熬過2018年的餐飲寒冬,2019年的餐飲市場或將更加變幻莫測。餐飲紅利期不再,房租、人工、營銷等各項成本逐步走高,餐飲人只會越來越艱難。
2019年,餐企要想在競爭激烈的餐飲市場中存活下來,就得堅守“五大紅線”。一旦踏過其中任何一條紅線,必虧無疑。
本文由紅餐專欄作者胡茵瑛(ID:yuelaoban)授權發布。
2018年全年餐飲營收42716億元,首次突破4萬億大關,同比去年增長9.5%。大數據看似安好,實際情況不容樂觀。
在已經過去的2個月時間里,不少餐飲人充滿忐忑。面對今年的經濟形勢,都說保命比什么都重要。
早十年前的餐飲,用玩笑話來說,做餐飲就像賣“白粉”,實在太賺錢。
走過餐飲紅利期,只會“顛鍋炒菜”的餐飲老板必須得會“算賬”,要不稀里糊涂虧了都不知道。所以不少餐飲人天天都去上所謂的培訓班,但還是開不好一家店。
做餐飲好比門數學課,深入研究才會發現,房租、人工、營銷等各項成本,其實都有一條“生死線”。踏過其中任何一條紅線,都將只虧不賺。
2019年的餐飲
經營成本升高,餐飲保命線縮短
餐飲經營不僅僅與餐廳成本結構有關,還和市場經濟有莫大關系。
1裁員潮、招工難雙至
從2018年年末互聯網、制造實業的裁員潮持續到現在,風波都未停息,這次裁員潮是將近十年來最為瘋狂的一年。大環境不景氣,消費欲望低迷。
接近十年來,今年裁員關鍵詞搜索指數最高
▲圖片來源:百度指數
延續至今產生大量的待崗人員,雖說今年春招不少企業開放招聘,但不是不招人,而是招對人。餐飲也面臨著招工難的問題,四千塊的工資都招不到服務員。(延伸閱讀:招人怎么這么難?餐飲老板都被逼瘋了!)
春招期間,各大招聘App廣告貼滿了地鐵站
▲圖片來源:虎嗅網
去年業績不好,很多餐廳倒閉關門,不少廚師與服務員失業待工。廚師靠老本行吃飯,基本做回餐飲,但服務員就業面很廣,轉做美妝、服裝等服務業同樣吃香。這下好了,餐廳為招到服務員,工資就得漲一漲。
2行業競爭加劇,房租持續走高
2019年,注定是不平凡的一年。
全國擬開購物中心982個,商業總體量約8622萬平方米。其中上海擬開33個商業綜合體,體量之大,面積之廣。
商業體數量暴增、競爭加劇,但房租成本與數量齊升。做餐飲,房租就像一座逃不過的大山,壓得餐飲老板喘都喘不過氣。
浙江衢州萬達因門前修路,客流驟減,生意慘淡,30家餐廳關門停業抗議房租過高; 杭州西溪印象城為漲房租,1000多平米的餐廳遭遇暴力拆店; 全臺灣首家史努比餐廳因房租猛漲,被迫歇業; ……
除了漲租,不少品牌還遭遇商場“潛規則”。
我曾接觸一個餐飲品牌,與大品牌同時入駐商場,卻遭遇極其不公平待遇。
商場廣告資源全部向西貝傾倒
▲圖片來源:眾郝創意咨詢
同商場的海底撈免租,還為它專門開設直達電梯。西貝得到房租減租優惠,廣告資源還向其傾倒。自己在無任何優惠的情況下,還被多收了10%的管理費。(延伸閱讀:“傍大款”選址,你恰恰跳進了一個深坑)
3玩法變了,運營成本越來越高
過去是人無我有,現在是人有我優,餐飲從“吃飽”上升到“吃好”。
5年前的餐飲,綜合成本幾乎只有今天的50%。競爭加劇的今天,如果還能有15%~20%的凈利潤就算不錯了。
什么導致餐飲利潤越來越薄?
消費追求健康,食材越來越好,品質越來越高;
體驗追求極致,環境不能太差,贈送零食、水果、甜點一樣不能少;
……
不僅免費贈送冰淇淋、冰沙,服務還得好
▲圖片來源:小紅書
更優質的食材、更舒適的體驗,缺一不可,變相加重的是餐廳運營成本。餐飲競爭在多維度發生改變,隨之而來是成本增加,“保命線”縮短。
餐飲保命線
越過任意一條線,都不要開店
我們遇到過很多品牌,門店人群定位不清晰,400多平米的商場店里放滿了圓桌。用餐高峰期,大圓桌空置,但服務員超編也忙不過來。
只有過年過節才需求的圓桌,平時被空置了
▲圖片來源:揚州晚報
這些現象背后是缺乏標準導致的。人工標準、房租標準、坪效標準……因為早期吃紅利,對于經營沒有標準的餐企屢見不鮮。
那么餐飲成本管控的紅線到底在哪里?
