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改變品牌命運的學習平臺
可以清楚的看到,即便是對于可口可樂這種品牌,在美國仍然有45%以上的家庭是每年都不消費的(百事可樂這個比例近70%)。如果我們將一年購買0-2次可 口可樂的家庭稱為輕度購買家庭,那么輕度購買家庭占65%左右。如果通過鋪天蓋地的廣告reach到這群人的話,每個家庭因此多買一瓶可口可樂,會為品牌 帶來多少生意的增長?有 人可能會說,不是有80-20原則嗎(即Pareto's Law)?
一個品牌80%的銷量來源于前20%的重度購買者。這個數據其實是夸大的,請看下表:在不同品類的品牌,前20%的購買者貢獻的銷量。沒有夸張 的80%,在大部分品牌其前20%的購買者,只貢獻了50%左右的銷量。
即是說:那些輕度購買者是非常重要的。
輕度購買者
輕度購買者重要,除了其貢獻了50%左右或以上的銷量,還因為他們更容易被轉化。很多品牌的重度消費者,往往對這個品牌更加忠誠,品牌的真正戰場在那些沒有購買,或購買次數很低的消費者。這些消費者的購買隨機性更強,更可能買競爭品牌。
既然這些輕度消費者大都知道這個品牌,那么大規模打廣告的目的到底是為了什么呢?
是為了占據這些輕度消費者的心智(Share of Mind),讓這個品牌的信息更加容易在腦中獲得,這樣消費者在口渴時、經過商店時等各種相關情影下,很容易就可以提取出品牌的信息,產生購買。
同樣的規律不只適用于美國。有類似的數據可以證明也適用于其他國家。
定位理論從另一個角度切入,這與定位理論有關。
定位,簡而言之,就是:我的產品是做什么的,它面對的是怎樣的消費者,能滿足他們什么樣的需求。學廣告的時候,老師提過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定位不要試圖「重建」消費者的認知,而是要去「聯系」消費者腦中已有的認知,將其「引導」向我們的品牌。很簡單,面對紛紜復雜的市場,打破再重建的方法是不可行的,因為認知成本太高,沒人有空聽你講話。
所以,廣告的目的,就是:將自己的產品跟消費者腦中的認知建立「聯系」,給消費者留下印象。
比如:「今年過節不收禮,收禮還收腦白金」。這是一個以惡俗聞名的廣告。但是,在它的狂轟濫炸下,當你面對「過節」這么一個情景時,當你在考慮給父母送什么時,你會不會第一個就想到腦白金?(當然,買不買是另外一回事。不過你得相信,你不買,也會有別人買)。當你需要「去屑」時,你會想到什么,是不是海飛絲?當你需要預防蛀牙時,是不是會想到高露潔?當你需要堅固牙齒時,是不是會想到佳潔士那個蛋疼的敲貝殼廣告?這就是洗腦。廣告就是洗腦。你可能不情愿,不信任,但是在廣告的狂轟濫炸下,它會深深地扎根在你的意識和潛意識里,忘都忘不掉。
所以,家喻戶曉品牌打廣告,就是為了「強化」這種「聯系」。
人的記憶是在不斷更新的,接觸頻次較少的信息,會被擠壓到記憶的底部。
也就是說,如果你好幾年沒有接觸「去屑——海飛絲」這個「組合」,你要么會淡忘它,要么還記得,但已經對你產生不了多大的影響。
你會在潛意識里,覺得:啊,那是一種過時的觀念了。與之相對應的,記憶有一條原則:某項記憶,接觸的時間越長,被提取的次數越多,也就越容易被大腦提取。
這就是廣告背后的原理,跟背單詞的本質是一樣的。 但是你可能會說,可口可樂并沒有傳達任何功能,建立任何「聯系」呀?
