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餐飲業,又是哀鴻遍野的一年,歡喜的很少,憂傷的很多。眾多餐廳結束營業、眾多品牌走向沒落,在月倒閉率高達10%的情況下,餐飲還能不能做下去。
01
細數2017走向衰敗的品牌
20%餐廳掙錢不是危言聳聽
轉瞬即逝間,2017已走到了年尾,回看前路,在全國餐廳收入超過3.5億元大潮下,像DonHot噹哈,彩泥云南這樣的新興品牌紛紛崛起,千萬融資入賬;而已經在市場上有一定知名度的品牌“局氣”,則開始走出國門,在海外揚名。
看似風生水起的餐飲業,實際上真正盈利的不足20%,月倒閉率已到達10%。
在北京望京經營家常菜的張老板如此感觸頗深,在他看來,“許多人都認為望京是個風水寶地,眾多大牌餐飲都在這兒扎根落地,可是我把餐廳開在這兒后發現,這里白天客流量還好,到了晚上都在家訂餐,沒有人上街,像我這樣做家常菜的就午、晚兩個時段掙錢,光靠中午,連房租都不夠。”
現在關門的餐飲企業中,有一部分是像張老板一樣。比如,成都利苑蘭桂坊店、成都鼎泰豐來福士店,鄭州萬象城的小南國、潮堂關店,都是因為沒有實際考量市場環境的情況下,就盲目的開店,最終只剩下落荒而逃。
當然,“定位”只是餐飲企業走向沒落的原因之一,還有像“金錢豹”一樣的經營不善;像“面包新語”因為食品安全問題;像“雕爺牛腩”因為產品口味問題等,林林總總的起因,結果卻都相忘于江湖。
細數一下,今年敗北的餐飲品牌還真不少:
(圖注:“紅色”名稱為已關閉品牌;“黃色”名稱為走向沒落品牌)
這些曾經一開業就大排長龍的餐飲店,有的只開了一年就轟然倒閉,到底是什么原因讓其在如此短暫的時間內就走上了絕路,他們都犯了什么忌諱?
02
餐飲陣亡不外乎
“自殺”和“他殺”
經營餐廳,五年一小坎、十年一大坎,在全國餐飲平均壽命不足三年的情況下,斷然沒有自然死亡的道理。而從理論上講,非正常死亡只有“自殺”和“他殺”兩種可能。
一、自殺:忽略餐飲本質,自取滅亡
?1、“不敬業”的老板要不得
在今年餐飲行業會壇上,眉州東坡董事長王剛說:“我明明是個開飯館的,卻跑去搞房地產。結果是四處亂飛、白天搞餐飲,晚上忙地產,還要抽時間出席會議整合資源。幾年下來,我把自己累得疲憊不堪,公司有限資源全部稀釋了,核心團隊的精力也都分散了。”
現今,許多老板都是身兼數職,一個餐廳的老板不單涉足餐飲行業,還投身在其他領域,比如長春的一位餐企創始人,他同時還兼顧著KTV、健身房的老板,而餐廳的管理則是靠各種親朋,這就導致了,店面整體管理水平停滯在最初開業的時候,還會出現不進反退的情況。
另外,很多老板傳統行業出身,學習新東西的愿望并不夠強烈。在互聯網大環境的沖擊下,拒絕接受新鮮事物,忽略媒體的重要性,也成為老牌企業的短板。
?2、只重噱頭,忽視內涵的很危險
提及網紅餐廳,聽到最多的就是“裝修很有調性”、“廣告有意思”、“他們用了黑科技”等等無關乎產品的點評,可當這些“噱頭”一過時,餐廳立馬冷場;同時,還會有部分餐飲因為在營銷上投入過多的經歷,而忘記了基礎的門店自查。
(“很高興遇見你”被查時,后廚餐具直接堆放在地上)
例如, “趙小姐不等位”,這個一直以來打著文青噱頭,卻因菜品難吃分量少而被消費者詬病;以【希望在艱苦生活中找到一點幸福生活】為口號的“一籠小確幸”,卻因食品安全問題,變得一點兒也不幸福。
二、他殺:市場環境成為隱形的黑手
