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7至1992年,5年的時間內,星巴克完成了165家店面的運營,并成功上市。而在這之前,星巴克以貿易商的身份存在了16年。
在星巴克的成功之路中,“區域密集開店”是其重要戰略之一。緊鎖住某個區域強行覆蓋,當在其地開花結果后才進行下一區域的侵略。
這一戰略對于品牌形象的固化十分有效,同時店面運營、產品制作更易標準化,并且降低原料配送費用,實現盈利最大化。這一策略一直持續到1992年上市,星巴克的開店速度才開始提升。
而這一策略也影響了國內眾多的茶飲連鎖,從技術培訓到單店加盟再到區域合作、直營,這些年飲品連鎖總部的賺錢邏輯發生了怎樣的變化呢?
靠賣LOGO賺錢
早期奶茶加盟品牌主要以技術培訓為核心,隨后過渡到整店輸出,主要包括店面形象設計、品牌使用權、技術培訓,對于運營管理和原物料管控幾乎處于放任不管的狀態。
據某業內人士透露:控制原料就要有倉庫、配送,不如賣品牌形象賺錢快,這一加盟思想導致了許多加盟總部不重視原物料控制的現象。
這時加盟總部的賺錢邏輯就是做品牌——招加盟——實現盈利。于是在這一段時間內,出現了一家公司運作多個加盟品牌的現象。
靠首批原料、設備利潤賺錢
隨著品牌、信息化渠道的增多,許多加盟總部的發展速度放緩。
為了可持續發展,總部開始介入到原料的采購上,但發貨價往往高于經銷商價格數倍,往往一家店的開店備貨利潤相當于一家門店的加盟費。
總部黑心,這使得大多加盟商去往經銷商處購買原料、設備。經銷商也從單一的原料輸出,整合至技術培訓、新品研發、設備服務,甚至是品牌加盟。這一時期的經銷商過得也相當滋潤。
“公司人手有限,許多外地加盟商要求去指導,就收了2萬多的加盟費,吃住行都是成本,再加上許多加盟商不配合,致使門店生意差,我們也很被動!”
”
一連鎖加盟總部負責人抱怨道。
在當時,有過這樣煩惱的總部不在少數。于是,許多加盟總部開始抬高加盟費、原料、設備價格或者明碼標價開出服務收費。
即使是這樣,由于區域跨度大,許多開店中的問題無法得到及時解決,導致加盟店關閉,由于本身已榨干了加盟商利潤,這一現象對于加盟總部來說并沒有太大損失。
真正對這些所謂的“全國性”品牌造成傷害的則是各地區域品牌的崛起,導致了這些曾經的連鎖霸主勢力大幅度削減。
靠品牌口碑吸引加盟賺錢
時光追溯至2008年,臺灣的CoCo到江蘇開設了第一家店面,直到現在它開設了兩千多家門店。
同行在討論該品牌時談及最多的話題是“運營管理”,而讓CoCo能夠擁有強大執行力的則是其設計的“區域合作模式”。
區域合作中除了運營托管外,還在每一個大區中開設訓練總部和倉庫,確保運營質量和物流配送。
與CoCo區域合作打市場不同的是,一些品牌靠著單店加盟做得風生水起。今年,古茗開到了800家店,達到這一數量整整用了六年。
對于曾經一年就能開上千家店的品牌來說,這并不算多。但對于一個在江浙區深度發展,緩步向外擴張的品牌來說也著實算是一個奇跡。
這些拓展速度“慢”的區域品牌連鎖與曾經靠賣LOGO的“全國性”品牌其賺錢邏輯完全不一樣。
管控原物料——監督產品制作——保證產品品質——增強口碑——形成品牌效應——實現盈利,按照此邏輯選擇區域發展的品牌深知,管控好每一家店面才能實現長期盈利。
而值得注意的是,越來越多的連鎖品牌開始了與廠家的合作以降低設備、原料的成本,確保對加盟商的管控和品牌口碑的塑造。
靠單店利潤賺錢
加盟總部能夠靠加盟費和原物料、設備輸出賺錢。那些全身心投入直營的連鎖品牌,則完全要依賴于每一家單店的利潤維持。
“有時候一家店面的盈利要填補到另一家里,開直營店很艱難,但能做出自己想要的東西!”一位有著十幾家店的飲品老板表示開店賺的錢在不斷填虧空。
“絕對是高壓,產品結構、運營模式、店面形象都要不斷更新、精致!”另一位直營連鎖老板每天都在思考的問題。
飲品行業的模仿、更新太快,只有比模仿者快一步做出反應,或者比他們做得更好,才能讓消費者對品牌保持熱度。
在行業中,靠著直營創造出新模式、新產品并獲得成功的并不在少數。但對于他們來說,開店的風險和壓力則全部壓到了自己身上。
一部分直營者表示加盟時機并未成熟,對于加盟鏈條和模式的復制還并未理順,無從下手。而另一部分品牌則在運營中獲得了資本的認可,助其擴張。
但無論將來是繼續直營,或是放加盟、引投資,這些經營者在很長一段時間內的精力都會放在產品、管理、衛生、運營這些基礎工作上,而一旦有機會,也將進入飛速發展階段。
—————END—————
中國飲品快報
編輯|小W 版式|小N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350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