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年逗得大家哈哈大笑的機器人餐廳,現在很多都掉眼淚了。聽說機器人沒給他們帶來啥作用,反而是噱頭過后紛紛關門。
餐廳關門是機器人的錯嗎?還是有人把責任推到機器人身上,讓他們背黑鍋?
很愛到嫌棄,餐廳機器人下崗
現在有點遭人嫌棄的餐飲機器人,曾很受關注與歡迎。
早在2006年,香港便誕生了第一家機器人餐廳。該餐廳的機器人不僅可以點餐,還能把顧客的飲料去冰、少放糖等特殊要求傳達給廚房,既新奇又實用。繼而從2008年開始,機器人開始出現在國內各大城市的餐館,擔任著傳菜員、迎賓員、保安、甚至是廚師,受到熱議與青睞。
△餐廳機器人服務員(圖片來自網絡)
為什么餐廳機器人會興起呢?很多餐廳老板坦言,是為了聚集人氣,惹來眼球。
除了吸引人氣,在人力成本不斷提高,和服務員大量流動的各種難題下,機器人的出現也算是個福音,能在樓面和廚房幫些忙。
只可惜好景不長,這半年來,大量餐飲機器人慘遭“辭退”。據紅餐網記者統計,廣州市約有10家餐廳曾經使用過機器人,目前2家已經關門,還有一家餐廳的機器人已被“炒魷魚”。同樣,廈門、合肥多家餐廳的機器人也被“勸退”,還有餐廳因此關門結業。
正方:機器人是個坑
餐廳使用機器人,真的是個坑?機器人到底有哪里不好用?聽聽那些關閉的機器人餐廳經營者的吐槽。
1.又笨又貴
機器人服務員,只能按照預設軌道前進,沒有建立躲避機制,餐廳內人員嘈雜,容易撞上顧客造成安全事故。
不能端太多湯水的食物、上菜過程中容易灑落打翻、不能點餐和加水、無法對顧客的要求作出有效反應,到達餐桌旁還需要顧客自己起身端餐。
炒菜型機器人只能按照預設程序炒菜,菜品火候和口味無法把握。部分機器人功能過于單一,只能進行一般化流程操作,占用大量資源,增加了成本。
△機器人服務員必須人工將菜放上去
2.動作太慢
炒菜型機器人動作太慢,炒一個菜需要5、6分鐘,烹飪一桌菜往往用時超過30分鐘,多數客人不愿等待。
3.容易受傷
機器人容易吸引兒童注意,不少顧客帶著孩子拍打、玩弄機器人,容易出現故障,維修或更換一臺機器人的成本太高,餐廳傷不起。
廣東工業大學副校長章云認為,機器人的發展應用需要分行業而論,機器人被“炒魷魚”是因為它并不適合從事服務業,制造業領域存在許多重復性工作,可用機器人提高生產效率;而在服務業領域,人際溝通交流較多,這是機器人做不到的。
反方:機器人是個寶
支持這個觀點的,認為機器人技術在發展,很多問題都已解決,而之前使用機器人的餐廳可能存在不少誤區,“會用”機器人的餐廳,就能“用好”機器人。
1、很多痛點已被新技術搞定
上海和深圳多家機器人生產廠家接受紅餐網記者采訪時都表示,對于餐飲機器人目前存在的問題,大部分已被修復或改進。如“行動呆板、只會沿軌道走”的問題,有新型機器人已經可做到不用跟隨磁條也能移動,并且在相對平整的地面移動時,機器手臂也不會過分抖動。
△新型機器人靈活性和功能都在增強(圖片來自網絡)
對于顧客普遍反映的機器人反饋機制不明顯、容易撞上顧客的問題,深圳一機器人廠家人士表示,自家的機器人新裝有激光障礙物感應器,緊急制動距離僅有2厘米。此外,新一代的機器人還能錄入數十條語音,甚至還有方言功能,顧客可以與機器人進行簡單的對話。
而新一代送餐型機器人的價格都在3~6萬元之間,價格相較之前并沒有明顯上升。這在機器人界,比起工業機器人或專業機器人,算“白菜價”。而絕大部分廠家都能保證機器人使用壽命在10年以上,由廠家免費保修一年。
深圳市機器人協會副秘書長李俊坦言,目前國內部分餐飲機器人由外行人制作生產,處在一個發展的時期,存在問題很正常。如果技術上繼續革新和突破,餐飲機器人未來值得期待,“如加入人臉識別,或者是根據老幼推薦不同的菜系等功能,都是值得體驗的。”
△機器人不是不好,只是不合適你而已(圖片來自網絡)
2、搞清楚適用的餐廳類型
機器人移動不便、無法進行情感交流等特性,在一些傳統的中式餐廳本就不適合布置機器人。而在情感交流并不必須的自助餐廳和自助火鍋店內,機器人的作用能大幅發揮。而在部分個性化餐廳,如主打懷舊風格或未來風格的主題餐廳,設置機器人不僅契合餐廳主題,還能結合背景給顧客帶來特別的體驗。
3、適當弱化顧客期待值
不少顧客眼中的機器人,是好萊塢大片中虛構的、無所不能的擬人型機器人,這些顧客到機器人餐廳用餐,是尋找電影的代入感,體驗與擬人化機器人帶來的服務,但目前現實暫時無法做到,這讓顧客難免會覺得失望。
餐飲人首先要調整自己的心態,弱化機器人的話題性,降低顧客對機器人的期待值,讓其發揮出最大的服務功效。例如,當機器人的“吸睛能力”下降后,不要再把機器人當噱頭,而是提高菜品的質量和機器人的服務質量。
△機器人在餐廳的模擬使用(圖片來自網絡)
4、讓服務員學會與機器人合作
餐飲人還應注意,機器人即是“機器”也是“人”,機器人不能完全取代服務員,只能與之合作。同時,不能因為機器人按照預設程序工作,就不對其進行管理。
例如,預判機器人行動路線,避開人流量大的區域。還可讓服務員與機器人互相配合,體力活和流程化工作可讓機器人完成,而需要與顧客溝通或其他個性化需求,則可由服務員協助完成。
5、不要讓機器人背黑鍋
無論未來餐飲機器人發展到如何發達的程度,一家餐廳的本質還是菜品、服務的好壞。餐飲機器人可讓餐廳“如虎添翼”,但如果菜品和服務不到位導致的關閉,就不能讓機器人成為“代罪羔羊”。
后話:“成也人,敗也人”,“機器人”仍是“機器”,要把他用好,餐飲人首先還是要學會怎么去用。從自身找問題,別讓個機器來背黑鍋!
作者:紅餐網記者_張然
編輯:紅餐網_李曉(圖片來自網絡)
?內容交流、原創投稿,請加微信:hongcw66
?商務合作,請加微信:yummy_ivy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902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