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不提供座位的精品咖啡店,如何控制成本,如何制造口碑?
上海南陽路不過幾百米長,被兩幢大寫字樓恒隆廣場和東海 SOHO 包圍其間,但這條路上開了近 10 家獨立精品咖啡店,其中有一家面積只有 2 平方米,叫 Manner Café 。
下午兩三點左右,這個窗口式的外帶咖啡店經常會排起隊伍,除了門口放了一張長椅,Manner 根本沒有一般精品咖啡店供人落腳聊天的地方。不光賣常見的意式濃縮,這里也提供單品手沖和咖啡豆零售。新鮮淺焙的咖啡豆裝在益之源的罐子里,都是店主韓玉龍每周在松江的廠里烘焙出來的。
黃俊豪是中國首位 COE 咖啡評杯比賽的國際裁判,他去年 12 月撰寫的帖子《上海咖啡地圖》就收錄了 Manner Café。“上海精品咖啡業界只有少數的幾家窗口店,Manner 是里面咖啡做得最好的。”黃俊豪告訴《好奇心日報》。
Manner Café 近景
除了地方小到極致,這里的拿鐵小杯 15 元,大杯 20 元。日曬耶加單品手沖也賣同樣的價格。另外,自帶咖啡杯立減 5 元,賣咖啡豆自帶罐子則減 18 元。相比之下,星巴克自帶杯子減 2 元,據店主估計,現在每天三分之一的顧客都是自己帶著咖啡杯,而其中會有不少是星巴克的杯子。
2015 年 8 月,南通人韓玉龍把這塊小地方盤了下來,原本是隔壁服裝店的櫥窗。開業沒多久,日均出杯量就突破三位數,是一般精品咖啡店工作日的兩倍。2 平米的空間,容納了一臺 4 萬多的 La Marzocco gs3 單頭咖啡機、一臺 Mahlkonig 魔王磨豆機和 Mazzer 的 Robur 磨豆機,每次磨豆,店里都能聞到一股“肉味”,那是蛋白質被烤過以后的味道。這些機器是韓玉龍初期最大的一筆投資:“我家有一整套設備,但到上海來我全換成新的,這個錢該花還是得花。”
Manner 使用的單頭咖啡機
韓玉龍在做咖啡
主要顧客就是附近辦公樓的上班族,也有不少微博和點評網用戶前來“拔草”,網友@AmaranthusFF 評論稱,這里的咖啡讓他想起 NYC 的 Blue Bottle。人氣加上單頭咖啡機出杯效率的問題,雖然咖啡師可以把速度控制在 1 分半 1 杯,但仍然常常要排隊。韓玉龍對火的解釋是:“空間夠小你就夠獨特,突破了大家對咖啡的常規理解。我們把價格也做低到了極致;其次我們的品質,不說完美吧,但絕不比上海絕大多數精品咖啡店差。我這里即使有時候手勢差了,但價格在那里,客人不會過于苛求你。”
低價帶來的顯而易見的好處是客戶群的拓寬。在這里排隊的顧客,成分比隔壁幾家精品咖啡館要更“復雜”一些。隔壁小區的門衛王德平現在只要上早班就會去買一杯,因為他覺得“花 10 塊錢可以喝到 15 塊的東西”,在這家店開業之前,他喜歡早上在家泡一杯雀巢速溶咖啡,但現在每天買 Manner 已經習慣了。包括對面美甲店的美甲師蔣涵,也是這家小店鋪的顧客。
