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三里屯太古里,琳瑯滿目的商業街區里,隱匿著一間毫不起眼的酸奶店。
35㎡的店面,全透明的,有近80%的面積是生產空間,透過玻璃門和玻璃墻,可以清楚地看到整個生產流程以及原材料。
這家叫樂純的酸奶店,一盒酸奶賣15元,遠遠高于其他主流酸奶品牌。
但僅兩年的時間,這個從零開始打造的小品牌,網絡曝光量就達到數千萬次,擁有30多萬活躍用戶,日訂單量超過1萬盒,且供不應求,并獲得IDG資本、真格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的融資。
相較于其他DIY產品在朋友圈的小打小鬧,樂純擺脫了這種局限。它不僅成為了刷遍社交媒體的爆款,而且在大品牌逐鹿的酸奶市場發出了自己的聲音。
小品牌樂純的意外走紅,有著怎樣的品牌運作思路?
一盒手工酸奶的全民制造之路
文/本刊記者 ?糜 ?豐
酸奶自帶流量
從一開始,樂純就是一款自帶流量的酸奶。
2014年初,美食達人張喃喃將收集到的200種酸奶產品,逐一分析,整理成一篇大百科般的索引《尋找好酸奶》,引發眾多“酸奶控”的關注。
在這樣的背景下,張喃喃發起成立了樂純,要做一款“真正純凈的原味酸奶”。
2014年3月,樂純的產品成型,準備在網上做小規模訂購。彼時,曾做過大眾點評品牌營銷負責人的劉丹尼加入樂純,成為合伙人,負責品牌傳播。
劉丹尼祭出的第一個“殺招”就是講故事。2016年4月底,他發布長微博《我眼中的張喃喃和樂純酸奶》,詳盡描述了樂純的誕生過程。
如何把一個品牌故事講得更好,吸引更多的流量?
首先,要有一個與產品強關聯的人物。
劉丹尼為受眾呈現了一個癡迷酸奶的匠人形象,“張喃喃喝過120種不同口味的酸奶,閱讀了大量關于乳酸菌,發酵工藝等的論文,經常向行業專家討教……
她消耗掉了四百多罐試驗品,不斷地調整配方和工藝”。熱愛、專注、精益求精,這顯然是一個手藝人對待產品的態度。
受眾將創始人的優點與產品相結合,在潛意識中形成了“這種人做出來的東西靠譜”的認知。
其次,突出產品特性并獲取信任。
所有的食品都會聲稱自己是健康的,但不同于其他品牌直白生硬地喊出“堅決不使用有害添加劑”的口號,劉丹尼給樂純打造了一個“必須健康”的背景。
比如文章一開始就羅列了各種食品安全問題,然后引出樂純對健康的追求,在產品印象上把樂純和不安全做了區分。
另外,文章還不斷提到“真正純酸奶應該有的口感”“為什么要采購新鮮水果和天然食材”等細節。
這些細節組合在一起,比自我標榜健康更打動人,更讓人信任。
最后,讓試吃者背書。
劉丹尼從參與試吃的用戶反饋中,把最具傳播爆點的評價篩選出來—“口味甩市面上所有酸奶八條街”。自己不說好,通過試吃者的好評來引發受眾好奇心。
就這樣,一個“天然、純凈、用心”的酸奶品牌形象被成功塑造,并形成記憶點。
不到兩周的時間,這篇文章瀏覽量近千萬次,徐小平、王珞丹、馮紹峰等名人也參與轉發,讓樂純在社交平臺上擁有了3?000名種子粉絲。
關注度很快轉化為銷售,樂純首次預售的120盒酸奶,一個小時就被搶光,之后的每次預售同樣如此。
因為發展方向的差異,張喃喃后來離開了團隊。
