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節過去,餐飲業又開始跑馬圈地。與早幾年宏大的發展規劃相比,今年多數餐飲老板顯得頗為低調,在與記者交流“新年新計劃”時,幾乎聽不到“擴張”這個詞,穩守、收縮、做減法倒是被頻繁提及。
在餐飲行業競爭日趨激烈的紅海里,我們在長沙看到這樣一個餐館:10年里,同一條街上的餐廳平均換了三四個老板,這一以家庭為主體的餐館卻屹立不倒。其經營模式有何獨到之處?
大腕兒說,今年餐飲的關鍵詞是:穩
某餐飲連鎖機構負責人告訴記者,早在今年元旦之前,他已經向企業中層傳遞了2016年穩守的戰略規劃,“穩守的同時,不排除會收縮戰線,甚至關掉一些不產生利潤的門店。”
他說,過去的2015年,企業的發展遠遠不及既定目標,門店增加了,營收和利潤反而逆向下滑。在他看來,餐飲這口飯今年會更難吃,“餐飲營收和利潤繼續下滑幾乎鐵板釘釘,要緩解這種頹勢,最有效的方法就是穩守,不開新店,甚至收縮戰線、關店。”
杭州一家知名餐飲企業的負責人直言不諱地告訴記者,2016年計劃關閉一些外地門店,“我們的門店規模太大,明顯不適應當前整個消費環境了,每天坐不滿,還要養那么多員工,壓力真的不小,關店至少可以省一些人工開支。”
即使是做到全國規模的外婆家,其創始人吳國平今年也一再強調,要謹慎,要穩。“我們分享了三十幾年改革開放的紅利,這樣快的速度,現在也應該慢下來了。慢下來做什么呢?也就是練練內功,再等待機會。要補的課,我覺得有很多很多。我們的對策有三塊。第一塊是改變與補課,第二個是觀望與思考,第三個是培育新品牌。”
一位老板娘的生意經
講起穩,我們找到了這樣一家餐館。
在長沙,一條街道上的幾家餐館7年時間里換了幾輪老板,只有一個瀏陽蒸菜館不僅沒有倒下,營業額還慢慢增加。2013年,這家餐館被當地媒體發現報道,至今仍在做著蒸菜。其做的生意雖不大,但老板娘對于選址、管理、定位等方面的經驗,可以給餐飲老板們帶來一些借鑒。
創業之始:事先實習不打無準備之仗
去長沙開瀏陽蒸菜館對于劉艷紅一家來說算是一次冒險。2006年平日成績一般的女兒、兒子先后完成義務教育,對生活現狀不滿的劉艷紅看到身邊不少人“到長沙開蒸菜館發了財”,按捺不住也想開一家。那一晚她沒睡著,和丈夫說了這一想法。
“反正現在也沒了太大的負擔,不妨去長沙試試運氣”。在得到丈夫的同意后,劉艷紅一家人來到了長沙。這時的她沒有了之前的急切,而是主動“投奔”在長沙開蒸菜館的妹妹,“安分”地當起了學徒,這一干就是三個月,這三個月她不僅學到了做瀏陽蒸菜的精髓,也學會了與客人的交流之道。
點評:
磨刀不誤砍柴工。現在許多人做生意,看到哪個行業有前景就盲目下手,殊不知隔行如隔山,就像開網店,由于門檻低一時間大家蜂擁而上,結果虧本的不少,股市投資更是如此。知己知彼方能百戰不殆,如果沒有前期的充分了解和調研,再好的行業也可能會做賠本的生意。
選址之學:地段好有人氣才是硬道理
學會了做蒸菜,也逐漸摸準了蒸菜館經營門道,這時候的劉艷紅開始醞釀獨立開店。是高價搶占黃金地段還是省錢開在小巷內,有著多年從業經驗的妹夫一語驚醒夢中人,“有人氣自然就會有財氣”。
在這一理念的指導下,劉艷紅和丈夫頂著六月份的大太陽在長沙開始了“找店苦旅”,“對于地段好卻價格低廉的店面,一定要多長個心眼,指不定這個路段會面臨拆遷,才匆忙低價出手”。
除了提防被騙,劉艷紅在找店面的時候還有一個絕招,那便是將目光鎖定學校特別是大學區域。經過近兩個月的找尋,劉艷紅一家最終購下了現在河西天馬學生公寓的店面。
點評:
瀏陽蒸菜的核心競爭力在于它的快捷和經濟。劉艷紅將店面開在大學城顯然找到了自己產品最好的目標人群。做生意,一個好的碼頭以及準確的市場定位顯然是根本所在,這兩個問題解決好了,生意也便水到渠成了。
用兵之道:廚師重責務必“自家人”擔當
開業是在秋冬季節,食客不多,開始一切工作還進行得有條不紊,然而隨著生意漸漸好轉,特別是天氣日漸炎熱起來,聘用的廚師有想法了,“我只拿這么點工資,你也不想想夏天的廚房有多熱,要么加工資,要么我不干了”。
劉艷紅一邊穩住廚師,一邊悄悄對兒子進行廚藝培訓。“現在廚師工資水漲船高,一個月需3000多元,許多蒸菜館干不下去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請不到合適的廚師,事實證明讓自家人掌勺的決策是正確的。”
點評:
劉艷紅培養兒子當廚師,可謂是戰略性的一步。餐飲業中,廚師顯然是核心所在。在殘酷的市場經濟環境下,要想生存,對于企業產品來說必須擁有核心競爭力,對于企業團隊而言則必須牢牢掌控核心管理部門,兩手抓、兩手硬企業才能走得長遠。
當然,企業做到一定規模,純粹靠自己人并不現實。這時候,就需要老板以誠懇之心、激勵之法,將“外人”變為“自己人”。
經驗之談:做生意講究細水長流
蝕本的生意沒人做,這是常識。然而對于劉艷紅一家來說,2011年由于天馬學生公寓附近修路,幾趟公交車線路改道,致使學生客源大幅下降,生意也因此跌至谷底,用劉艷紅的話來說,“整整一年,除了勉強保本,一家人硬是沒賺一分錢”。
面對每況日下的生意,同街道的其他餐飲店終于按捺不住,準備聯合漲價,“這條路不知道修到什么時候,客源少要保本那就只能提價,”他們的理由很簡單,原材料越來越貴,況且附近的其他餐館都漲價了。
在這一點上,平日一貫友善的劉艷紅卻異常倔強,死活不肯就范,“出來做生意,誰不想賺錢,但當時漲價實在不是時候,本來客人就少,做生意講究細水長流”。
點評:
眾人漲價她不漲,這既是修路客源減少的客觀現實所致,更是劉艷紅“以顧客為本”經營理念的生動體現。漲不漲價表面看來全憑經營者一手敲定,但從根本上來說,最終顧客是否愿意埋單才是關鍵所在。在經營困境的關鍵時刻,劉艷紅順勢而為,放眼長遠,不僅留住了當下客源,更留住顧客口碑,這對企業長久發展意義深遠。
來源:綜合三湘都市報等
編輯:紅餐網_孟北
紅餐網,超過60萬餐飲人共同關注!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968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