根據“新一線城市研究所”今年 2 月的統計,上海有 5296 家咖啡館,其中又要數“老靜安”的氛圍最濃厚(南陽路就在這里),這個曾經為法、英、公共租界交匯的地方若按面積來算,平均每平方公里擁有約 45 家咖啡館。除了開在商圈和沿街的星巴克、Costa 等連鎖咖啡品牌,獨立的精品咖啡館占比更多,大約占了六成。
這也是吸引韓玉龍來上海發展的原因。大學畢業后,他在老家曾經營過一家攝影死飛主題的咖啡館,在當年還火的人人網上小有名氣。但做了一段時間他發現,真正來喝咖啡的人并不多,反而是甜點和其他東西占了更多銷售額,顧客來店里聚會社交,韓玉龍覺得沒意思。
后來他把店關了,開始做咖啡工作室,依靠烘焙咖啡豆和培訓賺錢。“我們做得挺好,就是沒攢下來錢。我們做(咖啡豆)烘焙、做精品咖啡也挺早的,那時候上海的一些店也剛剛起步。”陸劍霞是韓玉龍認識多年的女友,同時也是 Manner Café 的咖啡師,她向我們描述了當年的情況:“六年左右,都在沉淀、沉淀。他賺的錢只是維持基本生活。只要賺多了就投進去,就買生豆。包括和他一起開 Manner,我家里人也都不同意。”
開店前,他們想象中的樣子
這是一門由愛好發展出的生意,但南通很難滿足韓玉龍,對優質市場環境的渴求驅使他到上海來。因為擁有四年的咖啡烘焙經驗,他在上海的 Café del Volcán 擔任了一年烘焙師。這是家德國血統的精品咖啡館,在老外圈子里很出名,開在同樣是“咖啡激戰區”的永康路。
在 Café del Volcan 工作期間,韓玉龍順便把上海的咖啡市場看了個遍,最后選在了南陽路。“選址唯一(的標準)就是降低成本,夠小,夠便宜,這樣我才能按這個 15 塊的價格做起來。還有就是旁邊必須要有好的咖啡店。”比起淮海路商圈動輒上萬的店租,只有這里是韓玉龍能承受起的價格,而且附近也有喝咖啡的氛圍。這兒的房東當時考慮過其他選擇:有一點油煙的賣卷餅的、或者做奶茶的,但因為旁邊咖啡館的生意都不錯,還是給了他們。
“租金和豆子,就這兩塊,其他地方省不下來。”現在每周有三四天,韓玉龍都要跑到他在上海松江的烘焙廠烘豆子,控制產業上游的好處是能降低一些成本。最花錢的則是人工和牛奶——每個月發工資至少要開去 3 萬(咖啡師做五休二,4-6 千),而 Manner 用的牛奶是朝日綠源的唯品,零售價 24 元一盒。
另外,店里提供的一次性杯子也是最簡單的白色、自己貼貼紙。因為印刷制版不光更貴,還有起訂量,現金流的問題導致他們無法一次性進大量的貨。
Manner 賣的咖啡豆
韓玉龍表示,一杯 15 元的咖啡他能賺毛利 5 塊,如果自帶杯子就幾乎不賺錢。”雖然利潤空間微薄,但若按現在的經營狀況發展下去,據說今年年底有望收回成本。有些顧客會驚訝,說一家做外帶的窗口咖啡店怎么還賣自己的咖啡豆,于是他會調侃:“不賣豆子靠這個價格怎么玩?”
