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的潮牌餐飲,來得快,去得也快。一個門店一年可以換三四次門頭,餐廳的平均壽命僅2.1年。這么多的餐飲品牌,卻很難喊出一個響亮的名字。
深圳,你還要做餐飲的試驗田嗎?
01
潮牌短命 VS 品類瘋狂
這三四年,深圳不少潮牌餐廳火了,又很快消亡了。
我曾經看過一家餐廳,一年之內換了三次門頭,蒸汽海鮮火鍋、小龍蝦、椰子雞先后成為店內試驗品,幾個品類之間的更換幾乎是無縫隙對接。
2015年被稱為深圳“龍蝦年”,在醞釀了半年的小龍蝦熱度后,第二年達到瘋狂狀態,光是3~5月兩個月,新增的龍蝦主題餐廳就超過600家。
很多人看到的只是剛開業時排隊的熱鬧,卻看不到一年三次易主的無奈,也看不到90%的小龍蝦店,開在春天,卻熬不過冬天。
▲一個個品類換得有多快
然而大家更愿意相信的是下面的案例。
牛蛙界“蛙來噠”,烤魚界“探魚”,米線界的“云味館”,椰子雞界“同仁四季音樂餐廳”……天天排長龍,有的一天翻臺19輪,有的排號排到1000多號。
是的,這些案例從目前來看是成功的,也是讓所有創業者都沸騰的,但是它們只是幾萬家餐廳中的極少數,并且也是辛辛苦苦熬出來的。
深圳餐廳的平均壽命僅僅2.1年!比國內原本可憐的平均值——3年,還要少約1年。也就是你剛掏完老底,再東拼西湊整了100萬開了個餐廳,裝修完投了一輪廣告,就差不多要關門了。
02
潮牌膨脹VS商場激增
深圳的餐飲和其他所有城市都不同的,是幾乎所有餐飲都開在購物中心里。為什么?深圳沒有胡同,所以只有小部分街邊店。
那購物中心是什么時候興起呢?應該是萬象城的帶動。2004年開業的萬象城,至今依然是深圳最成熟的商業綜合體,它至今依然是風向標。再到后來益田假日廣場、海岸城等的開發,更大力掀起了這股浪潮。
▲萬象城掀起深圳商業綜合體的浪潮
當時的商業綜合體還是稀罕物,而后趨于供求平衡,直到2014年開始,商超體量陡然大增,演變成現在的供過于求,商場自身都難保,更別說進駐的餐廳。
商超本身數量瘋長,同時又遭受電商沖擊,使得餐飲成了最后一根救命稻草。餐飲所占比例從原來20%激增到40~50%。
那么這些激增的餐廳從哪里來,很明顯,是一個又一個潮牌。那些原來在別的商場做得還不錯的,自然馬上被新商場請進去,那些原來沒資格進場的餐廳,也受歡迎起來。
名氣不錯的,10個主流商圈都有它的份,小有名氣的,也出現在一兩個主流商圈里,再一般的就挪到周邊商圈。
商場數量的非理性增長,刺激了潮牌發展,也使得潮牌大大膨脹。
03
一個潮牌VS一個年輕創業者
全民創業炒火了餐飲,更炒火了深圳餐飲,這是一座創業創新最典型的城市。在我身邊,10個年輕人就有7個在談創業,而這7個人又絕大部分選擇了餐飲。
他們有些是外來創業者,有些是高新企業員工跳出來創業,比如華為、騰訊。紅餐網之前采訪過的“松哥油燜蝦”,創始人徐松原本就是一枚華為男。
▲徐松從華為辭職賣小龍蝦
徐松在做小龍蝦之前,其實是做的烤魚,但是這段經歷很少人知道,因為失敗了,做4年烤魚虧了200萬,于是他只好孤注一擲,把全部希望寄托在一道菜上——湖北油燜蝦。慶幸的是,他的小龍蝦店活了下來,也總算做出了名堂。
試想,如果徐松這道菜下錯賭注,會是什么樣的后果,連他自己都說不敢想象。當然,他以在世界500強4年的工作經驗和訓練出來的思維模式、管理方法,要找其他出路應該不那么困難,但換作別人又會是怎樣?