一位曾經加盟潮汕牛肉火鍋的創業者坦言:“15年,看著家門口開了很多潮汕牛肉火鍋,而且家家爆滿,我覺得這個肯定能掙錢,就加盟了一個品牌。但營業后發現,產品同質化太嚴重,長久經營太困難了。”
近兩年,潮汕牛肉火鍋,成為餐飲業的新風口,很多內行、外行看到形式大好,紛紛入局。可他們卻忽略了“餐飲的周期性”。
一位資深經理人以最近流行的“抹茶”為例,10個人里邊有3個人是抹茶的忠實愛好者,而3個人是喜歡追求新鮮事物的,現在抹茶火,就會有6個人來吃抹茶,當抹茶的流行過去,一個新的產品產生,這3個追求新鮮事物的人,肯定會去體驗新產品。
正因如此,經營餐廳應該抓住的是垂直的受眾,而不是只看市場環境的大趨勢,人云亦云之后,反而被市場所淘汰。
除此之外,修地鐵、綠化擴建、商超升級……隨著城市化進程的加快,餐飲洗牌也在加速。
記者一位做餐飲招商的朋友說:“相比于前兩年,現在的招商計劃更迭速度越來越快,以前一個品牌可以在商場中呆三、五年,可現在商場餐飲業態成熟,后備品牌都在翹首以盼,一家餐廳經營的不好,無法給商場帶來效益,半年、一年就會出局。”
據了解,一些A類購物中心,關掉一家生意不好的餐廳最快只用3個月。更夸張的,鄭州大衛城某拉面品牌1.5個月便從商場撤出。新創品牌的上升通道正在收緊。
曾供職過多家知名連鎖企業,做了20年餐飲運營的林總告訴記者一些進駐商超的“潛規則”:
1、在某A級購物中心,正餐大品牌能簽8年,本地代表品牌簽5年,輕餐小吃則是一年1簽; 2、以三里屯為例,部分商超的使用面積只占簽租面積的70%,更有甚者會占到50%,其余面積算是公攤面積; 3、眾多中、高端商場拒絕加盟品牌、小品牌進駐。 03
2018餐飲發展方向只有一個
全方位的迎合
正所謂,有失必有得。看著那么多品牌倒下,也會使老板們吸取一些經驗教訓。餐飲老字號美味齋的副經理田海山曾說過:“當前面臨最大的問題就是客源年輕化,如果那些吃飯的老主顧不再來了,餐廳很可能干不下去。”
隨著80、90后們的崛起,他們成了當下餐飲市場的主要消費群體,哄好這些人才是王道。而這波興起的80、90后年輕人,和當初60、70那波年輕人,有著很明顯的區別。曾經有調查研究顯示:60、70后以現金和刷卡結賬居多;而80、90后則是用手機支付買單。
(圖為:國際著名設計師所打造的花舍鮮之味)
“現在生活水平這么好,有什么吃不到的,那么多的餐廳可以選,當然要去一家裝修好、有特色、味道也不錯的餐廳。”93年的Steve如是說道。
今年,沙縣小吃開始轉型“文藝青年”,真功夫的logo越來越fashion,肯德基、必勝客開始售賣小龍蝦,這些看著沒有關聯的事情,其實都是在迎合主流消費者,為多元化的市場,提供多元化建設的餐飲品牌。
總 結 現在做餐飲,要與時代同行,閉門造車,不會走遠。雖然上述關門的餐廳里,不乏優秀的餐企,但是他們關門的原因都可以歸結為,忽略消費者。餐企最大的受眾是消費者,最大的敵人也是消費者,因此把經營核心定在“迎合目標人群”,將會是不錯的經營之道。
除此之外,小編決心奉上紅餐網多年的人脈秘笈。12月紅餐網聯合餐飲界重量大咖,為2018餐飲創業問診把脈。參與詳情,盡情垂注!(點擊下圖了解)
記者 | 紅餐網_簡閱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289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