2014年下半年,劉丹妮接手樂純后,對產品進行改良,將原味酸奶升級為口感更加濃厚的濾乳清酸奶,并且一邊提高產能,一邊繼續在營銷端發力。
2015年1月,樂純實體店開業不久,劉丹尼推出“檄文”—《三里屯多了一家價格很奇葩的酸奶公司》。
結果,這篇廣告色彩頗濃的推文迅速在社交平臺上引發鏈式傳播,總瀏覽量達到100萬次。
仔細分析,這篇文案的傳播核心有幾點:
1.樂純為開發新品整整耗費了3?000盒實驗品;2.定價15元一盒,是因為原材料和制作標準遠超市面上其他酸奶;3.火爆的訂購場面和五星級的用戶好評。
這篇文案之所以引發廣泛傳播,主要原因并非“轉發評論享受特價”,而是之前積累的3?000名種子粉絲發揮了重要作用。
這些資深酸奶愛好者、美食網紅、行業大咖實際充當了意見領袖,對品牌傳播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之后,樂純不斷在社交媒體平臺上推出接地氣、高逼格的文案與用戶互動,形成了持續的良性傳播。
樂純的高明之處在于,沒有刻意渲染所謂的創業傳奇,而是通過不同維度反復講述—好酸奶是怎樣煉成的。它把產品的優勢和價值向用戶娓娓道來,并在潛移默化中完成了品牌的正向傳播。
制造“上帝”
能講好故事吸引用戶固然重要,如何把用戶留下來,才是支撐產品持續銷售的關鍵。
為提升用戶的留存度與活躍度,劉丹尼祭出了第二個殺招—做足參與感,讓用戶變成產品的一部分。
為此,樂純打出了四記組合拳。
第一拳:完整公開酸奶的產品配方。
樂純將正式銷售的產品工藝和配方全部公開,并整理成《一盒小小的原味酸奶背后的8個產品細節》《椰子玫瑰酸奶的秘方》等一篇篇干貨發布在社交媒體平臺。
這樣做的好處是讓大量酸奶愛好者參與進來提意見,幫助樂純優化配方。
第二拳:生產流程的透明化。
樂純把位于北京三里屯的實體店建成了一個體驗中心,整個空間完全開放。
用戶隔著透明玻璃就能清楚看到整個生產流程,還可以走進操作間,觀摩酸奶是如何一步步制作出來的。用戶親眼所見之后,自然對酸奶的品質有了深切感知。
第三拳:用戶全程參與產品研發。
樂純每次研發新口味,都會邀請粉絲充當“小白鼠”試吃,并根據反饋意見對口味進行調整。
樂純曾推出過一款香草栗子口味的酸奶,但一些用戶反饋栗子搭配酸奶口味并非最佳,建議用自帶天然香氣,開胃功效更好的榛子代替。
樂純團隊經過論證和實驗,決定放棄香草栗子口味,推出了榛子香草口味。目前,樂純在官網上線了10種口味,其背后都有粉絲和用戶的功勞。
不只是產品研發,樂純在奶源選擇、定價、分量、包裝設計、店鋪選址等方面都讓粉絲和用戶參與決策,就連很多員工都是從粉絲中招募而來。
第四拳:讓用戶嗨起來。
從2015年開始,樂純把酸奶包裝盒的背面變成了一個人人可以投稿的“雜志”,推出不同的主題讓用戶進行創作。
比如,某期主題是“寫一些正能量給下個月打開包裝的朋友”,用戶把創作的內容通過手機拍照或門店投遞的形式,寄給樂純。
樂純從中精選出一批作品放到線上投票,選出得票最高的四件作品印在新一期的包裝上。
這種“投稿+包裝互動”的方式讓用戶參與熱情高漲,每期主題推出后都能收到上千件作品。
以上四記組合拳可謂虎虎生風,把參與感幾乎做到了每個細節,建立一個可觸碰、可擁有,與用戶共同成長的品牌形象。
潛臺詞就是,樂純為用戶制造了一種感覺:“這是一款我們參與創造的酸奶,不喝它喝啥?”
