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商業模式】《餐飲時報》報道:重慶第一校園咖啡連鎖—“豆芽”的經營發展

    如想接收更多餐飲一手新鮮資訊,請關注《餐飲時報》總編小時個人微信:22391363

    咖啡館遍地開花,但是今天《餐飲時報》要說的這家“豆芽”咖啡館,創始人是4個平均年齡只有23歲的年輕人,選址也只開在校園里,并以平均每年一家分店的速度,優雅占領重慶的高校咖啡市場。

    重慶第一校園咖啡連鎖:“豆芽”的經營發展

    三年前,徐濤和他的三位創業小伙伴還只是重慶西南政法大學大二的學生,四個朝氣蓬勃的年輕人用濃郁的“理想主義情懷”培育出第一家豆芽咖啡館。而讓小伙伴們沒想到的是,這個“柔弱”的校園咖啡館竟能迅速茁壯成長,并以平均每年一家分店的速度,優雅占領重慶的高校咖啡市場。

    這四個平均年齡只有23歲的年輕人如何能將一家獨立咖啡館打造成直營連鎖?又是如何將連鎖做成企業呢?答案就讓“豆芽”來說吧。

    創始人:安靜的“野馬”

    重慶市渝北區果園新村社區,與西南政法大學僅一街之隔。這里不乏濃濃的生活氣息和市井之氣,但也不缺零星點綴其間的時尚之感。豆芽咖啡館便隱匿于此。“豆芽”的存在,的確為這里帶來一抹清新的感覺;而這里,也凸顯了豆芽“出淤泥而不染”的氣質。

    豆芽咖啡館出現在這里,看似突兀,實則是完美契合。這種契合度來自豆芽精準的選擇,而一次次的選擇自然離不開四位年輕的合伙人。

    四年前,徐濤還是青澀的大一學生,初入校門的他就已發現大學生活與自己所憧憬的大相徑庭。為了獨立生活,大一的他利用課余時間做兼職,還干過賣電話卡、擺地攤等小生意,同時也做著一些屬于青春的冒險和新鮮的夢,他也是在這個過程當中結識了這三個志同道合、同校同級卻不同班的朋友。他們既然走到一起,那就注定要做點“新鮮事兒”!

    徐濤最先有創業的想法,可是項目卻不確定,但他很喜歡咖啡館的感覺:舒適,安靜,美好。他把這個想法和三位小伙伴說過之后,大家一拍即合,都覺得這就是他們要做的“新鮮事兒”。

    這四個年輕人說干就干,首先開始了市場調查和項目選址。

    咖啡是時下年輕人尤其是白領鐘愛的休閑方式,而在西南政法大學卻完全是一塊空白的市場:西政內外沒有一家咖啡館。既然有需求,那這就是一個潛在的巨大商機。

    接著是選址,他們之所以把咖啡館選到果園新村小區街道里,一則是因為此處離西政很近,又是學生們的美食天堂,學生的客流量極大;二則是因為這里租金便宜,對于幾個在校學生來說,投入少,壓力小。

    創業初期他們拼拼湊湊一共投入八萬元,加上后期裝修一共十萬元,就這樣把豆芽咖啡館開起來了。

    誰也沒想過豆芽咖啡館會如此紅火,隨便一個西政人都能準確為你指出豆芽咖啡館的位置。而這幾位創始人當然不會止步于此,他們已經不滿足豆芽只在西南政法大學亦或是渝北區,這種“局氣”讓他們不舒服。可是他們又從未乘熱打鐵,快速擴張,而是客觀分析,合理選擇,這種謹慎是性格使然。但是你也別忘了,他們可都是年輕人!

    去年年底,豆芽咖啡館進駐南方翻譯學院,實現了跨校不跨區的“走出”目標;今年年底,豆芽咖啡館會在南岸區重慶郵電大學開第四家分店,這是既跨區又跨校的一個嘗試。而這四個人的夢想正在以他們自己的方式一步步實現。

    第一個“吃螃蟹的人”

    你記憶中一定有一家和自己青春有關的校園咖啡館。他們專屬于一個學校,但卻很少有能夠做成校園連鎖的,豆芽卻成了第一個“吃螃蟹的人”,至少在重慶如此。

    豆芽咖啡館最初并不叫“豆芽”,而是叫“café 1930”。之所以改名,是因為“豆芽”更適合校園學生的感覺:清新,柔弱,堅強且充滿希望。而選擇豆芽作為店名,也是為校園連鎖做準備。

    開店之初的豆芽處于一種“自嗨”狀態,沉浸在一片贊揚的喜悅里。徐濤和其他三位合伙者都人脈廣,朋友多,他們想通過朋友的光臨帶來更多的顧客。開業之初每天都有許多朋友過來,但是真正來消費的卻很少,朋友之外的顧客就更少了。徐濤回憶,第一個月很熱鬧,天天接待朋友,但每天的收入就幾十塊,或者一百多塊。三個月下來,平均每月虧損6000元。