因為一些同行也在做咖啡生意,現在韓玉龍自己的重心已經不在店里,慢慢往烘焙廠轉移,為了生存烘烘豆子,做一些產量不大的批發。一周廠里能產 300 公斤左右的豆子,自己用 1/4,其他就賣給別人。除此之外,他還注冊了一個公司,專作吧臺設備的貿易,進口咖啡機賣給別人,這也是他以前做工作室時建立起的人脈。按韓玉龍的說法,現在零售、批發咖啡豆、賣機器的利潤各占三分之一,但都不會特別賺錢。
“咖啡行業還沒有到一個能掙錢的狀況。如果你不往上游走,像我們做得那么全面,開一間店可能就會比較艱難。”
這種依靠出杯量維持經營的模式對人是一種消耗,韓玉龍也常常會想到放棄,有時候感覺永遠也看不到錢,很著急。不過,另一位“合伙人”陸劍霞覺得,說到累,反而比在南通時好多了,“因為當時很懵懂,不知道為什么要做這行。但做咖啡時間久了,你會有一點信心。”
整個三月下旬,因為世界咖啡競技權威 World Coffe Events 把咖啡比賽搬到了上海國際酒店用品展,許多來看展的人會選擇拜訪幾家咖啡館子嘗鮮,南陽路幾乎是他們必到之處——如果做了功課,他們也許還會去武康路、永康路、奉賢路,都是精品咖啡的聚集之地。
這些地方咖啡店每一家的業態都各有不同,有死飛主題的、兼賣牛仔褲的,或者專門推廣云南豆的。但即使是在上海開了 4 年的 Café del Volcán,目前也只有一家店鋪。Volcán 的老板 Lindsay 和 Nils 告訴我們,因為不想引入新投資方,直到今年夏天他們才打算開第二家店,“Café del Volcán 不是高利潤的生意,而最難的是維持高質量的產品和持續增長。”有人曾做過統計,上海市場一半以上的咖啡館都是僅有一家店的獨立咖啡館。
市場的蓬勃造成的是咖啡教育的斷層,咖啡師永遠不夠,人力資源的短缺讓品控變得很困難。黃俊豪在寫《上海咖啡地圖》的時候就感到,很多店覺得自己的品質已經很好了,但其實是坐井觀天。至于那些能做到規模化的精品咖啡店,大都做了或多或少的犧牲:像浙商經營的精品咖啡連鎖品牌 Seesaw,很多咖啡師原來是星巴克的員工,他們的做法是在核心商圈開店打響品牌,博得更多生存空間;而成名已久的精品咖啡“質館”則在 2015 年 3 月起開放“零元加盟”,新店都改作 12-40 平方米的小店,以外帶為主,機器也都變成全自動的。“人會流動。我要少依賴人,否則開了一家沒法開第二家。”質館創始人鄭松茂在當時對媒體說。
說到底,咖啡館是一個非常有地域限制的商業行為。人們可能因貪圖方便而去買星巴克,星巴克有能力在市中心隔著幾百米就開一家店鋪。但對獨立咖啡館來說,即使撇開人力資源不談,有多少周邊需求旺盛的店位、有沒有能力拿下才是最困難的地方,即使有,業主更希望合作的也可能是一家 Costa 或星巴克。
Manner 也在招學徒。但談及開新店的計劃,韓玉龍表示還沒想好,培養新人即使從“讓自己能喘息一下”的角度來講,也是必要的。一方面,他希望把窗口店的模式推廣開來,讓更多人喝到好喝的咖啡,另一方面,也希望給顧客提供空間,但目前談這些確實太早了。
“因為你可以很執著地做更多小店,但不是到處都有這樣的位置給你——好的空間,擁有好的客戶群的地段。”但當如果這一切都解決了的話,作為烘焙師的他就樂觀起來:“到時候,換個大的機器不就行了?”
別致集裝箱咖啡廳Kiosk Sherwood UK
在英國舍伍德,一家別致的微型咖啡廳為該區帶來了新的體驗。
通透的玻璃窗,可愛的圖案,清新的街景
Kiosk小店里有5張餐桌,可同時容納16位客人使用。
在有限的空間里,這兩排座位其實挺不錯的。
自由發揮的黑板墻壁上,寫了每日的精選推介,黑板的中間還嵌入了一臺電視機。
坐在這大玻璃旁邊的位置上,悠閑地享受這恬靜的時光,真心不錯。
看著這樣平凡而唯一的街道,會不會勾起您的某種思緒呢?
不過遺憾的是,Kiosk的廚房并不在集裝箱里面,而是在旁邊的小室里。可能本來就有這種空間的局限,也許Kiosk已經是較優的解決辦法。
Kiosk外面還有一方空地可供使用。
如何成功開一家經典小型咖啡館?
