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黑外賣平臺再一次遭到曝光,這意味著大家對餐桌食品的安全衛生問題再一次繃緊了神經。
黑外賣為何屢禁不絕?到底是什么原因呢?
“這些餐館我們自己人都不會去吃,但是不簽他們我就會被辭退。”
說這句話的人是某外賣BD(商務拓展)張曉,他每天的工作就是以“刷街”的方式簽約新商戶,這也是網絡訂餐平臺鏈條中最基礎的一環。這些每天為了獲取商戶的BD們,以最原始的方式去重復每天的工作,背后代表著餓了么、某團、百度外賣等中國互聯網公司壟斷的野心。
面對巨頭們一味地擴張勢力,搶占市場,張曉所代表的外賣平臺BD們也面臨著越來越大的壓力,每個月的KPI翻倍增加。為了完成KPI,BD們不得不上線一些“問題”商戶,隨之而來的證件缺失/造假、食材過期/變質、制作環境惡劣等問題接連的出現在外賣平臺上。
但是,已經全力投入的外賣平臺已經顧及不上這些問題,背負著巨大營收壓力也只能睜一只眼閉一只眼。
面對外賣平臺的亂象,記者經過兩個月時間臥底調查,通過掙扎在一線的外賣BD,揭示出燒錢大戰背后的外賣市場。
衛生環境惡劣、無證經營
在新浪科技調查時發現,以北京站附近為例,幾乎每一家餐館都會貼有不同平臺的外賣標志,而這些餐館中大多都是衛生評級為C級(注: A、B、C、D級代表餐館衛生等級,A級代表衛生優秀,B級代表衛生規范,C級代表衛生基本合格,D級代表存在一定衛生問題,需要限期改進),或者是以家庭式的小作坊,根本無法堂食。
對此張曉表示,以前這些商戶都是在我們簽約的“黑名單”,因為衛生條件太差,但是最近一個月,為了完成KPI,這些商戶也都被簽的差不多了。
記者走訪的一家賣家庭快餐的餐館,幾平方米的狹窄房間內,擺放著六張桌子,一位廚師正在一邊抽煙一邊做菜。冰柜上滿是灰塵,食材也隨意地用塑料袋包裝,黑黢黢的灶臺上,墻壁已黏滿油泥,屋頂墻角還掛著蜘蛛網,地面上擺放著裝有蔬菜的塑料箱,箱里的水骯臟渾濁,灶臺下面的油桶上滿是油漬,未見明顯商標。
△記者實地走訪的餐館(圖來自新浪科技)
這家商戶為了獲取更多的銷量,還希望張曉幫他上線買套餐送可樂的活動。
事實上,在此之前已經有多家媒體報道了外賣餐廳衛生條件臟亂不堪的現象,剪刀、圓珠筆拌飯,手抓雞排,蟑螂遍地等,這些曝光的餐館中不乏有熱門的外賣。
從磁器口到北京站這片區域來看,這種小作坊蒼蠅館子的數量要遠遠多于正規的餐廳。
△從磁器口到北京站這片區域來看,這種小作坊蒼蠅館子的數量要遠遠多于正規的餐廳(圖來自新浪科技)
新浪科技發現,從磁器口到北京站這片區域來看,這種小作坊蒼蠅館子的數量要遠遠多于正規的餐廳,可以說你所下單的商家至少50%都是這種蒼蠅館子。
一切為了銷量
簽約這些“蒼蠅館子”是張曉工作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與此同時他還要確保讓這些餐館獲得更多的銷量,只有這些KPI全部達成才能拿到全部的工資。
某外賣工作人員牛高介紹,他所在的平臺將整個北京分為八個區,每個區有5-7個組人員,每個組的標配是7個人,這基本上能覆蓋整個北京六環以內的區域。
每個月的KPI都是不一樣的,按總部的話來說,會順應市場變化來制定。而整個八月他們的KPI即由上月的15家上漲到30家,這意味著八月份他們必須要新簽約上線商戶30家。
△記者實地走訪的餐館(圖來自新浪科技)
“如果這個月沒有完成KPI,下個月總部就會讓你簽績效改革計劃,如果你下個月還沒有完成,就自動走人。”
牛高表示,每個月都會有人因為這個離職,但是因為BD的流動性很大,具體每個月有幾個人他也不清楚。
為了完成KPI,牛高和幾個同事還想到一個簡單的方法,就是去簽約大排檔。“一個大排檔至少10家商戶,一下子就完成了一半的工作量。”
走了人,就要有更多的人加入。根據牛高的描述,以他在的區域為例,每個月都會看見20多個新面孔。