像徐松這樣,在這片創業沃土上做烤魚,做小龍蝦,做各種品類的年輕人多的是。像很多朋友勸我不要再做“美食理論工作”,趕緊出來開個店,勸著勸著,有個朋友自己真跑去賣酸菜魚,結果半年內把幾十萬積蓄全部用光,還欠了他爹媽20萬。
04
一個潮牌VS 無數年輕消費者
這座城市,沒有誰是土生土長,也沒有誰會為了一家餐廳流連忘返,而這座城市的主要消費群體是年輕人。換句話說,這里的年輕消費者沒有忠誠度。
他們可以毫不猶豫地炒了自己老板的魷魚,東家不打打西家。就像易中天在《讀城記》里說的,這座城市不一定“遍地黃金”,但他們卻相信到處是機會。
▲深圳滿城黃金甲嗎
再加上,像飆升的房價等難以讓人留下來的原因,也讓年輕人缺乏歸屬感。
缺乏忠誠度,缺乏安全感(不是說所有,而是大多數),他們勢必不斷求新鮮、求刺激,逼得餐飲要不斷換血,不斷有新花樣,否則很容易被淘汰。
所以說,這座城市潮牌的興起和迭代,也和這座城市消費者的獨特性緊緊相關。
05
外來者,躍躍欲試
我們可以看到,現在北京、上海的連鎖餐企,潮牌在當地打好基礎后,都會考慮進軍華南,而被認為“機會最多,包容性最強”的深圳,則往往成了華南的首個開發地。
過去我們在和華北、華中的餐飲老板接觸當中,都能明顯感覺到他們希望試水深圳的想法,呷哺呷哺旗下的湊湊火鍋、望湘園等連鎖餐企都籌備或者已經進駐深圳。
那么這些年跨江而治,成功的餐企又有哪些呢?大家能說得上來的應該是西貝吧。
▲西貝香蜜湖店
西貝在深圳的第一家店位于八卦嶺美食街,后來是香蜜湖美食城,再是歡樂海岸。香蜜湖店一改以往2000平米大店的風格,控制在1000平米以內,而歡樂海岸則被認為為后來成功進駐購物中心起到決定性因素。
然而,西貝在深圳的探索用了整整13年,前一半時間都還在不斷為定位折騰。那其他餐企呢,可以說目前還沒有探索得極為成功的,敗走的卻不少。
但是,大家對深圳躍躍欲試的想法,卻不假。
06
為夢想,還是為淘金
對于深圳成為餐飲界“試驗田”的想法,我和兩位與餐飲緊密相關的朋友進行了探討。
同齡人潘潘,在深圳做了7年美食節目,前兩年從廣電辭職,投身餐飲新媒體。她認為,“深圳是一片黑土地,但是千萬別把深圳當試驗田。”每個人要想在這里有收獲,需要充分地了解這片土地,不要祈求隨便撒點種子都能有好收成。每個城市的餐飲市場都有其特性,人口結構,消費習慣,甚至租金成本,用工成本都完全不一樣。
同時,她也看到了潮牌以外的市場,就是傳統餐飲的本質回歸。當大家都在想辦法減少人工成本,去廚師,減少加工流程,那么真正好味道的餐廳就會成為少數,噱頭終究只是噱頭,好味道還是餐飲的本質,這個時候就是傳統餐飲企業轉型的契機,只是前提是,快速有效的求變,防止品牌老化,好味道新模式,練好內功與時俱進是每個餐飲人都需要的態度。
▲卓別林的淘金記
而當潮牌的火,擱老餐飲人面前,又碰撞起哪般“火花”呢?
“淘金!”在深圳讀書、做酒店管理、開餐廳,整整33年的“蠔爺”(蠔門九式創始人)首先彈出這兩個字。
蠔爺直言,是三五個成功案例被放大,吸引了眾多創業者,“一個人的成功,是因為有很多人為他墊底。”
我說:“太悲壯”。
他回:“如果抽身出來思考,真的是這樣。
最后,我們打個比方,每個來深圳開餐廳的人,都希望自己能先拍好一部電影,至于電視劇,那都是后話。
深圳餐飲“潮”問題,你怎么看?
網上互動不夠,要到深圳會場看看
↓↓↓猛戳“閱讀原文”,報名參加“2017中國餐飲城市論壇·深圳站”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47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