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紅色封面的《米其林餐廳指南》就好比是奧斯卡的小金人,無論對于哪家餐廳來說,得到它的青睞都是無上的光榮。世界各地的餐廳為上了米其林感到自豪,食客能為自己到米其林餐廳吃飯而倍有面子。
成為米其林餐廳,好不好?當然好,全世界的人都會拿著這個小本子去你的餐廳吃飯,然后發點評。但是盛名之下,是一波又一波的食客,同樣還有難以保證的品質和壓力。當米其林成為大家嚴重判斷餐廳好壞的標準,是能讓餐廳賺到錢,但是也可能帶來“悲劇”。
米其林成為餐廳“催命符”
無論哪一家餐廳被評選為“米其林”餐廳都會成為食客追捧的對象,瘋狂的人流,帶來了金錢,同時也帶來了危機。
香港佐敦糖水店“佳佳甜品”在11月份發布的港澳版《米其林指南》上獲得了街頭小食推介之后,該店鋪業主隨即要求加租120%,從每月10萬元加至22萬元,若要應付這12萬元的租金升幅,未計成本之下,每月起碼要多賣6,000多碗糖水,給這家甜品店主要售賣品為芝麻糊,寧波姜汁湯丸、紅豆沙等甜品的店家帶來不小的麻煩。
據了解,這家糖水店已經家族經營了三代,在獲得評選之后,就算不是在通常吃甜水的時間,店里的座位也會被各種喜歡甜品的客人坐滿。但是,在品牌得到認可之后,面臨業主的大幅度漲租,這算不算因福得禍?現在,因為高昂的房租,這家米其林店除了搬家別無選擇。2012年,點心食肆添好運的旺角店,本來每月租金4.2萬元,業主叫價加租逾倍至每月11萬元,結果逼得店鋪遷走。
自2008年起,《米其林指南》每年推出港澳版,推介港澳本地食肆,造就上榜食肆人氣急升,但也被指是“死亡之吻”。據港媒報道指出,佳佳甜品的店東主認為加租與獲米其林榮譽有關,又嘆米其林是一把雙面刃,該店如今無法應付新租金,將要遷至同區另一面積較小的鋪位。
米其林是一把雙刃劍
頂著米其林推介的名號,確實讓一眾港澳餐廳聲名大噪,但究竟是福還是禍,其實近年在外國也漸有討論,不少輿論把米其林向食肆派發的“星星”榮譽,稱作是“米其林詛咒”(Curse of the Michelin Star)
在香港的“米其林詛咒”,固與外國的有所不同,不少即使裝修平凡的餐廳,也沒有被食客嫌棄,依舊獲香港本地人的青睞。不過,港版的“米其林詛咒”殺傷力所帶來的煩惱,并不見得比外國少。煩惱固然也包括如何保持素質。不少香港餐廳皆屬小店,不但店鋪空間小,人手也少,一時間要應付涌入的龐大人流,便陷入人手嚴重不足的困難,要維持良好的服務質素,根本變成難以達到的任務。
且當取得米其林榮譽之后,不少香港的星級餐廳,也會加開分店擴充業務,這樣一來食物素質更是不易保持,尤其是小店食物的高質素,往往出自一、兩名主廚的巧手,當有了其他分店,主廚根本分身不暇、難以兼顧,甚至從落手落腳的角色,變為只做“監工”,食物味道也容易變得不同。一家售賣上海生煎包的店家就有著相同的境遇。
最根本的就是,業主出于對市場的敏感度,對于成為名店的米其林餐廳會變現加租增加自己的收入,這就導致很多餐廳特別是小餐廳因為難以負荷租金搬店。
米其林的光環,給餐廳帶來福多還是禍多,確是難料,但對于平時已光顧這些食肆的食客來說,由本來輕松可購得食物,變成大排長龍,又或要面對食肆加價,對于米其林之名,就肯定未見得歡喜了。
能夠獲得米其林榮譽當然很好,起碼游客和客源都會增多。但是對于服務和品質卻難以保證。還有就是如果遇到的真的是業主的隨意加租,能不能開得下去也是個問題。
小結:目前中國區只有香港、澳門有米其林餐廳評選。雖然國人一直對內地沒有一家真正意義上的米其林餐廳感到遺憾,但是如果真的如以上的餐廳那樣,遇到漲租金又不敢搬遷的問題該怎么辦呢?所以說,事情都是雙面的,我們需要辯證看待。不過,目前內地沒有一家米其林餐廳確實是事實,各位餐飲人依然需要為此努力。
來源:時尚先生雜志
紅餐網,超過60萬餐飲人共同關注!
長按指紋識別二維碼關注!
點擊左下角“閱讀原文”查看更多精彩內容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982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