身段軟才好換姿勢
目前,樂純有30多萬活躍用戶,日訂單量超過1萬盒,月復購率達到25%,并獲得IDG資本、真格基金等知名投資機構的融資。
在劉丹尼看來,每天賣1萬盒并非需求飽和,而是產能不夠。
為此,樂純專門從國外進口了先進的生產設備,與奶制品工廠合作建立生產線。
另外,樂純還與第三方合作建立了冷鏈物流和分倉,實現了在全國60個城市的O2O配送。
更大的驚喜來自B2B渠道的拓展。
從2016年4月開始,半島酒店、華爾道夫酒店等“超五星”酒店開始采購樂純,用于零售以及意面、沙拉等餐點的調味。
一個獨立的小品牌為何會受到挑剔的頂級酒店青睞?劉丹尼道出了其中的奧秘—搞定行政主廚。
頂級酒店的行政主廚對食品采購有很強的話語權,為了尋找好食材,他們會經常參加各種產品的試吃活動。
樂純便找到專門向行政主廚介紹食材的人員合作,帶上產品讓行政主廚試吃,最終以品質打動他們。
劉丹尼毫不掩飾對未來的雄心,他要將樂純打造成一家C2B的用戶驅動型公司,改變傳統快消食品的“電視+超市”模式。
樂純內部將所有用戶分為了1%、9%、90%三個群體。
1%是核心用戶,具備很強的UGC能力;9%是分享型用戶,不一定會參加研發,但會主動傳播;90%是普通的大眾消費用戶。
樂純要做的是,深度連接1%,然后影響9%,通過9%再影響90%。
劉丹尼分析,大多數傳統食品公司是先關起門來研發一款產品,然后在電視上打廣告,最后一層層往商超渠道鋪貨。
這種自上而下的B2C方式不僅供應鏈效率很低,而且用戶還不一定買賬。樂純則恰好相反,以自下而上的C2B方式,讓用戶來驅動產品的研發、傳播和銷售,自然一舉切中用戶需求。
以樂純即將推出的谷物零食為例。
樂純團隊調研發現,有很多用戶喜歡在吃酸奶的過程中搭配果干和谷物類零食。于是,樂純在社交平臺上發布了研發“吃不胖零食”的召集文。
很快,樂純就收到了6?000人加入研發的申請,其中不乏美食博主、營養師和資深吃貨。最終,樂純從中挑選了100多人進行實操性的產品研發。
顯然,樂純打算通過用戶驅動來實現酸奶之外的新品開發,用不同的產品來“吃”同一批人。按照劉丹尼的說法,樂純將持續滿足30多萬用戶不斷變化的需求。
反觀近年來涌現的各種手工零食、DIY餅干、創意蛋糕等,大多停留在小打小鬧,叫好不叫座的現狀。
究其原因,它們并沒有找到一條滿足用戶需求,讓社群變現的商業化路徑。而樂純的意義在于,它通過持續、精準的營銷吸引到目標用戶,并不斷依靠用戶來驅動產品。
畢竟,只靠在微信朋友圈曬圖打折是成為不了爆款的。
延伸閱讀:
一盒價格很奇葩的酸奶為什么成為爆款?
一年時間,從零開始打造一個全新的酸奶品牌,微博和微信擁有超過 4 萬名熱心用戶,目前一家店日產量 2000 盒,預定訂單的發貨時間已經排到一個月后。
一盒酸奶,到底是如何「把消費者變成產品的一部分」,通過在產品上的打磨迭代,創造一個受歡迎的「獨立品牌」。
這就是今天餐謀長想要告訴大家《樂純:一盒酸奶》的故事。
樂純的開始:一盒好吃的酸奶
《三里屯多了一家價格很奇葩的酸奶公司》,這篇在朋友圈廣為傳播的文章,是我認識樂純的機緣。
應該是全北京最純香的酸奶。
這樣的全無謙卑的「自吹自擂」,讓我忍不住想要去扒開真相,看看是不是真的言如其實。
樂純最早是由活躍在互聯網上的女廚子「喃貓」發起,她畢業于法國知名的西餐西點學校「藍帶國際學院」,自己寫了一個美食博客「FoodBook 飯書」,給網友分享做美食的心得和經驗。
她做酸奶的想法很簡單:作為一個喜歡喝酸奶的人,在國內沒有辦法找到靠譜的酸奶,那一定也有很多想喝好酸奶的人,那不如自己做好了。
那如何去鑒別酸奶的好壞?喝了一百二十種酸奶后,喃貓的答案是:
真正純凈的原味酸奶應該是乳黃色的;氣味應該是沒有刺鼻的酸氣;用了好牛奶,口味上不加糖也應該有乳糖帶來的淡淡甜味;口感上不用添加任何明膠或增稠劑就應該有濃稠的質地,而在入口瞬間卻會自然地化開。
歸納到具體的標準上:原味酸奶乳含量大于 99%,調味酸奶大于85%
無增稠或凝固添加物
無防腐劑
只能冷藏保鮮,最多 21 天。
無香精
無甜味劑
蛋白質含量大于 2.2%,但盡量避免過多的額外添加蛋白。
無色素
無乳化劑,穩定劑。
即便后續因為發展方向的差異,喃貓離開了團隊,但直到今天,這九條仍是樂純遵循的好酸奶標準。
除了技術指標,樂純團隊在口味上也做了大量的嘗試。他們在嘗試了大約 3000 盒實驗酸奶,最終敲定了原味、椰子玫瑰、香草栗子、青黃檸檬四個配方進行改進。
還把原本的含乳清酸奶,變成了口感更濃郁的脫乳清酸奶(希臘酸奶),一個額外的好處是,幾乎所有的脫乳清酸奶都是基于鮮奶制作。
他們還四處尋找在蛋白質含量、脂肪含量、口感符合要求的靠譜奶源,在經過多次的嘗試后,鎖定了北京六環郊外農科院基地下屬的奶牛牧場。
有一個追求極致的想法,不斷以產品思維去迭代,不斷帶來驚喜,這就是樂純「以好吃為名」的開始。
樂純六字訣:公開、透明、參與
Denny 是樂純成長的另一個關鍵人物,他是樂純的運營主導者,之前任職于大眾點評的市場營銷部門,此前有過自己創業的經歷,并在去年 6 月成為這家小公司的 CEO.
