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家有沒有注意到這樣一個現象: 小吃,正在登堂入室。 很多餐飲大品牌將小吃作為產品結構的組成部分,把小吃當正餐賣,不僅吸引了人氣,還成為火賣招牌產品。 這種產品結構的“變化”,暗示著顧客趨向的變化。 ——《餐飲時報》原創
——《餐飲時報》原創
西貝
把小吃賣成正餐
認真研究一下西貝的菜單,其中一個很重要特點就是:把小吃賣成了正餐。
肉夾饃、黃米涼糕、烤羊肉串、黃饃饃、涼皮……
這些產品,實際都屬于“小吃”范疇。
就連西貝的看家產品——莜面,在西北地區也是家家戶戶餐桌上常見的“小吃”,算不得“大菜”。
一位同行評價說:
1.西貝深諳小吃的生命力和小吃群眾基礎的廣泛性,因此各種特色小吃在西貝菜單上越來越占據重要位置。
2.同時,西貝舍得花大價錢和精力去包裝、升級各種小吃類產品,因此小吃變得更“大氣”。
3.西貝倡導的“閉著眼睛點、道道都好吃”——小吃,天生具備這個特性。
所以,進到西貝,打開菜單,感覺他們的產品:接地氣!
看看下面西貝的產品,都是“小吃類”——
黃三怪
千平大店,卻是小吃做招牌
還有一家“黑馬企業”——黃三怪,定位中式正餐,單店面積都在千平以上,卻也是以小吃做招牌主菜,開得紅紅火火。
黃三怪的“三怪”,就是肉夾饃、臊子面、水盆羊肉湯。
——都算是地方特色小吃。
其實,菜單上有更多正餐類菜品,海鮮、炒菜都有,卻把小吃當招牌。
黃三怪品牌策劃王志釗說:
一.小吃做招牌,把心理門檻降低、讓更多顧客進來;
二.小吃的生命力無與倫比,流傳千年下來,是群眾基礎最好的產品;
三.小吃包裝好,完全可以上大桌。
南小館
把小吃帶到時尚餐廳
把小吃拿到餐廳里賣的代表餐企,還有小南國的子品牌南小館。
在南小館,
1.春卷、餛飩、鍋貼等最普通的上海點心,就是南小館的主打產品,而且以此為宣傳點。
2.在南小館,盡管一份5只裝的鍋貼價格超過20元,一盤飯菜的售價超過35元,但是排隊叫號很常見,每日翻臺6次。
3.與母品牌“小南國”形成強烈差異化:這里就是25至30歲客人為主,落腳小聚時吃點心的餐館。
南小館賣的并不便宜,為什么能吸引到客戶群?
一位餐飲同行給《餐飲時報》記者說:
1.小吃,是餐飲中最火的品類。
2.每個城市人流量最多的地方,肯定是有當地美食小吃多的地方。
3.餐廳里開賣小吃,是餐廳接地氣經營的一種方式,還吸引到想吃小吃、但又不愿意去路邊攤的客人,這是做到了顧客最大化!
玉璽樓
自助餐靠小吃帶火人氣
桂林玉璽樓是一家自助餐廳,200個餐位每天可盈利四萬元,在競爭激烈的自助餐市場中經營得風生水起。
為何玉璽樓能夠做出如此成績?
1. 專門搭建了一座以小吃為主打的“民族風味樓”,同時兼營啤酒魚、醋血鴨、苦瓜釀等桂林傳統小吃,專門經營風味小吃自助餐。
2. 小吃有70種,共分為5個部分——
湯水類共18種,諸如甜酒蛋、恭城油茶、桂林糊辣等;粉面類有5種,如興安豬腳粉、桂林干撈粉、南寧老友面等;
汽蒸類共2 2種,臘味竹筒飯、紅糖碗糕、艾葉粑等;油煎類共15種,有船上糕、南寧粽、芋絲糕等;此外,還有山楂茶、三花米酒等10種飲品。
3. 風味樓每位食客收費5 0元,便宜實惠。
玉璽樓的走紅,是因為它走出了一條與眾不同的路子:既不是遍地開花的海鮮自助餐,也不是類似一般酒店涼、熱、湯、面、刺身的混搭自助,更不是走動輒一二百元的高檔自助、時尚小資路線,而是打出“桂林傳統小吃”、“特色廣西小吃”的招牌,將農家鐵鍋和路邊的小吃攤通通搬進餐廳,吸引了大量食客。
為何小吃頻頻被餐飲大牌請進餐廳?
以前提到小吃,我們想到的是“沙縣小吃”、“成都小吃”,這些遍布街頭的小吃店,生命力極其頑強:無裝修、無服務、無營銷,但依然成為中國最大“餐飲組織”,根源還在于產品的生命力。
1.小吃,來源于民間,被流傳下來而成為傳統名食,久久不衰,產品本身經受考驗而具生命力;
2.口味刺激性,酸、甜、辣,是產生記憶的味道;
3.價位上,小吃往往兼具好吃、價廉的雙重特性,被顧客青睞;
4.便攜型,小吃一般都可獨立包裝,適合帶走吃。
種種獨具特色的優勢,都讓小吃在美食的歷史舞臺上扮演重要的角色。
這,也許就是越來越多的餐飲品牌、甚至正餐品牌把眼光放在“小吃”上,把他們請進餐廳、登堂入室,甚至重點包裝,華麗轉型,成為大品牌餐飲菜單上的“座上賓”。
小吃登上大雅之堂
顏值越來越高
誰說小吃登不上大雅之堂?
再看看一些餐飲品牌把小吃賣成“大菜”的案例。
梧桐會所,顧客大多為30-50歲的中年人,餐廳著重于將傳統小吃創新改良,在口味或造型上帶給顧客新的感覺——
比如成都街頭巷尾擺攤售賣的糍粑,梧桐會所將其按個分裝入白瓷勺底,再順勺柄澆入紅糖汁,勺邊撒入花粉粒,當數個裝有糍粑的小勺擺入大盤時,遠遠望去好似展開的鳳尾。
成都莊語會府,同樣是做燈影魚片,他們將魚片裝入白瓷盤,盤邊點綴一個小碗,碗內及邊緣撒上幾縷彩色的花瓣,整道菜極富浪漫色彩。
你能看出它其實就是一道“小吃”的改裝嗎?
最后——
今天《餐飲時報》的文章,
特別想給大家一種新的產品思路——
做“大菜”的同時,引入“小吃”,
未嘗不是一件全新的產品思路。
一.小吃,永遠接地氣!
二.小吃,認知度高,群眾基礎最廣泛。
三.小吃,自帶賣點,無需花力氣宣傳。
四.小吃,有極強的聚集人氣效應。
歡迎在文后留言,表達看法,與全國餐飲同行一起交流經營心得!
本文屬于《餐飲時報》原創,尊重原創,任何平臺、網站轉載務必請帶以下圖文及微信號。
更多往期內容,直接點擊下面題目——
1.小龍蝦淡季來了,5家餐企應對淡季有高招!
2.吸引兒童顧客的好招數:“二孩”時代,吸住兒童顧客,就能帶來穩定客源!
3.驚!廚房沒爐灶、2張鐵板開起一家店:這家店“賊牛”!
4.誰說商超店不能做明檔?明檔點餐、廚師現做、熱火朝天,這家商超店一下與眾不同!
5.很多餐飲人被忽悠了!做餐飲,千萬別信這些“至理名言”!
6.什么神器讓餐廳一個月回本?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27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