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蘭州VS青海的拉面之爭正酣,蘭州拉面路在何方?

    近日,紅餐網發表了一篇關于沙縣小吃轉型的文章,引起不少讀者熱議。其中一位讀者,聊到自身經營蘭州拉面的經歷時說,蘭州拉面與沙縣小吃一樣,同樣面臨“小作坊”和“轉型連鎖”兩極分化的局面。

    但事實上,蘭州拉面的兩極分化,交織著兩個省份的糾葛。而真正意義上的蘭州牛肉拉面,目前正處在連鎖擴張最好的時機。

    (點擊回顧《昔日餐飲霸主走下神壇,沙縣小吃店各自謀變?》)

    ▲蘭州牛肉拉面正在向連鎖化、品牌化轉變

    近些年來,雖然黃燜雞米飯、重慶小面、重慶雞公煲等品牌發展勢頭強勁。但穩居第一、第二的沙縣小吃和蘭州拉面,還是最受公認的“國民快餐店”。

    兩者無論從歷史起源、發展模式還是面臨的困境,都有非常多相似的地方。例如,他們都是地方特色小吃,且都以小作坊形式起家;還有他們都有政府支持,且都在瘋狂的擴張后面臨轉型困境。

    但紅餐網(微信號:ygcywzz)記者經過了解,發現有意思的是,蘭州牛肉拉面(以下簡稱“蘭州拉面”)的轉型,卻是兩個省份的爭奪之戰。

    青海人將蘭州拉面帶向全國

    蘭州拉面的擴張之路,是一個很有意思的的過程。把蘭州拉面帶向全國的,實際上不是蘭州人,而是距離蘭州250公里外的青海化隆人。

    化隆回族自治縣是國家級的貧困縣,沒有工業,人們以農業畜牧業為生。這里常年干旱,生活在山里的人,年收入僅有3000元左右。

    1980年代末,住在化隆南面山頭的人,想要外出打工,走出這個貧窮的地方。據當地流傳的說法,最早一批開面館的化隆人,就是在蘭州面館里當學徒。

    ▲第一批開面館的青海人,是在蘭州面館里當學徒學的手藝

    與沙縣小吃的發展相似,為了擺脫貧困,越來越多的同鄉們跟隨第一批創業者出來開面館。他們大多以家庭作坊的模式:一家三口以店為家,男人拉面、女人炒菜、孩子跑堂,晚上住店里,吃得了苦,賺得了錢。這樣家庭作坊的模式持續了三十年。

    化隆人開的拉面館,起初叫“青海拉面”。后來他們看“蘭州拉面”的名氣更大,索性換上了“蘭州牛肉拉面”的招牌。那時只為謀生,誰也沒有商標意識,更沒料到生意會越做越大。

    據《南方周末》報道,目前化隆有7萬多人在外經營拉面館,占全縣人口的1/3。因此,化隆回族自治縣也被稱為“蘭州牛肉拉面”的故鄉。

    蘭州VS青海的拉面之爭

    雖然青海人把蘭州拉面帶向了全國,但始終改變不了蘭州拉面的地域屬性。

    蘭州牛肉拉面起源于嘉慶年間,系東鄉族馬六七,從河南省懷慶府學成后帶入蘭州的。后經陳和聲、馬保子等人,以“一清(湯)二白(籮卜)三綠(香菜蒜苗)四紅(辣子) 五黃(面條黃亮)”等形式,統一了蘭州牛肉面的標準。

    蘭州拉面是蘭州當地的早餐,和很多早餐店一樣,過去大多數面館的經營環境較差,產品和服務單一,“蹲在門口吃面”是當地清晨的獨特風景。

    ▲一清、二白、三綠、四紅、 五黃是蘭州拉面的標準

    那為什么蘭州人不把正宗的蘭州拉面帶出去呢?癥結在于湯料上。

    事實上,1990年代,在青海人用蘭州拉面的牌子迅速擴張的時候,蘭州本土拉面也嘗試走出去,但大多都失敗了。因為,正宗蘭州牛肉拉面的湯料往往是秘制、祖傳的。在蘭州,仍有老牌面館的老板每天清晨五點去店里獨自配湯料的傳統。

    蘭州拉面的湯,需要用牛肉、雞肉和牛骨熬制5個小時。而青海拉面的湯,主要靠牛油和胡椒粉等調料的勾兌。相比之下,化隆的拉面只是向蘭州拉面學到了五成功力。

    如果一碗蘭州拉面的成本是7元,青海拉面的成本可能就是3元。所以在低價的快餐市場,青海拉面能賺錢,蘭州拉面就會虧本。這也是蘭州牛肉拉面走不出去的原因。

    化隆人打開的市場局面,讓蘭州人又愛又恨。愛的是,這種市場占有率,確實大大提高了蘭州拉面的知名度。恨的是,當蘭州人也成群結隊開起拉面店時,卻不可避免地引起沖突。

    2015年7月9日,在深圳就發生了一次糾紛。蘭州拉面連鎖品牌東方宮的一家門店,因為與青海化隆人開的蘭州拉面館距離過近,遭其抵制。青海人的規則是300米內不許開第二家,因此他們天天圍堵門口,導致東方宮一個月無法正常經營,只好賠錢了事。兩家青海拉面館分別獲得75萬元、40萬元的賠償。