由于 Denny 在互聯網產品與品牌營銷的經驗,樂純在擁有酸奶試驗成品后,通過接地氣、高逼格的文案迅速在微博微信引發鏈式傳播。
微博、微信是我們這樣獨立品牌能夠成長很重要的原因,他們提供了免費的平臺和用戶。只要你的方法得當、產品優秀,總是能夠建立自己的獨特品牌,找到喜歡你產品的一群人。
Denny 認為,過去幾年中國食品行業爆出的種種壞的事件,都不斷在打擊消費者對于食品安全的信心,廠商永遠站在消費者的對立面。
而樂純與用戶之間更多是平等關系,作為一個毫無背景的「小食品廠商」,公開與透明可能是獲得消費者信賴的最佳路徑。
樂純的產品好不好另說,但如何讓消費者感知并相信,才是我們需要解決的問題。
第一件事情是生產流程的透明化,他們在寸土寸金的北京三里屯 Village 設立了一個 35㎡ 的體驗中心,接近 80% 的面積都是生產空間,與用戶之間只隔一層透明玻璃。
用戶甚至在馬路邊就能透過玻璃門和玻璃墻,清楚地看到整個生產流程,整個空間完全向用戶開放。他們可以巡視所有原材料和設備,與生產員工聊天溝通,了解關心的知識和信息。
第二件事情是完整公開酸奶的產品配方,他們在產品研發上面花費的大量時間和成本,但是正式銷售的產品配方都完全向用戶公開。
不僅僅是基礎的配方表,他們會把每一種原料用了多少克、如何制作的、以及具體細節步驟的溫度、時間等等,全部都會分享給用戶。即便用戶想要自己制作,也完全沒有問題。
第三件事情是讓用戶參與到產品中來,樂純的本質是基于社交平臺進行營銷與銷售,是基于用戶參與的品牌,奶源是粉絲幫忙介紹,員工是從粉絲群體里中招募,品牌設計、定價都有用戶參與其中。
甚至在至關重要的產品研發過程中,也會不斷邀請熱心用戶試吃,然后根據用戶的反饋進行口味的調整。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發揮社群力量與產品思維,不斷創造驚喜,可能是給樂純的一個適合總結。
樂純的未來:魔方的第六面
在這個時代,為什么能夠誕生像樂純這樣的產品?
沒有任何背景和資金,卻依靠營銷和產品的打磨,獲得了一大批忠實擁躉。
創業投資環境的成熟,各類營銷、支付平臺工具的豐富,消費者對于現有產品有更高、更個性化的升級需求,用戶對于參與感與自我認同的需要,都是造就「樂純們」眾多因素之一。
未來不再是巨頭、大公司的天下,小而美的獨立品牌,可以依靠產品、定位上的差異化,來贏得在市場競爭中的優勢地位。
小眾即美。
對于樂純這樣一家做酸奶的小公司,未來需要面對的問題還不少:如何擴大產能來應付用戶的需求?如何進行產品、訂購模式上的創新,持續給予消費者驚喜?如何在大批量生產情況下,保證產品品質不出問題?
這些都是未知的,經歷未知本身就是一種美好的體驗。同時,它也能帶給你出乎意料的結果。
本文由《餐謀長聊餐飲》整編于商界雜志/極客公園 文/糜豐 楊濤 編輯:老趙 轉載請注明出處
餐謀長聊餐飲 (AD:Canmouchang)
人數定位:策劃人,營銷者,品牌官,其它可繞行。
——————-
你諾不喜歡,其實并不重要,
重要的是,一定會有人喜歡。
這個是我的態度,
也是一種堅持!
……
餐謀長聊餐飲
品牌 | 創意 | 營銷
END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27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