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案例】一碗土豆粉憑啥賣了15年開近千家店?

    作為河南美食的代表,燴面沒有走出河南,反倒是另一種小吃——姐弟倆土豆粉開在了多個城市。最多時候近千家店面,是這個河南餐飲業隱形冠軍的成績單。從一個以面為主食的省份突圍,保持了15年的發展。這個低調的餐飲品牌,跑步前進的秘訣在哪里?


    【案例】一碗土豆粉憑啥賣了15年開近千家店?


    小品類里的大品牌


    姐弟倆土豆粉創立于2001年。經過了15年發展,這家當初只有4平米的“老店”早已擴展到了兩層樓,總計360平方米。盡管如此,來店里就餐的年輕人還是排長隊。


    據說,土豆粉進入中國餐飲領域起源于明代,但在姐弟倆之前,這一品類并沒有產生全國性的品牌。如今,姐弟倆已經是一家擁有500多家連鎖店的“中國馳名商標”,最高峰的時候,這個數字一度接近1000家。


    “姐弟倆土豆粉”并不是姐弟倆開的,他的創始人叫宋寶民。宋寶民希望有個姐姐,也希望店面能和顧客產生姐弟一樣的情感,于是才把品牌命名為了姐弟倆。


    小小的一碗砂鍋土豆粉,從鄭州出發,一路走向了全國。熟悉河南餐飲的人告訴大眼,姐弟倆是河南餐飲市場的“隱形首富”。而宋寶民依然低調,并沒有被太多人知道。


    大眼發現這個品牌,源于朋友的一次講述。大眼不喜歡歌功頌德,但一個土豆粉能從面食大省河南突圍,而且十幾年沒有掉隊,這個品牌發展之路,值得說道說道。


    【案例】一碗土豆粉憑啥賣了15年開近千家店?


    食材:從創立之初就把好關


    食材的選擇,在如今的餐飲市場已經不是一個新鮮話題。想做連鎖,想打造品牌,好的食材是必須的。如果把這樣的理念放在15年前呢?


    那時候,餐飲業除了高端酒店,就是路邊小攤,中檔,或者針對白領(那時候有白領嗎)的餐廳并不多。如上文所說,姐弟倆第一家店也只有4平方米,開在鄭州正道花園商廈后面的一條胡同里。


    最初,宋寶民賣的是涼皮,從那個時候起。在河南鄭州,這樣的涼皮攤并不少,宋寶民的店沒有水電,更不用說空調,能夠吸引很多人來就餐,因為有兩樣東西比別人的好。


    盡管涼皮有多種做法,醋這一調味品必不可少。宋寶民曾做過醋廠廠長,對于此頗為有心得。別的小攤兒用醋精兌的,他用的就是最好的山西老陳醋;辣椒油也是他自己炸的,四川的大紅辣椒,炒出來絕對香。


    消費者的嘴巴是最好的檢驗者,僅僅是這兩樣,就讓這個小攤脫穎而出。在后來宋寶民做起了土豆粉,直接把工廠建在了土豆質量最好的寧夏。


    【案例】一碗土豆粉憑啥賣了15年開近千家店?


    標準化:不聽話,親哥也罰


    這兩年,中餐的標準化提的非常多。大眼的感覺是,從一個品類來說,標準化意義不大,盡管是川菜、粵菜,不同的飯店做出一點不同的味道,完全可以接受,甚至是鼓勵。


    但從一個企業來說,想發展壯大,口味的一致性是必須要保持的。此外,標準化還牽涉到食品安全、成本控制等多個因素,這都是連鎖企業的命脈。


    對砂鍋土豆粉這種產品來說,要實現口味的統一,必須首先實現鍋底料的統一。姐弟倆的標準化是從2005年開始的,一直到2008年,固體料包才研究出來。25克一包,是一鍋的用料。


    但這只是第一步,把料包推行下去才是硬道理。因為固體料包比散裝料包貴出一倍,加盟商不干了,聯合抵制。宋寶民展現了強硬手腕:如果不用固體料包,公司寧可不要這樣的加盟商,解除合約。


    一年半后,反對的聲音漸漸平息,砂鍋底料實現了統一標準化,但配菜的使用仍舊很混亂。宋寶民又制定了配菜標準,對砂鍋里所有的原材料進行標準化:一鍋里有什么樣的原材料,每種原材料具體到多少克,切成多長的長寬。


    為此,姐弟倆不惜對加盟商下罰手。在2010年,宋寶民還罰了自己的親哥哥9萬元。


    【案例】一碗土豆粉憑啥賣了15年開近千家店?


     口碑營銷:將危險化為機會


    對于很多餐飲人來說,尤其是已經經營了十幾二十多年的品牌,口碑營銷并不是他們的強項。


    2014年,姐弟倆經歷了一場所謂的換粉風波。其實事件并不復雜,因為嚴格執行食品安全法,姐弟倆所用的土豆粉,由原來的乳白色,改為了透明的粉。


    此時,姐弟倆土豆粉已經在鄭州扎根13年,消費階層中老中青都有,對于老粉形成了固化印象。對于這種透明的土豆粉,產生了很強的抵觸情緒。


    在微博上,有人喊出了“姐弟倆,還我土豆粉”的口號,幾百萬人關注。


    但還好,姐弟倆覺察到了消費者的這種情緒,利用當地的傳統媒體和自媒體,開始了一輪食品安全普及;之后,在光棍節那天,又邀請1111位美女消費者走進姐弟倆,品鑒兩種土豆粉。


    經過了一輪公關,姐弟倆的銷量幾乎不受到影響,而這個品牌對于食品安全的重視,又得到了消費者的普遍認可,成公地將危險轉化為了機會。


    【案例】一碗土豆粉憑啥賣了15年開近千家店?


    體驗感:向年輕人的口味看齊


    15年前的姐弟倆,是一個甚至連電都沒通的小店。那個時候,土豆粉一碗不足4元錢。而現在,姐弟倆的土豆粉賣到了十二三元一碗。漲幅不可謂不大,但吸引的消費者卻越來越多。


    小編在采訪過程中,經常聽一些老板說,不敢提價,怕消費者因此流失。于是,眼看著成本一點一點的上漲,利潤一點一點地變薄。


    縱向來看姐弟倆15年來的發展,之所以每一次都能平順發展,是因為踏準了消費者的需求節奏。


    比如,當消費者對于口味提出要求時,姐弟倆推出了番茄味、三鮮等口味作為調劑,并增加了涮牛肚、面筋作為搭配小食(這幾乎成為了姐弟倆用餐的必點套餐);比如,當果腹不再是餐飲業的主要需求時,姐弟倆升級了店面,時尚、大方,店面也開進了萬達廣場,一直和年輕消費者站在同一個地方……


    當餐廳做出改變是不是合適時,需要考量的一個重要標準是,這些改變有沒有給消費者帶來更多的附加值。這個品牌能從以面食為主的省份突圍,正是抓住了年輕消費者的心和胃。


    大眼也見過很多中華名吃、餐飲老字號,對于店面環境實在是不敢恭維。大眼贊同一句話:老字號價值在老,出路在新。所以,好的餐飲企業不僅要有深厚的底蘊,還要能隨著消費市場的變化時時更新。


    來源:品途   |   編輯:eddy   |   統籌:鶴九

    【案例】一碗土豆粉憑啥賣了15年開近千家店?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界,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45883.html

    (0)
    上一篇 2016年1月29日 21:30
    下一篇 2016年1月30日 07:52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