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
很多伙伴看到這個主題,心里會說:這還不容易,當然是找軟件公司去買呀!按照常規認識,的確是這樣的,但一些理由卻讓很多餐飲企業對此產生了懷疑。
■ 界面不好看!
■用戶體驗不夠好!
■與我家的邏輯不相符!
■軟件公司人不懂餐飲思維!
■不希望自己用的東西再給別人!
■不想把我的數據放在別人公司云端!
■各家都有自己特色無法用一套軟件解決!
一系列的問題與不解,再加上反復更換軟件所造成的“傷痛”,讓不少餐飲企業對軟件公司傷透了心。對于已經被軟件公司“反復折磨”的餐飲企業,尤其是是一些大型連鎖餐飲企業來說,往往會萌生一個想法:自己組建個團隊開發軟件!
餐飲企業家往往都是實干出身,對于軟件公司的“低效”和“無能”,經常是看在眼里,急在心上。如同看不慣一個笨手笨腳的廚師在灶臺前手忙腳亂一樣,往往忍不住一把將他推開,跟他說:“我來!你先旁邊看著!”并且不忘補上一句:“就這么一點簡單的事情都干不好!”
然而,當這種慣性真的發生在餐飲企業向軟件開發方面延伸時,其結果如何呢?讓我們先來看兩個實際的例子:
■ 長沙某網紅餐飲連鎖,2014年注冊成立軟件公司開發SaaS餐飲系統,到目前為止有25個用戶,且大多為股東關系單位。
■ 成都某著名火鍋連鎖,2018年注冊成立軟件公司開發SaaS餐飲系統,到目前為止尚未完成對股東企業的系統上線。
說到這里,也許你會想,餐飲企業自己組建團隊開發的軟件,即便沒有對外售賣,能夠給自己用上也好呀。然而,在投入大量時間、人力、成本之后,開發出來的軟件,大多仍然停留在POS收銀階段,而這是整個餐飲系統中最基礎的組成部分。從這個角度來說,餐飲企業在自建開發團隊的投入產出方面,是遠遠低于軟件公司的。更何況,即便僅僅是這個基礎部分,依然有諸多無法讓股東餐企滿意的地方,被股東餐企的門店頻頻吐槽,從而讓其研發團隊陷入顧此失彼的泥潭。
當然,對于了解餐飲信息化領域的伙伴來說,你可能會舉出海底撈的例子,因為海底撈的大部分系統都是自己研發的。但事實上,海底撈并非從零組建研發團隊,而是依托于一個傳統的軟件公司——用友,雙方合資共同開發海底撈自用系統。所以,與其說海底撈是自建研發團隊,不如說海底撈是與軟件公司深度合作。當然,投資是巨大的,其投入遠高于自建小團隊,更遠高于外采商品化軟件。并且還有一點不要忘記——海底撈你學不會!
那么,身經百戰的餐飲企業,為什么在自建軟件研發團隊方面卻頻頻折戟呢?看上去很簡單的餐飲軟件,為什么真正做起來并不簡單?作為已在軟件開發領域沉浸二十二年的天財商龍,我們一起來剖析一下這個問題。
餐飲系統并不等于收銀軟件
很多餐飲企業是從“收銀軟件”認識餐飲系統的。收銀軟件是一個前端營業系統,其特點是“隨業態多變,重性能和體驗”。也因此,收銀軟件成為餐飲系統中最被挑剔的一個系統。因為各家餐飲企業的業態不一,體驗訴求千差萬別。過于“標準化”的軟件產品,讓餐飲企業感覺無法適應自己的實際情況,用起來總是很別扭,從而導致對標準化餐飲系統的“第一印象”就不好,容易萌生“自己來”的想法。
事實上,收銀軟件只是餐飲系統的敲門磚,餐飲系統博大精深,除了收銀軟件外,從連鎖化管理、會員營銷、外賣小程序、排隊、預定、預點單、電子發票,到手機訂貨、成本管控、進銷存,再到總倉倉儲、生產、分揀、運輸、新零售,乃至巡店、人力、財務、報表、物聯網、大數據等等,共同組成整個餐飲系統生態領域,而收銀軟件僅僅是最入門的軟件產品。被收銀軟件領進門后,往往才發現一個異常復雜的領域才慢慢展現在自己面前。
系統構建需要整體規劃分步實施
說到這里,想必大家都能理解,構建整個餐飲系統是一個極高時間和資源投入的事情。這就會出現另一種聲音,即“收銀系統自己開發,其他系統找第三方開發”,但是這就又進入了另一個“坑”里。系統的構建,不是走一步看一步的,如果想讓整個系統形成一個有機整體,必須要在系統構建初期就對整個系統進行層級劃分,梳理好各系統之間的邏輯關系和數據接口,這就是所謂的“整體規劃”。?
