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4年,奶茶,甚至整個餐飲行業都流行過這樣一句話:產品做減法,才能給品牌做加法。許多茶飲連鎖也在這句話的觸動下,對菜單進行“手術”,減少產品數量。
那么,數量少是否就代表品牌影響力高呢?
通過外賣平臺或手機點單小程序,我們可以看見:
1點點菜單產品為54款,CoCo的為41款,書亦燒仙草為32款,茶百道為25款,益禾堂為34款,喜茶僅飲品加冰淇淋的數量為48款,奈雪的菜單上飲品數量則為29款。
單以數量為依據,似乎并不能看出與其市場表現力有何關系。但仔細對比,我們會發現這些品牌的菜單可以分為這幾款。
引流款
當下,菜單不再僅僅是懸掛在墻上或出現在電視機上的一頁頁文字。它也有可能是吧臺上的臺卡,或者是門口的海報。
而臺卡或海報上出現的產品,我們可以稱作引流款。
一般,顧客在路過一家奶茶店時,吸引它的地方往往是門口的海報或門頭上的橫幅。如果在這兩處地方,只是掛上門店標語或者一張產品產品海報,與顯示出新品信息與促銷信息相比,后者更能吸睛。
引流款的目的猶如你在路上遇到熟人,打一聲招呼或點頭問好,引起對方的注意。除了新品外,引流款產品也可以是以下類型的產品。
招牌款
用人無我有,人有我精來形容招牌款產品,再合適不過。
招牌款產品不一定是市場唯一,但一定是消費者認知或購買第一的產品。簡單而言,就是別人提起你的品牌名,想到的是什么產品。
而這類產品也是消費者購買后,好評或傳播度高的產品。如果標注的招牌產品,被大部分消費者差評,這款產品只能被稱作“砸招牌”。
流行款
流行款產品可以理解為熱點產品,比如2017年的綜合水果茶,2018年的黑糖珍珠,2019年的白玉丸子豆乳奶茶。
這些產品經過同行的推廣、社交平臺的傳播,培育出較高的市場認知,門店往往不需要過度的促銷就會引來那些對流行信息較為敏感的年輕人。
限定款
今年,益禾堂出了款產品“楊枝甘露”,限定閩西南售賣,同時因制作問題,部分時間會限量。
限定的原因只有一個,手工現剝西柚粒。
所謂物以稀為貴,吸引消費者的除了新奇、便宜外,限量供應也能夠增加產品的賣點。對于消費者而言,一款不是誰都能買到的產品,其價值往往更高。
這類產品往往考慮的是原材料的采購與門店操作的便利性。
應季款
在快報文章中,一位開過20多個店的讀者表示,當季水果,不管你放得顯不顯眼,都是賣的最火爆,證明趨勢不可逆。
在過去,奶茶店也有季節限定,但多為冬季限定。現在,這種限定擴展至各個季節,以水果為主,衍生出一個新的品類“應季款”。
應季款產品更多的考量因素為原料采購。
所以,在設計菜單時,對于數量我們無需過多計較。而是需要思考:
a
這個季節,什么樣的原料更易采購、口感更好?
b
為保證口感,產品無法不間斷供應,是否需告知當天僅售賣多少份?
c
在網上看見一款產品很流行,但是否售賣需要對其消費群體、品牌定位,以及操作便利性以及是否有消費者詢問等各方原因進行考量。
d
無論是店員口頭推薦,還是消費者通過海報或其他渠道看到的店內產品信息,在他們的認知中,這款產品=好喝。所以無論是在標準招牌產品,還是做到海報上引流,產品本身需要具備“好喝”的特性,否則極易造成消費者失望的結局。
我們通過對多個品牌的社交平臺評論點評進行對比,發現許多差評源于推薦產品或招牌產品。
而一些不作推薦的產品在不滿意的情況下,消費者往往會自我心理安慰,比如:因為想嘗鮮,所以點了XXX,但一般般。以后還是點他們的招牌產品XXX,更靠譜。
除了思考這些問題外,我們還需要弄清這些產品的邏輯:
招牌款、流行款、限定款、應季款產品只要是被推薦或放置于海報、燈箱、顯示屏或者臺卡上,單獨于菜單外,就可以視作為引流款。
招牌款產品需滿足,四季均可售賣、且冰熱皆可的飲品。這其中,最易成為招牌產品的,就是流行款,但同時又需滿足口感、風味具有一定不可替代性與口碑較高兩個因素。
兵不在多而在精,奶茶產品也一樣,消費者更在意的不是有多少款產品,而是有多少款好喝、且符合市場需求的產品。
設計菜單時,忘掉數量,重視質量,或許才是菜單的本質。
中國飲品快報
編輯|小W 版式|小N
我們致力于為奶茶、咖啡行業
提供全面而獨到的資訊
促進行業的健康發展
快報精選 | 好原料點擊下方logo去了解
原創文章,作者:中國飲品快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0916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