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閱讀原文報名)
火鍋已經占領餐飲營業額榜首,燒烤、麻辣燙也是街邊熱銷產品,并在向品牌化過渡,而和它們都是“親戚”的串串,最近也開始崛起。串串為什么能在火鍋這個看上去相似的品類之外,成為另一個風口?這個風口還能是豬都能上天嗎?
有人說,火鍋是一群人的狂歡,麻辣燙是一個人的寂寞。那串串呢?在餐飲人眼中,可能會是一堆招財貓的微笑。
2016年,串串就在成都展現了29%的高速增長,2017年這股串串風吹到北上廣深,各類型的串串店讓人眼花繚亂,卻展現了同樣的火爆。
以簋街這條北京最知名的餐飲街為例,2017年下半年新開的串串店,就有三家,而且相隔頗近,回想當年,火鍋崛起的時候,這里火鍋店開張的頻率也不過如此。
串串的勢能是不錯,但如何把這只招財貓收入自己囊中,就不是簡單地復制粘貼就能做到的了。
01
串串憑什么在火鍋的陣地上成為風口
在業內看來,火鍋逐漸不好做的原因,正是串串上升的重要原因之一。
根據美團點評發布的數據顯示,火鍋的營業額常年高居全品類的第一,貢獻了餐飲業20%以上的營業額,這引得無數新老餐飲人瘋狂入局,店鋪存量一直跑在餐飲前列。
但從火鍋行業的整體趨勢來看,增長幅度和其他品類相比,卻并不占什么優勢,更令人咋舌的是火鍋店鋪的陣亡率正逐漸升高。換句話說,開火鍋店的很多,開死的更多。
△數據來自中國餐飲報告白皮書
當下的火鍋市場,正從創富神話演變為冒進者的墳冢。
既然火鍋生意不好做,與其無限相似的串串憑什么成為風口呢?
在川渝地區,串串的江湖地位早已深入人心,只不過在近些年,才被有心人用品牌化、新餐飲的思想,重新發掘、包裝、創新,讓其煥發了新的生機,也才有了如今在席卷全國的串串風潮。
當然,所有的品類風靡都不是空穴來風。
1、火鍋的基因
相較于其他品類,串串有它天然的優勢——火鍋的變形。
在串串走出巴蜀之前,不少外地人面對串串與火鍋的區別,都是一臉懵逼。在諸多食客眼中,火鍋和串串只有一支簽的區別。也正因如此,串串在火鍋的光環下,基本省去了消費者教育、口味適應的成本,這也是加以改造的串串,能在一線城市如此快速俘獲人心的邏輯基礎。
△串串有火鍋的基因
2、校門口的商業邏輯
校門口是美食聚集地,但在火鍋已經成為城市標簽的川渝地區,每到飯點最熱鬧的不是火鍋店,而是串串店。
門面不大,隨意而坐,三五好友,觥籌交錯。在串串的小門店外,顧客們都坐在門口空地上支起的一個個大棚里,傍晚老板就會拿起拖著長長電線的燈泡,掛在每個大棚棚頂,然后點亮。燈下,串串鍋里蒸騰出的熱氣,裹挾著牛油的香味,將校門口的氣氛推向一天的最高潮,而這樣的景象會一直持續每天的午夜、凌晨。
川渝地區的火鍋店十分頻密,遍布各類社區、商圈,而串串店的分布則相對零散。唯獨在校園附近出現了反差,校門口的火鍋店不多,有時候甚至沒有,串串卻非常多,而且集中。在很多高校門口,串串店的數量經常是火鍋店的兩到三倍。
以校園為軸心的商業群體特征十分明顯:受眾年輕、人均消費低、選擇多樣。而這些特質,剛好與串串的特質相吻合。
串串的人均消費在20~50元之間,即便消費達到了百元級,也不過是火鍋的零頭,此外,串串還賦予了食客在菜式和食量的選擇區間。“葷菜1~2元,素菜3~5毛,每串菜的分量很小,即使人少,也能每樣菜都來點兒,不怕會浪費,要是餓了,多拿幾串也不心疼。”這估計是每一個光顧串串店消費者都會有的心聲。
△串串
3、可塑性、可玩性更高