“新來的人都會‘拎包’三天,就是這三天你跟著在職的BD走一圈,熟悉工作流程。” 牛高透露,很少有人能夠留下,因為實在太累了,來20多個人能留下2、3個已經很多了。
△記者實地走訪的餐館(圖來自新浪科技)
從磁器口到北京火車站有五條路能夠到達,每條路上有30—50家餐館,以每家餐館停留五分鐘計算,最少也需要2.5小時,而這還不包括步行至每家餐館所花費的時間。
牛高表示,無論春夏秋冬他們都要在大街上“刷街”,從每天上午九點半開始到晚上七點,每周有三天七點之后還要開會,周六周日銷量增加他們還要隨時到商戶協調物流。
“因為沒有什么門檻,大多數的BD都是來自農村的90后,剛開始工資都很低5000元左右,租個房子之后就沒有多少錢了。”
記者在調查中發現,大多數的BD每天只吃兩頓飯,為了省公交費基本上都是步行。
活多人少,牛高告訴記者,有時候跟商家溝通就沒那么多時間了,只能告訴他最快速增長銷量的方法。
記者從某外賣工作人員張揚了解到,牛高口中的快速方法就是競價排名和打折促銷。
以八月份為例,張揚所在的區域就會新簽約商戶700家,加上之前平臺已經有的商戶,大約會有上千家商戶顯示在該區域。
為了讓自己所負責的商戶獲得更多銷量,張揚只能做出一些“違規”方式。
“像這家家庭作坊,連續幾天的訂單量只有二單,再這樣下去,商戶可能就不續簽了。”
記者跟隨張揚來到他口中所說的這家家庭作坊,狹小的房間,一進門就能看見切菜的案板,而因為城建局最近對城區平房濫用的檢查,店主已經關閉了堂食的區域,而根據相關規定沒有堂食區域在外賣平臺上屬于違規行為。
對此張揚提醒店主,如果有總部下來人檢查,就說這幾天已經下線了。
為了讓該商戶增加單量,張揚告訴店主,可以使用競價排名。“每天下午三點競價排名開始,可以直接從后臺看到,第一次免費,以后要看每天競價排名的商戶有多少,價格不固定,大約是幾百塊。”
競價排名不僅存在于餐飲外賣領域。這種商業模式在其他互聯網領域也伴有質疑聲,但被市場默認并一直存在。被默認因為是三方共贏的商業模式,從平臺角度來講可以帶來收益,從商家角度(尤其是中小商家)付出一部分利益可以帶來更多的用戶,從用戶角度,模式本身可以幫助用戶更加準確的得到需要查詢的信息。
實際上,達成競價排名的共贏局面,需要正確的行為規范和引導。在今年“魏則西事件”引發熱議之后,以競價排名知名的百度就處在了商業模式善惡的風口浪尖之上。在此之后,今年,9月1日實施的《互聯網廣告暫行辦法》明確了利用搜索排名進行的網絡內容推廣同屬廣告,并規定“付費搜索廣告應當與自然搜索結果明顯區分”。最大程度上確保用戶的知情權。
然而,大部分外賣平臺并沒有嚴格遵守這一規定。以美團為例,美團外賣推行“黃金排名”業務,通過付費推廣方式,出售首頁附近推薦商家名次,區域不同,價格也不等,在用戶頁面提示推廣、廣告等提示。
餓了么年初推出的“星火計劃”,同樣是為商家提升排名的服務,即商家繳納3%-5%的技術服務費,就可以實現排名和曝光率的上升,用戶同樣無知情權。
張揚告訴記者,這都是行業內的公開規則,像他所在的外賣平臺的BD是接觸不到競價排名的,其他友商的BD都是可以直接操作的,所以有很多灰色收入。
除此之外,張揚還提醒商戶可以做一些特價菜來吸引客戶。然而,像這種家庭作坊,本身的客單價就很低,大約就是15元左右,如果在做特價菜基本上是賠錢。
“有時候只能把平臺上的菜價定得高一點,這樣商戶才能不賠錢。”
記者調查時發現,大多數的商家是有很強的意愿來加入外賣平臺的,某商戶告訴新浪科技,現在基本上就賠本賺吆喝,因為滿25元減10元這種活動,基本上讓小商戶賺不到錢,但是BD都會強調,如果訂單量不斷的增加,商戶就可以不用做這么活動,收入也就增加了。
先燒錢搶占市場,等形成用戶規模后再賺錢。這也是外賣平臺的構想,但是,面對沒有盡頭的燒錢大戰,不知道這些商家賠本生意還要進行到何時。
外賣燒到何時?