    面對這種情況,他們否定了通過朋友帶朋友增加顧客的被動方式,而是主動出擊。他們一致認為:只有當咖啡館的整體模式滿足人們更深層次的需求時,才會吸引顧客,留住顧客。整體模式是強調咖啡館的產品、環境以及服務,顧客的深層次需求則要注重體驗。于是,豆芽大刀闊斧的改革開始了。

    在籌備開店之前,徐濤就找到商貿咖啡進行了簡單的咖啡制作學習,但只是一些皮毛知識和基本操作。為了提高產品質量,達到加強技術的目的,徐濤繼續去商貿咖啡學習。即使在豆芽順風順水的今天,徐濤也依舊堅持在Mola咖啡上班學習。

    對于產品,他們一開始有太多想做的東西,以至于菜單都變得天花亂墜。但他們后來發現產品不應“多而雜”,而應“少而精”,于是他們根據產品的銷量進行調整,將銷量不高的產品果斷淘汰,專注做精品。

    環境當然也需改變。來咖啡館的顧客都想要一個舒適的環境,但怎樣才能讓顧客感到舒適呢?他們從二手市場淘木質桌椅、飾品,然后回來自己上漆改造,自己粉刷墻面,簡約和溫馨相交融,色彩分明讓人心情愉悅。同時,他們還把一壁墻做成一個木質大書架,開始把自己平常收藏的圖書搬到店里,后期又與青番茄合作共建咖啡圖書館,向同學們提供免費借閱圖書服務。現在,各種類型的圖書整整齊齊塞滿書架的每個空隙。

    同時,他們舍棄了最初那套大多只在豆瓣上營銷的“理想主義”模式,落地現實,結合咖啡館的特性,除了進行常規的微博、微信、豆瓣、人人營銷外,這里還會固定舉行電影欣賞活動,放映人文電影,不定期舉辦手工課、攝影展、民謠音樂會、咖啡沙龍等活動。他們會像一般的學校社團活動一樣在校內張貼海報,每次活動幾乎都有一百多人,這也為一些志同道合的同學提供了一個交流平臺。

    通過一系列由內而外、線上線下的改變,豆芽起死回生了。從2011年開始,豆芽一掃陰霾,每天人流絡繹不絕。徐濤把那個時候稱之為最值得懷念的日子:連一杯單價5元的茶每天也要賣1000多元,每天平均的人流量達到200人次,在沒座位的情況下,大家還愿意陌生人拼桌。

    但在這種熱鬧的表象中,徐濤和他的合作伙伴們意識到這與咖啡館安靜閑適的氛圍不符。為了分散客流,也為了打造校園品牌,他們決定開分店。201166日,在第一家豆芽書島咖啡館的不遠處,豆芽六月六號咖啡館誕生了。

    專注:只以學校為基點

    三年前,果園新村只有豆芽一家咖啡館。而現在,模仿豆芽的咖啡館林林總總有十幾家,不過卻都不如豆芽活得朝氣蓬勃。豆芽的成功讓人眼紅羨慕,很多人試圖復制。殊不知對于豆芽來說,成長就是一個不斷選擇和取舍的過程,糾結和艱難從創業之初伴隨至今。

    徐濤說,賺錢并不是專注“錢”,而是要專注“事”。事情做好了,錢財自然來。豆芽傳承了老板們的認知和信仰,將打造校園品牌咖啡館作為理念,不偏不倚,一做到底。

    豆芽做得風生水起,知名度漸漸提高。平時總有朋友提醒他們哪哪兒又有合適的地方可以開分店,但是涉及到商務區或公務區的,豆芽一律不考慮。比如有一個老板,試圖說服他們和他一起去觀音橋商圈的商場開店,遭到拒絕。徐濤解釋,豆芽主打“人文校園風”,以學校為基點。他們力求把豆芽做成一個品牌企業,而非散落的個體。而如果豆芽試水商務區或者公務區,那么它的定位就不明確不單純了,豆芽終究會面臨從企業變成個體的結局。

    “怎么可能同時做好很多事呢?專注一個方向就好了”。所以豆芽一直沒有進行快速擴張,而是謹慎觀望調查。豆芽講究的生存土壤,不斷在各個高校選擇適合自己的生存機會。重慶郵電大學即是下一個擴張目標。

    豆芽的目標是,以學校為基點,輻射整個重慶,再沖向全國。如今,豆芽還創辦了屬于自己品牌的“豆芽咖啡學院”。徐濤和小伙伴們把它定義為學校選修課,為有意開咖啡館的學生進行培訓。他們果然如同一顆小小豆芽,曾經柔弱,但因為堅強,努力向上,終究會長成一棵參天大樹。

    更多精彩請關注我們:

    【關注賬號】

    點擊右上角,選擇查看官方賬號,點擊關注即可。或搜索公眾賬號cyykb111

    【內容分享】

    點擊右上角,選擇分享到朋友圈

    【推薦給朋友】

    點擊右上角,選擇發送給朋友

    公眾微信號:cyykb111

    《餐飲時報》網站:http://www.cyykb.com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19828.html

    (0)
    上一篇 2014年5月29日 15:03
    下一篇 2014年5月30日 16:2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