即便是外購成品軟件,這種“整體規劃”也是非常必要的,這就是餐飲企業中IT部門乃至CIO的核心職責,更何況自己研發軟件。然而,對于自建研發團隊的餐飲企業來說,往往缺少整體規劃,經常是收銀軟件開發到一定程度時,發現走不下去了,于是進入了“缺什么補什么”的階段,整個系統的架構走向崩潰。即便轉而投向第三方,也因系統之間的關系沒有事先規劃清楚,無奈再次陷入了“信息孤島”的怪圈。而這時,自建團隊已經投入了大量的成本,餐飲企業已經騎虎難下。
而且,所謂“最好的系統”事實上是不存在的,追求完美的軟件開發,往往必須要接受不完美的現實。這個問題很容易理解,只要捫心自問是否有你不曾吐槽的軟件產品?究其原因,軟件本身是服務于業務的,而在高速發展的企業中,業務是不斷進化的,任何企圖通過“充分調研之后開發的軟件”覆蓋所有業務場景,都是不現實的,“軟件永動機”是永遠不存在的。
而從外在角度來說,企業需要不斷的從行業中學習新的思想和方法,而僅僅依托于本企業內的需求所研發的軟件,卻有悖于外向型成長的企業,從軟件公司的閉門造車,變成了餐飲企業的閉門造車,從一個桎梏演化成了另一個桎梏。
綜上原因,隨著企業發展和行業進化,軟件本身也要不斷的迭代進化,在整體規劃的基礎上,分步驟的有序實施。在“細節不完美”的基礎上,通過工程化的方法來達到“主線完美”的效果,才是最現實而科學的選擇。
軟件工程也是一個專業領域
為什么開發一套軟件不像看上去那么簡單?一個顯而易見的原因就是,軟件行業本身也是一個極為專業的領域。長期以來,由于軟件是開發給“目標行業”來使用的,因此對于目標行業的專業性往往被提到極為重要的關注地位,而忽視了作為開發方本身的專業化程度。這也讓餐飲行業對于軟件公司的關注點,往往在臺上演講的“專家們”的身上,聽他們對餐飲行業研究的侃侃而談來判斷軟件公司的水平,卻沒有足夠重視軟件公司本身在工程和技術方面的專業化程度。
誠然,對餐飲行業的研究深度非常重要,這關系到研發出來的軟件“懂不懂餐飲”。但對于整個軟件工程流程來說,行業研究只是處于“需求調研”階段,雖然這個階段異常關鍵,但畢竟只是軟件工程的起點,而其后則要經歷需求分析、架構設計、敏捷開發、迭代發布、線上運維、項目實施等諸多階段,而每一個階段又是極為復雜和專業的領域。但遺憾的是,這些領域在餐飲企業決定投身于軟件開發時,往往被忽視,而僅僅關注對需求的研究,導致在研發全面展開后才發現,沒有考慮到的東西太多了。
軟件公司管理與餐飲公司管理大相徑庭
餐飲企業老板有很多都是從白手起家,單打獨斗開始的,這也讓餐飲企業家在“治家”方面充滿自信。因此,餐飲行業也是一個“企業家精神”非常強的行業。當餐飲企業家打算涉足軟件開發領域的時候,往往以餐飲公司的管理慣性來管理軟件公司,卻很快就發現水土不服,這是為什么呢?