關于外賣平臺到底有多亂,在之前媒體眾多的報道中已經可見一斑,盲目地追求市場的同時,也延伸出了一系列黑色的產業鏈。
△對市場的盲目追求延伸出了一系列黑色產業鏈
比如:可以幫無照經營的“黑商家”虛構地址進行上線、惡意的競價排名破壞市場競爭等。
而早在幾年前,媒體對網絡外賣的家庭作坊就有一種叫做“幽靈餐廳”的說法,這種作坊在網絡上登記的地方大多與其真實所在地不一樣。大多數餐廳公布的位置含糊不清,有的位于某條街道,有的位于某個小區,并沒有具體的地方。
北京市食品藥品監督管理部門工作人員曾公開表示,現在網絡外賣是一種新型行業,他們對于無證的家庭作坊,只要發現一家就取締一家,但是很多黑作坊很快會“死灰復燃”。靠目前的人力和物力無法一家一家去排查,因此查處難度很大。
而一切的根源或許就是因為巨頭們都虎視眈眈的盯著外賣市場這塊蛋糕,2014年,國內餐飲業收入計27000多億元,同比增長9.7%。據艾瑞預測,如按照外賣占餐飲收入30%的比例計算,未來餐飲外賣市場將達到萬億以上規模。這還僅僅是目前可以預估的數據,隨著用戶消費習慣的改變和外賣周邊產業的衍化,未來巨大的市場空間更大。
近兩年,經歷多輪融資帶來的資本紅利和巨頭們的瘋狂補貼,餐飲外賣市場盤子越來越大,用戶習慣也迅速培養起來,前景甚被看好。被美團外賣、百度外賣、餓了么這三大巨頭所壟斷的餐飲外賣市場,市場占有率相加已經超過80%。但在經過幾個回合下來已經難以脫身。
上半年在高額補貼刺激下,大量用戶開始使用互聯網餐飲外賣服務,市場需求在短時間內被激發出來,行業規模迅速做大。
補貼力度有多大?“本來餐費是20元,因為有優惠活動減了10元,然后用微信在線支付,再減了8元,最后等于花了2塊錢而已。”這是一位用戶的訂餐經歷,諸如此類的補貼活動正在各家訂餐平臺上演。
各大公司也在接連開始“軍備競賽”,去年8月餓了么”宣布完成6.3億美元F輪系列融資。在此之前,美團完成33億美元私募融資,創下中國互聯網行業單筆金額的最高紀錄。兩個月前,百度外賣已完成融資,總金額3億到5億。
但維持長期大力度的補貼對廠商的資金消耗太大,同時也造就了用戶對補貼的高敏感性。對此,各大外賣平臺也推出一系列改變,從今年下半年開始各大廠商都開始逐步降低補貼力度,希望通過完善送餐物流、提高餐飲品質等方式來提升用戶消費體驗,從而培養用戶忠誠度,降低用戶對補貼的敏感性。
“去年顧客享受的紅包優惠全部由平臺補貼,而今年全部由商家承擔,有些平臺還要抽取5%的傭金,另外還有配送成本,每單給配送員3元到5元配送費,除去給顧客的補貼、配送成本、平臺抽傭,利潤不到15%。”一位商戶對新浪科技表示。
而在用戶端,各個商家的外賣配送減免活動力度不一,比起去年夏天動輒滿30元減20元、滿50元減30元的補貼活動,今年大部分餐廳訂外賣實際上已經不能享受優惠了。
美團點評CEO王興在8月曾公開表示,外賣商戰將在6-12個月內結束。不知道,這個預言會不會奏效?
來源:新浪科技,作者:劉安妮
編輯 | 紅餐網_劉茜
餐飲外賣創業,警惕這四種死法!
仨月虧10億:美團巨額?帖漸成財務黑洞!
如果,外賣O2O公司“不補貼”能活下去的話
你中招了嗎?!3·15下架黑餐廳竟然重回外賣平臺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 | 請加微信:yummy_ivy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74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