這是因為國內的廣告和消費水平還比較落后,很多消費品還停留在平鋪直敘的功能訴求層次,僅僅起到了告知的作用,術語叫做「中央途徑」。
而國外的許多品牌,傾向于從情感和情景的營造入手,通過讓消費者產生共鳴,建立對品牌的好感,這就叫做「周圍途徑」。 中央途徑和周圍途徑并沒有明確的高下之分,要按照不同品牌和類別使用。
但在多數情況下,周圍途徑更吸引人,更容易令人記住——因為人始終是情感的動物。 所以,我們看很多國外的廣告,會折服于他們的創意,光影效果,氣氛的塑造,情調的營造——而這些,統統都是品牌形象的一部分。他們傳達給你的,只是從「去 屑」「止癢」,變成了「浪漫」「奢華」「復古」「隨心所欲」而已。 包括可口可樂。它傳達給你的,就是「分享歡樂」。
另外,有以下幾個角度可以說明這種持續性投入的必要:?消費者
1.忠誠度
人是一種見異思遷的動物。當你不能持續在他眼前晃悠,就很有可能被遺忘或者取代,除非你的記憶點夠深夠獨特,但這畢竟是小概率事件,某一個品牌是不可能通過 單純的品牌輸出達到的,而企業也不可能犧牲自己的利益去賭博。對于企業而言,如果世界上有100個人,當然希望這100個人都能購買自己的產品,但他們的 目標是抓住50%以上的人心,而非100%。這50%就是在培養忠實消費者,每個行業對忠實的衡量標準不同。
舉例飲料,當你每周飲用5次以上該產品,就可 稱之為忠誠了,而忠實消費者的使用頻次通常是普通消費者的5-10倍。剩下50%為新客戶,分為搖擺不定的和堅決不用的,廣告針對的就是搖擺不定的人群,對他們進行洗腦,潛意識影響他們的購物心理,樹立品牌美譽度,盡可能把他們拉到自己的陣營。那 忠誠客戶是否就不需要廣告了呢?并沒有。通過廣告,忠實消費者不斷加強自己對企業的認同感,身份的彰顯,樹立與周圍其他人的不同之處。如果廣告停止了,那 他們這份榮耀感就要通過其他較費力的方式傳遞,而接受者未必感受的到這份驕傲從何而來,甚至這種口碑力量會隨之慢慢下降。
2.沖動購買與購物環境
研究消費者心理的人都知道,無論之前的準備多充分,在做購買決策那一瞬間都是沖動的,而且這種沖動極易受環境影響。想象盛夏時節,酷暑難耐,陪著女票逛街,又累又渴,腦海中浮現出一瓶冰鎮可樂,爽!這時面前的冷飲攤有A、B兩種,平時喝慣了A的你,看到B在做促銷,最新的代言人是卡卡,而且臨促小妹還挺可愛~你的手不自覺伸向了B,一買2瓶,因為買2送1嘛。這一幕經常見到吧,對咯,這就是無孔不入的廣告,類似的行為還有很多,影響的就是付錢那一瞬間。這時候,就不得不提到另一種生物:理科男,據我們常年活動數據顯示,凡是類似促銷這種的活動,永遠不要對理工學院抱有希望。上述中的A、B可都是家喻戶曉呀!
? 競爭對手
依然是上述A、B可樂。A的市場占有率為45%,市場老大;B為40%,緊隨其后。這時廣告投不投?A說今年不投了,反正我們家喻戶曉,還領先B5%,B聽說以后樂壞了,在預算基礎之上又增加了8%的廣告。第二年,AC尼爾森數據:A的市場占有率下滑了3%,為42%,而B提升了2%,同為42%。
? 中國特色
中國一大特色,就是盲目崇拜。沒見到你們的廣告呀,不好意思,我不買;沒聽說過你們呀,不好意思,我不買;你說你很好,怎么沒見中央臺報道呀,不好意思,我不買。A家喻戶曉?對,以前你們廣告挺多的,但是最近幾年都見不到了呀,現在電視上都是B的廣告呀,我覺得還是他們更靠譜一些。
? 中間商行為
企業需要中間商協助銷售,除安利、互聯網等直銷,當然這種廣告數量相對也少。中間商的談判是可以專開一門課的,就其中一點拎出來,銷售要有談判籌碼,廣告無疑是敲開那扇門的良方之一。
? 地域隔離
你在北京,你覺得A家喻戶曉了,可是二線城市還沒宣傳透呢,三線城市正在推廣中,縣城才剛剛開始布點。當然每個地區、城市的投放力度、頻次、到達率都是不同的。有意思的事情出現了,縣城的商店進城批發的時候,會看看城里流行啥,市里的批發商又經常去省城模仿流行趨勢,省城自然比照著一線城市。這時,廣告的作用不言而喻。
? 企業決策者行為
企業家在做決策時,離報表最近,離消費者最遠,不包含初創及扁平化架構及個別怪才老板。這時的決策分析往往都不是最接近民意的,所以一種博弈心里使得他們不能放棄廣告仍存的影響力。廣告,最終只是手段,活的長久的品牌還要靠品質和良心。
▲我深信,我們的堅持,總會有人欣賞。
▲餐謀長聊餐飲營銷學習平臺所推送的文章,部分采編于各大媒體閱讀量最高的文章及作者投稿,有些文章作者不詳所以沒有注明,如果涉及版權問題,請您與我們聯系,我們將在第一時間處理!來源:廣告界,餐謀長整理,轉載請注明出處。
+END+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長聊餐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01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