上的每一根骨頭每一根刺取出,還不能“破相”,不亞于刺繡的功夫!
類似例子不勝枚舉。市場化進程中,傳統手工藝模式被破壞,是所有行業必經的陣痛。對餐飲業來說,房租是最刺眼的一項。
我并非貶低程序化中央配送化的連鎖餐飲業。連鎖餐飲為現代餐飲業發展做出了杰出貢獻。但要想吃到真正地道的地方特色,真的只能去隱匿鄉間的小館子啦。
-END- 主編丨陳青 (頭圖來源攝圖網,其他圖片來源網絡,侵刪)
原創文章,作者:職業餐飲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3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