最近從資深業內人士處了解到,2019年要維持業績平衡,以最保守的營業額數據來預估,必須要達到這五大基本保命線:
租金成本占比低于13%; 綜合毛利成本大于69%; 人工成本低于20%; 半變動費用小于8%; 最重要的是單平米投入要小于8000。
這是經營餐飲的紅線,五個條件有一條未達成,就都不要開店。
其實這道算數題,得結合實際營業額來換算,畢竟每家餐廳的情況都不一樣。
假設300平米的店,預估營業額為100萬/月,那么各項成本占比為:
房租成本 13W
食材成本 31W
人工成本 20W
半變動成本 8W
裝修折舊成本 6.7W(以三年折舊為計算)
最后剩下利潤 21.3W
這僅僅是利潤理想值,其中還不包括營銷推廣等其他費用。
在這個“酒香也怕巷子深的年代”,營銷推廣費用不能少,至少得達到5%的占比,這是最基礎的曝光。
總體計算下來,餐廳凈利潤率能達到15%以上,已經算是成本控制比較好的餐企了。
不是所有餐企都按照上訴公式,以海底撈為例,它的人工就占營業額的30%左右,房租成本卻只占比4%,所以海底撈敢給超出同行業的更高工資。
但不是所有的企業都是海底撈,成本公式不是生搬硬套,必須是結合實際情況的。
靠人堆起來的好服務,我們做不到
▲圖片來源:海底撈微信公眾號
面對今年的大趨勢,成本上升,利潤下降,餐飲這盤生意并沒有想象中那么好做。
2019年如何自救?
一邊是經濟下行、社保入稅,另一邊是有關部門對餐飲的管控不斷增強,成本上升,利潤下降。種種跡象表明,餐飲開始邁入低利潤的成熟期。
行業成熟的最大特征之一,就是結束暴利,回歸常利,走向規范化。那么接下來最大的挑戰將是“成本和迭代”。
1規范品牌各項經營成本
在日本、香港、臺灣等餐飲競爭較為成熟的地方,大多數餐企的凈利潤不到15%甚至更低。那么國內餐飲回歸常利后,利潤也會變低。應對趨勢,勢必要快速構建起符合品牌實際經營的標準。
例如:采購標準、產品標準、人員成本……必須要結合自身定位與經營狀況制定合理的經營標準。
2~4人的小聚場景需求更旺盛
▲圖片來源:家府潮汕菜
服務家府的時候就發現,上海大都是小家庭、小聚會,那么2~4人消費需求更為旺盛。另外,結合潮汕菜品類的清淡特性,家府的人群定位聚焦在家庭朋友的聚餐上。
一切服務人群為核心,摸索出一套符合自己的運營標準。結合坪效,商場店面積不能過大,門店小桌數量必須多于圓桌。如果不達到標準,均不開。
2品牌革命迫在眉睫
餐飲企業被規范經營和各項成本越來越高的情況下,個體戶和體量較小的將會被淘汰或者邊緣化,未來將會是“職業選手”的時代。
不是說堅守美食的手藝人不存在,而將會是越來越出色。
人工匠心還會存在,但價格更貴
▲圖片來源:百度
業內人士曾說:餐飲行業已經由曾經的“產品驅動型”的時代轉向“營銷驅動型”的時代,未來將會是“管理驅動型”的時代。
很現實,為什么西貝、海底撈能得到招商部的好處,這是因為品牌勢能給他們帶來的附加值。所以,未來餐企競爭靠的品牌專業程度和系統化管理。
今年作為餐飲的重要分水嶺,品牌的自我迭代很重要。不進行自我升級和鞏固管理的,很可能被市場淘汰。
結語
市場的存量就那么少,競爭只會此消彼長。餐飲市場在從紅利走向成熟的時段,必須解決餐飲品牌和生存問題。
接下來必須構建起品牌標準,以長期的發展目標,必須加快自我迭代,提升品牌勢能。
編輯|紅餐_梓沫 初創餐企要不要做品牌?這些餐飲大佬吵起來了! 競爭加劇!老中青餐飲品牌誰能笑傲江湖? 慶豐告訴你,跳出固有思維,老字號也有春天 內容交流/轉載 | 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13265099024曾經的包子之王狗不理,是怎樣淪為速凍食品的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884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