餐飲公司大多是金字塔形結構,這種組織結構的執行力比較強,容易讓領導決策迅速傳遞到基層門店。然而,軟件公司往往采用事業部制或矩陣管理結構,這種結構的特點是激發組織創新能力,比較適合科技型企業。但在這種組織結構下,由于部門職權比較大,自上而下的執行力不如金字塔結構企業,這讓習慣于追求“控制力”的餐飲企業家們感覺不爽。
但倘若將軟件公司如同餐飲公司來管理,就可能出現“看上去執行力很強,實際上卻限制了研發團隊的創新能力”。而且,研發人員大多是有個性的高智商“憤青”,對于自上而下的管理體制往往比較抵觸,從而產生團隊與管理層之間的矛盾,進而形成內耗。這也是很多餐飲企業對軟件領域高投入后,卻沒有換來等量回報的原因之一。
軟件開發是高投入行業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軟件經常被誤解為“一次開發投入即可無成本多次銷售”,從而被認為是一個暴利行業。然而,真正涉足這個領域后才發現,軟件開發不但不暴利,反而是個高投入低毛利的行業。
■ 首先,軟件研發人員的薪酬長期盤踞在各行業薪酬前兩名之內,薪酬高低直接決定了開發人員水平的高低,對于動輒幾十人的研發團隊,僅僅薪酬投入一個月可能就達上百萬。而對于一個具有嚴謹功能規劃的軟件產品來說,尤其是較大的軟件公司,研發周期往往在半年到一年左右,因此一個軟件產品大多就是千萬級投入,更何況構建整個餐飲系統呢?
■其次,軟件并非一次開發就可萬事大吉,恰恰相反的是,軟件的后期升級維護成本遠高于初期投入的開發成本。一套餐飲軟件在完成初期開發后,后續生命周期大約在五年左右,在這段時間內,需要對軟件進行不斷的功能補充、BUG修改、性能調優,以適應不斷進化的企業管理需要。按照這個時間周期,僅僅一套軟件的累積投入就高達數千萬,而按照上文所述,一個合理規劃的整個餐飲系統將由很多產品構成,其開發和維護則是需要消耗數年,累積數億以上投入,這對大多數餐飲企業來說都是難以承受的。這就導致在缺乏整體規劃而貿然進入研發領域后,餐飲企業發現軟件開發如同一個燒錢的無底洞,在數次增補資金投入卻看不到明顯成效后,最終還是無奈放棄。
上面講了這么多,不知是否能夠講到一些已經涉足軟件研發領域的餐飲老板的心坎里?更重要的是,是否能夠讓準備涉足軟件研發領域的餐飲老板們對這個領域的認識更加深刻一些?
軟件公司通過巨額投入,研發標準產品,其經營模式在于不斷銷售,以支撐軟件產品的持續巨額投入。而對于餐飲企業來說,如果將軟件開發從商業行為轉變為本企業自己的行為,無異于將購買軟件的低成本,轉變為支撐軟件開發的高成本,這筆賬相信結合上文,大家已經能很清楚的算出來。
軟件公司
軟件公司首先不能閉門造車,在進行標準化產品開發時,應充分考慮軟件的餐飲行業通用性以及業態適應的靈活性,在充分進行行業研究的基礎上,發揮自己的技術優勢,研發出餐飲企業真正需要的軟件。
餐飲企業
餐飲企業更應該與有實力、有經驗、盈利能力正常的大軟件公司合作,因為這樣的公司因為客戶眾多而更加了解餐飲行業,且具備持續健康經營的能力。在此基礎上,餐飲企業應將所有與軟件公司的合作視為長期戰略合作,而非簡單買賣交易。雙方應緊密配合,充分彼此調研,確保軟件產品以及后續升級調整是符合餐飲企業所需的。
結語
一個企業的良好經營,首先是聚焦在自己的核心業務上,對于餐飲企業來說,核心業務自然是餐飲業務,而軟件開發則是服務于核心業務的。凡事貴在專注,對于非核心業務,更加實用的方法則是“專業合作”,單打獨斗的英雄主義時代已經過去了,“行業細分”永遠是不變的趨勢,專業的人做專業的事情。只有雙方各自揚長,彼此補短,優勢互補,才能實現雙贏。
精彩回顧
原創文章,作者:天商財龍,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33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