你有沒有想過,在個溫暖的午后,坐在窗前,面前咖啡飄起裊裊的香氣,你安靜地看著時光在這里徘徊徜徉,你的對面是你此生的男神或女神……
是的,咖啡館,講究格調和小資情懷立馬會想到,不錯開一間不大不小,經典的咖啡館,是不是很不錯。
1、考察市場以及定位
確定所在城市當前市場有沒有足夠的需求,以及是什么樣的需求,需求的人群又是哪一類(到底是專為商業人士還是情侶,或者是大學生),這些如果你在前期能夠敏銳的捕捉到,再在這個前提上發展下去你應經成功了一半。確定了需求那么就很自然的定位了需求人群,進而自己咖啡店的定位也就出來了。
2、做好預算及財務規劃
在考慮完咖啡店定位以及市場考察前期工作后,確定可以開之后,就輪到做預算和財務規劃了,所謂磨刀不誤砍柴工夫,越精細的預算,成功的可能性越大。而資金預算往往是其中關鍵,沒有足夠的周轉金可以做后援,開店后又沒有生意,可能就撐不到半年而不得不關門收場。裝修費用是預算中伸縮最大的,創業業主要把總預算扣掉固定要花的錢,再拿去做設計,有多少錢做多少事,比較合理的資金預算是,用一半費用用來應付看得清楚的費用如裝修家具設備等,留一半周轉。
注意:實際所需開銷往往比預算大的多的多。
3、咖啡店選址
上面一切準備妥當就輪到選址了。咖啡館所在地的交通一定要方便,因為要便于熟客介紹來的朋友們尋找。而咖啡館本身要安靜一些,周邊綠化要好。此外,咖啡館要依靠周邊環境有連帶效應;大型樓盤或者寫字樓附近。而選中的商鋪本身也要比較實用,70平方米的房子做出100平方米左右的效果是最好的,所以建議有開業想法的時候,找一個裝修懂行的專業人士參考。另外,一般商鋪一簽三五年,所以租金一定要斤斤計較,同時也要看長遠發展估計。
4、設計好咖啡店風格以及陳設
找到地方門店了就該裝修設計咖啡店的風格了。咖啡店一定要給人舒服愜意的感覺,還切忌雷同。經營者應該圍繞自己的定位進行裝飾。出門喝東西關鍵是要氣氛和感覺,要不然還不如去超市買了自己在家里喝。所以咖啡店氣氛格外重要,或頹廢或溫馨或慵懶的感覺,讓人肯定陶醉其中,不舍離去。還有在家具裝飾品甚至窗簾時一定要注意切合咖啡店的風格。此外,很多客人去咖啡館都會欣賞裝盛咖啡和酒的器皿,喜歡懶洋洋的沙發,所以這正是經營者需要關注的要點。
5、咖啡店的用人事項
裝修完就該招兵買馬了,挑選服務員盡量挑有氣質和看上起有涵養的,那會讓顧客感覺到你的高檔和內涵,從而認可你。還有咖啡館不比飯館需要那么多服務員,但是老板不可能每天在店里,人員管理依然是個問題。大企業管理需要制度,小企業管理需要情感,所以多和員工溝通。
經營中的關鍵
出品一定要精,咖啡沏的好才是硬道理。泡出一杯好咖啡是開咖啡店最基本的要求,也是品質保證的首要關鍵,但要泡一杯好咖啡,不是盯著書本就能泡出一杯好咖啡,泡咖啡像創造一個藝術,尤其個人化、個性化的咖啡館就像是藝術館,咖啡店老板本身就像藝術家,能泡出老板的自信和神韻,就是一杯好咖啡。
注意:很多休閑小咖啡館有各種各樣食品以滿足大家需要,這就意味著咖啡館還要配備中西餐廚師等。
顧客是上帝,抓住客戶,留給客人口碑,才是長久經營的最大關鍵,一個咖啡店老板如果能夠真心、用心地關心每個客人,才能永繼成為客人,這家店才能有長久經營的利基,才有成功的機會。良好的服務、品質的保證才是品牌的象征。
( 本文由《餐謀長聊餐飲》整編于:好奇心日報_朱凱麟/力波裝飾/斯帝建筑/網絡)
▲餐謀長聊餐飲 (AD:Canmouchang)
▲本平臺所推送的文章,部分采編于各大媒體閱讀量最高的文章及作者投稿,有些文章作者不 詳所以未注明,如果涉及版權問題,請您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
▲人數定位:策劃人,營銷者,品牌官,其它可繞行。
END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4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