購物的時候總會說:商家都是心機婊
說好打5折,結果被坑骨折
人在江湖飄,總得耍花招
但是花招耍得好,也需要技巧
成功的門店運營,都離不開設計經營者的小心機,讓你心甘情愿為消費買單。
知道真相后你還不忘情不自禁夸一句:這坑挖的好啊!
星巴克是連鎖咖啡之王,經營45年,門店在全球遍地開花,經營案例被很多企業和個人反復學習、研究。
關于星巴克的研究文章和書籍很多,但是大多是宏觀探索,門店最終落到實踐,卻離不開細節的洞察和執行。比如,每家星巴克的座椅為什么都不太一樣?為什么排隊結賬的時候服務員不斷提醒你橫向排隊?為什么擺在上面最小的杯子叫中杯,小杯到哪里去了?
國際連鎖最大的特點是最大限度標準化:員工服務的標準化、裝潢的標準化、產品的標準化等。譬如麥當勞、肯德基,無論你到哪個國家、哪個城市、哪家店,看到的桌椅都幾乎是一樣的顏色、造型、風格。
但在星巴克卻不一樣,不同門店的座位除了都是相對簡約風,座椅卻不盡相同,即使是同一個城市也有差異。譬如廣州市越秀區,新粵新酒店門店的座椅就跟中華廣場門店的座椅不一樣。
越秀區新粵新酒店首層門店:有靠背的單人沙發
中華廣場首層門店:有靠背的木座椅
為什么要做這樣的差別?
眾所周知,在餐飲行業,營業額很大程度上由翻臺率決定,譬如快餐店桌椅一般采用紅、黃、藍,通過快節奏的顏色加快消費者的用餐速度。
但是人們產生喝咖啡的需求,一是輕松的商談,二是忙碌后稍作休息調整。這要求環境相對舒適。那么問題來了,又要翻臺率,又要相對舒適,而且不能明著說:“親,你已經在這里坐很久了,咖啡也喝完了,后面還有客人,是不是可以走了呢?”
咋整呢?
星巴克堅持“一切與咖啡無關”策略,利用座椅創造的高翻臺率,將座椅弄得不那么舒服,多采用木頭桌椅、高腳椅,變相“趕人”。
比如要在星巴克用電腦的人,選擇的那些適合工作高度的木頭桌椅,舒適度差了很多,坐太久一定很累的。
問題是,如果全是木制桌椅設計,人氣又一定大受影響。
所以,星巴克設計了一套座位組合:
1.舒服的沙發,針對到咖啡廳休閑、消磨時光的客戶,他們可能是淺溝通需求的,打發小半天。而且有幾個人占領著沙發,門店看起來也不會顯得太過冷清。
2.木制的座位,針對輕辦公的人群。木制座椅坐起來沒那么舒適,但配合高度適合的桌子,更適合使用電腦。木制座位有靈活的空間組合結構,星巴克店鋪生意較好時,可以撤掉沙發換木頭桌椅,帶來更高的坪效。
看看星巴克的桌椅都有哪些小心機吧!
單人木制座椅
無扶手單人沙發
有扶手單人沙發
雙人長沙發
當然,不同的星巴克店還有高腳椅、長形桌等多種類別,但組合都離不開這樣那樣的小心機。星巴克門店最大的特點避免一客一桌式的布局。如果你經常去你會發現,大多數的座位當你坐下時,旁邊再坐下一個陌生人你并不會覺得尷尬或是不適。而且有趣的是你總能聽到不遠處別人的談話。
在星巴克埋單的時候,服務員總會提醒你橫向排隊。
為什么呢?很多人會說:“埋單的人多,店面小,豎著排沒有空間。”貌似有道理,星巴克的店鋪很多開在人流密集的地方,考慮到坪效,空間當然最大限度運用。
但我們看看在美國西雅圖派克市場第一家星巴克店的照片。
人不是很多,但是顧客都是橫向排隊等候的,說明橫向排隊是星巴克一開始設計和運營安排:動線展示。
星巴克的吧臺以收銀為中心分為兩部分,靠內的是沖咖啡、取咖啡,靠門口外的是點心區。消費者在排隊埋單的時候都處于無聊等待的狀態,會看到右側走道放置的是當下促銷商品,左側是柜臺,有馬克杯和甜點,試圖誘發購買。即使不買,在挑選的時候也能打發時間,壓抑煩躁。
零售業的本質是吸引顧客進店,產生更多的沖動購買,這就是為什么每家超市賣場都會有當季主打的產品,但是真正盈利的是在賣場中產生的場景喚醒消費和沖動消費。
星巴克在人們印象中第一喚起的產品是咖啡,甜點是咖啡的搭配,還有馬克杯、攪拌勺等周邊產品,但都是可有可無的,顧客是否購買取決于你是否喚醒他們的沖動消費。
另一個層面,橫向排隊也符合星巴克向大眾宣傳的使命:激發并孕育人文精神——每人,每杯,每個社區。
一方面是顧客與顧客之間會產生交流,可能是顯性的搭訕,也可能是隱性的交流:譬如看到別人點了一杯隱藏菜單,讓自己的金卡被后面的顧客看到。
另一方面增加顧客與門店的交流。吧臺相當于一個展示區,橫著排隊讓更多顧客有更長的時間觀察咖啡師的操作過程,看到咖啡的制作細節,通過傳達制作流程,對產品產生儀式化,從而提升顧客的心理價值。
想必很多人都聽過這樣的一個故事:賣面條的時候,如果你問顧客是否加雞蛋,加與不加的人可能各占一半。如果你問的是加一個雞蛋還是兩個雞蛋,加雞蛋的顧客可能占到三分之二。
故事中通過把某個選擇隱形化,從而增加銷量。這不僅僅是個故事,而是星巴克中真實的案例。
你去星巴克買咖啡,指著最小的杯子說:“我要小杯。”服務員會告訴你這是中杯。我們看見星巴克的咖啡分三種規格:中杯(容量12盎司),大杯(16盎司)和超大杯(20盎司)。
無論從價目牌還是任何的對外公開信息上,都只看到這三種規格,既然有中杯,為什么沒有小杯,如果真的只有三種規格,為什么是“中杯、大杯、超大杯”的排列?
小杯究竟去哪里了?
其實星巴克是有小杯的規格的,只是隱藏起來,據說假如顧客需要,也還是可以點的。
為什么要這樣做呢?
大杯的利潤更高!以一杯卡布奇諾為例,公開的價目牌上中杯、大杯、超大杯的價格分別是:27元、30元、33元,相差3元。按照這個間隔,雖然小杯沒有給出明確的價格,可以預計是在24元-27元之間。
每杯咖啡研發、宣傳、店鋪等附加成本是相同,影響價格主要是材料和人工,小杯和中杯咖啡豆用量差別不會太大,差價3元,但卻耗費同樣的人工和一個杯子,利潤空間顯然沒有中杯的大。
這是星巴克面臨兩難境地的痛苦抉擇——價格太低,利潤消失;價格太高,客戶流失,所以星巴克把廉價商品隱形化。
相鄰規格的產品只相差3元,顧客容易在對比中產生自動前進的消費心理,把價格錨點一步步拔高,選擇更大杯的產品。你的選擇完全是自愿的,服務員沒有引導消費,而且你還滿心歡喜地覺得占了便宜。
文章由新營銷編輯,如需轉載請載明出處。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50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