    這樣的事在西安、蘇州、天津、北京也發生過。當地協會負責人表示,這十幾年來,青海人在打開牛肉面市場非常不容易,不允許他人來“搶飯碗”。

    蘭州人正奪回拉面市場

    與沙縣小吃一樣,蘭州牛肉拉面的背后也有政府之手。但不一樣的是,推動拉面發展的過程,實際上是兩個政府的“撕逼”大戰。

    ▲蘭州與青海,陷入拉面爭奪大戰

    2000年,看到農民外出做拉面脫貧致富,化隆縣政府就開始介入幫扶。他們制“通關文牒”請求異地有關部分接納、幫助。由于民族問題較為敏感,因此這些在外經營的拉面館幾乎不用交稅,有的地方政府還會給化隆縣地方辦事處提供辦公場所。

    目前,化隆縣有89個政府部門工作人員,被派到全國五十多個地區設立拉面辦事處,專門負責拉面戶的后勤工作。

    除了政策上的扶持,化隆縣政府還拿出真金白銀作為經濟支持。據《南方周末》報道,無抵押的免息貸款,農民們已經享受了近二十年。只要做拉面,就能貸款三五萬,第一年的利息由縣政府出。除貸款外,拉面戶還有專屬的信用卡,允許兩個月還一次款,若無不良記錄,一次可以取10萬,透支25萬。

    這么“出錢出力”的化隆縣政府,卻在2010年陷入進退兩難的境地。因為,蘭州政府開始為蘭州牛肉拉面“正名”了。

    2009年,蘭州政府開始申請集體商標。如今這個一個碗形圖案、配有“蘭州牛肉拉面”字樣的商標,就是當年注冊的。2010年,蘭州市政府將注冊成功的“蘭州牛肉拉面”商標授權一些東方宮等當地知名餐飲企業,帶動了蘭州牛肉面產業走上正規化、品牌化軌道。

    為了更好的“打假”,在剛剛結束的中國蘭州牛肉面產業高峰論壇上,有專家建議發揮第三方平臺機構作用,防止濫用“蘭州牛肉面”招牌。

    這種種跡象表明,青海人三十年來打下的市場局面,正在被蘭州人一點點地收回。

    “一帶一路”讓蘭州拉面走出國門

    當下,被“正名”后的蘭州牛肉拉面,正面臨一個大好的時機。

    首先,在消費升級的大環境下,顧客對品牌、品質的追求越來越高。蘭州政府“正名”的蘭州牛肉拉面,正是走的這種正規化、品牌化的道路。因此,在原有的市場份額下,連鎖化的蘭州牛肉拉面有強勁的發展勢頭。

    據了解,目前甘肅省具有品牌的連鎖經營店,已輻射到全國輻射25個省市區。金鼎、東方宮、馬蘭拉面、馬子祿這些品牌,在全國都具影響力。

    ▲“一帶一路”戰略給蘭州拉面帶來了機遇

    其次,蘭州的地理位置,有著其他小吃品牌無可比擬的優勢。蘭州位于絲綢之路重要的地理位置上。自從國家提出“一帶一路”戰略構想后,蘭州拉面也看到了政策的利好,開始謀劃走出國門。

    蘭州市牛肉拉面行業協會秘書長趙小龍表示,目前牛肉拉面行業,已形成了一條面粉加工、肉牛養殖、原料生產與交通運輸等行業聯動發展的完整產業鏈。

    這些產業化的發展,正在推動牛肉拉面走向全國,甚至延伸海外。目前,已有不少蘭州本土品牌落戶于美國、英國、法國、日本、阿聯酋等國家。

    連鎖化經營是小吃業共同的難題

    從沙縣小吃、蘭州牛肉拉面的發展不難看出,小吃品牌在瘋狂擴張后,都不得不再次轉向標準化、品牌化、產業化的道路。

    小吃的優勢顯而易見,它簡單、方便、風味獨特、價格親民,且投資小、風險小、操作簡單、見效快。從業者不需要太多文化知識,只要你努力、勤奮,就能輕松掌握制作方法。

    ▲東方宮是最早獲得蘭州政府授權經營的品牌

    但目前,大眾餐飲市場的產能已經過剩,像這類能速復制的品類,同質化競爭非常嚴重。有資深餐飲人認為,小吃品類要想在市場中生存,除了對產品質量的把控外,經營者還要注意創新菜品、商標保護和文化營銷。要讓消費者知道什么才是正宗,然后逐漸把仿冒商家剔除出市場。

    近日,各大媒體都報道了沙縣小吃步入品牌連鎖時代。在剛剛結束的首屆“沙縣小吃餐飲連鎖經營管理暨經營師資質認證培訓”活動上,有70多名來自全國各地沙縣小吃經營者,在沙縣集中“充電”,學習了餐飲管理基礎、公司運營管理、餐飲業互聯網營銷思維等方面知識。

    或許,沙縣小吃這種的“抱團”發展,可以作為“小作坊”門店的未來方向。畢竟,相比蘭州拉面試圖“產業化”走出國門的高門檻,小范圍的“抱團取暖”倒是不錯的選擇。

    記者:紅餐網_周蕾

    往期精彩內容回顧

    • 穩賺不賠!揭秘街邊餐飲店的九個秘密!

    • 餐飲霸主走下神壇,沙縣小吃店各自謀變

    • 蘭州拉面之爭引堵門風波,政府出面干預

    ?內容交流、原創投稿,請加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yummy_ivy

    ↓↓↓點擊“閱讀原文”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8015.html

    (0)
    上一篇 2016年7月22日 20:52
    下一篇 2016年7月22日 21:38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