海底撈出現以后,眾多火鍋店在“怎么吃火鍋”這個問題上,就好像看到了天花板,之后又出現了專注于毛肚火鍋的巴奴,從打造主打菜品上尋求突破,再然后呢?好像就沒有然后了。
當消費者已倦怠于品類在形式上的沖擊后,火鍋也就越來越難激起他們心中的漣漪。
但串串的套路,就非常多。
很多消費者會討論火鍋正宗不正宗,但對串串的寬容度就要大很多,沒有標準限制,只有口感評價,這讓串串的口味選擇、食用方式有了更多的改進創新空間。
02
串串足以支撐品牌,也能有更多想象
除了在形式有所突破空間外,串串在成本上也是優勢明顯。
在場地方面,串串主要滿足于4人以下的同時就餐需求,平均單店面積可控制100平米左右。從價格上看,雖然串串單價、人均都不高,但利潤不菲,一小串只要幾毛一塊錢,但可以量制勝,反觀火鍋店一份牛肉20~25元,分量與十多個串串相當,如果按2元一串計算,誰的利潤更高,還真說不準。而在人員、管理、食品消費、加工等環節,串串較火鍋來說,都有比較優勢。
△冷鍋串串
串串這么些特性加在一起,不就是在告訴餐飲創業者藍海已至嗎?千萬不要太天真,串串能有今天的聲勢,一是因為大部分餐飲市場本身,已經不太能接受傻大粗式的品牌,二是上文提到的串串的優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也是其桎梏。
正因為門檻低、成本不高,串串極容易出現同質化。串串這才剛興起,就已經有同質化的端倪,進入者想在這個品類有所作為,必然要做出自己的特色。
那么問題來了,怎么才能做出自己的特色呢?
1、形式、口味常創新
其實前文已經提到,消費者對串串沒有什么心理限定,你可以走江湖風,來點狂野的砂鍋串串,也可以玩點另類,拿個鐵桶來煮串串,也可以做得高大上,做成小火鍋式也不錯。
而在鍋底上,你可以做非常傳統的紅油鍋,辣到你扶墻出,也可以像鴛鴦鍋那樣加入芝士火鍋、牛奶火鍋等小趣味“隔間”,反正一次下一小串,不影響他人食用,也不怕踩坑,想想也是個不錯的吸引人群的手段……
由于運營形式多樣、靈活,機動性強,文化特征鮮明,串串的把戲還可以更多,不同類型的餐飲人,都能按自己的想法打造出不同的串串品牌。不怕你太奇葩,就怕你都一樣。
△串串的形式可以多樣
2、產業鏈的機會
相比于C端的風起云涌,在串串產業鏈的B端,目前還能算是一片藍海。
食品衛生是串串常年為人詬病的癥結所在,其中串食材的簽子尤為嚴重,竹簽子重復利用、不環保等問題一直被歸在串串的缺點欄,在食品安全問題日趨嚴峻的大環境下,上游企業完全可以對簽子進行改造,推行更為環保、易清潔的簽子。對串串這個品類來說,早一點介入隱患,意味著早一步靠近藍海。
此外,上游產業鏈還可借鑒烤魚、烤肉的發展道路,前置思考炊具、餐具等硬件設備的個性化研發,提前為串串品類實施多元化發展布局。
總之,串串品類的風口效應已是業界共識,如何在風口上乘風破浪,不是看消費者,而是看我們的餐飲人如何如利用這個風口。現在不是豬都能被吹上天的時代了,想賺錢?還要各憑本事。
編輯 | 紅餐網_李曉
大家都在看(狂戳下圖)
↓↓↓
內容交流 | 請加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
↓↓↓點擊“閱讀原文”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308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