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德陽,一說起高槐村,人們自然就會說起那里的鄉村咖啡屋。這個小小的村子,在一年的時間里,長出11家咖啡屋,另有兩家正在裝修。這是怎樣的一個村子?為什么會有這么多的咖啡屋出現在這里?咖啡屋給這個村子帶來了什么改變?在新春的午后,記者走進了高槐村,走進這里的鄉村咖啡屋。時間得追溯到 2014年。城里的文藝女青年胡蓉因為喜愛鄉村,便在高槐村租下農戶的一棟小樓,這里就成為好友享受自然和周末聚會的地方。 在閑聊中,喜歡喝咖啡的朋友便提議在這里開一間咖啡屋,不僅方便自己,說不定還會吸引更多的人來。 2014年底,經過三個月的裝修改造,農家小院華麗轉身,成為首家鄉村咖啡屋。果然不出大家所料,很多城里人都慕名而來。一到周末,這家被稱為離城“不遠”的咖啡屋,人滿為患。 胡蓉說,咖啡屋的定義是文藝的,拒絕麻將和飲酒,這里就是喝咖啡、發呆,享受陽光和空氣。 不遠咖啡的出名,讓更多人的目光聚焦到了這個村子,聚焦到了鄉村咖啡屋這個新事物上。 很快,村子往山里走的小河邊,一塊麥田上,出現了第二家鄉村咖啡屋。 麥田咖啡就地流轉了當地約10畝土地,有一大段河道圍繞,還有樹林果園,沿著河道修建的咖啡茶座,青山綠水盡入眼簾。據老板申小蘭介紹,以后還要開展鄉村越野自行車、垂釣、親子農場體驗等多類業務。 高槐村村支部書記何春芝介紹說,高槐村最大的賣點就是這里的環境,青山、綠水、陽光、空氣,這些城里人特別向往的東西,在高槐無處不在,“另外就是高槐村確實距離城市不遠,從德陽城區驅車也就10分鐘車程。”和不遠咖啡和麥田咖啡的初衷不一樣,隨后在這個村子里興起的10多家咖啡屋,都是奔著這個產業來的。“葉小姐的花園”老板劉兵以前是在德陽城區做餐飲,而且做得很大。但這個反戴鴨舌帽、穿著格子襯衣、系著圍巾、留著小胡子的男人,卻看中了鄉村咖啡產業。而緣起,只因為在鄉村咖啡屋喝過一杯咖啡并曬了一下午太陽。將自己的餐飲店處理后,他全力以赴做鄉村咖啡屋。花兩萬元租下這個靠近小河、有前后院的兩層樓房后,除了咖啡,這個花園還裝了燒烤、釣魚、露營、餐飲等等內容。在后院,除了露營地,劉兵弄了兩個集裝箱改成客房,外表全用樹皮裝飾,看起來就像是木屋,和坡坎上的樹林相映成趣。與劉兵有相似經歷的是“木槿里”咖啡屋的女老板,他們不僅在鄉村開了咖啡屋,還將紅酒元素引入其中。如今,11家鄉村咖啡屋,一到陽光午后便人滿為患,要找個曬太陽的好位置,需要提前預約。麥田咖啡屋里,村民林英在這里打工。咖啡屋離自己的家只有幾百米遠,她早上在家里吃完早飯便到咖啡屋忙活。“活路比較簡單,我們不懂磨咖啡,就是招呼一下客人,點飲品,然后端上去,等客人走了就收拾收拾清潔衛生。”林英說,每個月能拿到差不多2000元,跟在城里打工差不多。據介紹,全村像林英這樣在鄉村咖啡屋打工的人達二三十人,不用走遠,在村子里就把錢掙了。房租收益和農副產品就地變賣,也是鄉村咖啡產業帶來的變化。由于高槐村原則上不允許外來業主在村里建房,因此這些咖啡屋基本上都是城里人來村里租用農戶的房子改建而成的。據村支書何春芝介紹,這十多家咖啡屋,房租每家基本在2萬元每年,“也就是說,村民足不出戶每年就增收2萬元。”咖啡屋興起了,不但給村民帶來了房租收入和就業崗位,一部分村民也看到了商機,借著鄉村旅游的火熱,開起了農家樂。村民米元會開起了“千和農莊”,另一家則開了鄉村柴火雞。如何讓當地老百姓從村子的發展中獲得更多的紅利,當地黨委政府也在積極思考。東湖鄉黨委書記任偉介紹說,鄉村咖啡屋的發展,帶動了村子鄉村旅游的發展,去年一家大型觀光農業企業在村里流轉了300畝土地,從事觀光農業。“我們也積極培訓村民在服務、餐飲制作、農旅結合等方面的工作,讓他們今后更好地適應鄉村旅游產業的發展需要,同時鼓勵在外發展較好的村民回村創業。”來源:華西都市報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
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53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