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分甜最近推新,傳統碗裝的海南名吃清補涼被杯裝化,在全國的各大門店都有售,這會不會是有一個楊枝甘露?
清補涼杯裝化,業界看法不一
這兩年,如果要對茶飲行業樹碑立傳,單從產品的維度,黑糖珍珠鮮奶和楊枝甘露必須要寫上一筆。
黑糖珍珠鮮奶是2018年的帶貨王,它攪動了整個行業,無論是消費者社會效益,還是終端門店、連鎖品牌、貿易商和廠家的經濟效益,都收獲頗豐,而且在飲品審美、原物料精進和營銷觸達等角度上,拉高了整個行業的競爭維度。
時間來到2019年,楊枝甘露這回唱了主角,而且還在繼續發燒,熱度延及到了現在。從港式甜品店到被普遍消費,杯裝化功莫大焉,其中7分甜是主力助推者之一。
也獲益于這個爆品,7分甜活得風生水起,在全國各地攻城拔寨,至今已展店達500家,而且在國內茶飲高地上海已站穩腳跟。
在林林總總的各色茶飲生態中,好的品牌,在產品上,辨識度很高,體系化很強,甜品轉化,就是7分甜的明顯記憶點。
近日,7分甜拉新,把傳統碗裝的海南名吃清補涼進行了杯裝化,全國的各大門店都有售。對此,業界廣受關注,但在飲品的未來走勢判斷上,又高度分化,明顯分為兩派。
一派認為,盡管市場動作低調,這肯定又是7分甜的又一大法器,是楊枝甘露的翻版。另一派則認為,杯裝化之后,清補涼失去了本來面目,不可取。
唱多:又一個楊枝甘露?
對杯裝清補涼唱多者,沿襲了楊枝甘露爆火的邏輯:前期有市場基礎;杯裝化改造后,價值感激增;大連鎖的示范和帶動。
清補涼雖然是海南小眾名吃,海南作為國內旅游目的地,以及商業力量的推動,這種傳統的碗裝甜品已經被消費者周知。
國內除了拉薩、呼和浩特和銀川等四個省級城市,北到哈爾濱,東到上海,每一座城市的甜品店都有一碗清補涼,所以在市場教育上已經有了很好的基礎。
其次,我們再來看看7分甜的清補涼,基本上保持了海南的原味,椰奶做底,這是口感和風味的主線;小料豐富,仙草、小丸子椰果和燕麥;頂層撒上花生顆粒提香;再加上杯裝化以后,飲用的場景得到多元豐富。
最后,是大連鎖的市場示范和帶動。7分甜作為近兩年茶飲市場的新貴,去年七月份快報做過專題報道,那時的門店總數為345家。截至發稿時為止,已經達到500家。而且這個品牌發展比較穩健,不求快,講求“質”,因此業界比較看好。
所以,基于以上三點,部分業內人士比較推崇清補涼杯裝化之后的未來趨勢。
唱空:杯裝化后丟了魂?
有看多的,也有唱空的。
海南茶飲品牌自然椰創始人周曉平的看法就很有代表性。自然椰創立于三亞,主做碗裝清補涼,以直營模式拓展市場,其門店已覆蓋了島內的縣市。在大眾點評品牌排行榜上高居第一,深受消費者喜愛。
周曉平,土生土長的海南樂東人,2012年注冊自主品牌,至今在這個品類上已精耕細作7年,因此也被媒體譽為清補涼專家。
周曉平認為,清補涼是地標性的名吃,在海南已經擁有千年的飲用歷史。正宗的一碗清補涼用純椰子水為湯底,加入綠豆、薏米、粉圓、鵪鶉蛋、湯圓、椰肉等。做底的冰涼椰子清鮮十足,椰肉夠嚼勁,加上綠豆、薏米、白果混合后,口感非常有層次。
在很多人看來,清補涼就是椰奶加各種配料,各種調配。比如:一些商家在清補涼里搭配水果,除了西瓜,還有芒果、奇異果等,周曉平對此非常不認同,重口味的水果會影響椰奶的口感與味道。芒果太酸或者太甜,清補涼的本味就沒有了。
周曉平始終堅持清補涼原料的天然和在地化。由于供應鏈的問題,如果不能保證椰子等主料的新鮮度,“那就不叫清補涼”。
對于杯裝化,周曉平也做過試驗,但容器改變后,清補涼的口感和風味大大損失,他只得作罷。他還舉例,三亞有一家品牌把清補涼杯裝化后,沒有得到市場認可,已經閉店多年。
確實,在海南,經過多年飲用,當地人對這個品類已經擁有了相對固定的、清晰的認知,但行業沒有標準,島外的消費者并沒有明顯的記憶點,那是否意味著,只要有品牌提供產品,消費者就下意識地認定這就是清補涼?
周曉平并不認可這個觀點。他認為,消費者短期內會產生認知移位,但有過一次對比之后,認知會被矯正。這正如肉就是肉,魚就是魚,把肉做成了魚味,那就是魚。
部分業內大佬贊同這種看法,但他們同時認為,飲品在不斷迭代,甜品杯裝化是一種趨勢,怎樣保證清補涼本味的基礎上,在技術上進行革新,做到最好的平衡,值得實踐。
文章寫到最后,想到了西班牙的“新巴斯克美食運動”,它催發和成就了西班牙乃至歐洲燦爛的美食文化。
“新巴斯克美食運動”有3個主張:
1. 回歸傳統,找到最原始的配方;
2. 不斷驗證傳統;
3. 嘗試和運用新技法。
中國飲品快報
編輯|三月 制圖|單純審核|木果果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974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