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最近幾次與餐飲的大佬交流,大家一直都在問我一個問題:那么多的互聯網平臺都在說,他們可以通過線上的平臺為線下餐廳導流,這是真的嗎?我想說的是:餐廳最不缺的就是「流量」,缺的是「精細化管理」。
平臺的優惠只是附屬品
在我們討論「流量」這個話題之前,首先給它一個定義。這里的流量指的是到達餐廳就餐的「人流」,是實實在在進入餐廳或訂購外賣的客人,也就是實際在本餐廳買單的客人。
那么,線上的互聯網平臺說自己可以導流的原理是什么呢?某餐廳在某團購、某優惠或某閃惠平臺上放置優惠信息,在餐廳就餐的客人,通過購買團購,下載優惠或用閃惠結賬,都會被互聯網平臺看作是他們為餐廳帶來新客人的例證。
這樣一來,凡是在餐廳,用優惠的人越多,互聯網平臺為餐廳帶來的「流量」就越大,這就是所謂的平臺可以為餐廳「導流」的論斷所在。
稍微細心的餐廳老板會發現,如今所謂平臺帶來「流量」的那些消費者,十有八九都是到達餐廳就餐之后,根據消費的金額,再選取團購、優惠、閃惠的購買額度,然后讓服務員幫助自己核銷優惠,最后結賬走人。整個過程都是在到達餐廳甚至是就餐結賬之后發生的。
很多老板私下里會琢磨,這些客人明明是已經到店,吃完飯再選擇購買/下載優惠券,為何說是互聯網平臺帶來的「流量」呢?如果沒有這些優惠,難道這些客人就不會到店消費嗎?
很顯然,答案是「否定」的,這些客人之所以到店,是被餐廳的口味、環境、服務等所吸引,而優惠只是錦上添花的附屬品。顯然,這個附屬品已經被互聯網平臺「肆意夸大」了。
選址意味著線下餐廳的流量
我們首先來談談,餐廳這種本地生活類的業務邏輯和核心能力。一家餐廳如果要開業,最重要的兩件事:一、選定核心廚師團隊,開發出好口味的菜品;二、選擇一個人流量大、停留時間足夠長的地點,作為門店的選址。
今天不談菜品口味,重點來談談選址。很顯然,對于一家餐廳而言,選址決定了一個餐廳未來生意的70%。為什么這么說,因為一個好的選址,意味著源源不斷的「人流」,而且這些「人流」有一定的「停留時間」;同時門店的門臉一定是在醒目處,讓來往的人一目了然。這樣的店招,會吸引路過、走過和周邊辦公或居民區的消費者,只要餐廳的菜品、環境、服務尚可,必然會吸引更多的回頭客。
基于本地生活企業的屬性,一家餐廳的覆蓋半徑大概就是方圓 2-3 公里的距離,如果餐廳開業超過1 年以上,周邊大部分路過的人都看過店招,只要來過一次就會有傳播。這樣的餐廳,每天到店的客人中 65% 都是回頭客(當然這是一家不錯餐飲的狀態)。綜上所述,其實餐廳從第一天開始,就在重視「流量」,而它的「流量」主要是來自餐廳的門口,來自周邊的居民。正因為如此,餐廳的經營中 15% 左右的成本都用在購買「流量」上,也就是門店的租金。
那么,在餐廳已經投資購買了流量的情況下,為什么說互聯網平臺還可以為餐廳「導流」呢?這是因為大部分餐廳在飯點的時候滿座率略低,經營者希望借助互聯網的傳播,從門店之外引來一些沒有來過的新客人。
互聯網平臺也正是抓住經營者的這個心理,誘導經營者把優惠放在互聯網平臺上,承諾會有大量「沒有到過店的客人」購買優惠后到店消費,從而根據購買的情況,評定平臺為餐廳帶來的具體客量。
互聯網帶來的流量價值有限
這里面存在一個巨大的「誤導」,讓我們來分析一下這里面的奧秘。
一家餐廳在選擇互聯網優惠之前,門店大概 70% 上座率(100 張臺,每天兩餐各坐 70 桌,按每臺桌均 150 元計,食材成本率大致150×70×2=21000,老板大概有 10% 的凈利潤=2100 元)。
此后,互聯網平臺以「導流」的名義,向老板推薦了一款「75 元代金券」的優惠產品,當天有50 桌客人購買,實際消費總桌數為 150 桌,那么當天的流水=150×150-50×(100-75)=21250,因為多賣了 10 桌,增加的食材成本=150×40%×10=600 元,而收入卻只增加了=21250-21000=250元,扣除食材成本后的盈利=250-600=-350 元。借助互聯網平臺導流后,餐廳每天反而少賺了 350 元,這究竟是為什么?
(備注:在這里,由于到店人員才是購買優惠的主要人群,所以粗略估算多賣了十桌;以每周消費 75 元的代金券計算,是商家所得到的收益的最大值。)
真相是,大多數購買平臺優惠的消費者,本來都是可以全價消費的客人,在已經到店的情況下購買平臺優惠,直接拉低了門店的利潤。有人或許會反駁,平臺還是給餐廳多拉了 10 桌人,這應該也算導流吧。
我認為,這 10 桌客人,多數是曾經光臨過的老客人,按照 65% 原則,至少有 6-7 人是老客。也就是說,餐廳通過互聯網平臺,有 47 個老顧客購買了優惠,3個新顧客購買了優惠,餐廳因此每天少賺了 350 元。這就是為什么餐廳的團購、優惠券占比越高,「死」的越快的原因。
假如以上案例成立,這家「可憐」的餐廳,通過互聯網平臺出售 50 份優惠,實際只帶來 3個新客人–「流量」;然而卻向平臺導入了 47 個老客人–「流量」,并為此付出了「工作量增大、利潤減少」的代價。
這是每天發生在餐廳與互聯網平臺之間的故事,為什么諸多餐廳經營者依舊看不清現實呢?這是因為餐飲是一個粗放經營的行業,門店的信息化水平很低,經營者既不了解哪些是老客人,哪些是新客人,也算不清楚毛利與純利、新增收入、新增利潤的變化。在這樣一個沒有「精細化管理」的行業,大多數經營者都是憑感覺做生意,只有等數月過后,兜里的錢逐漸減少,他才會醒悟,可惜為時已晚。
今天我們討論流量的問題,實際上是想提醒餐飲老板們,失敗的原因不是敵人太「強大」,而是自己太「弱小」。沒有數據化、精細化、客戶導向的經營能力,餐廳會一直處于「信息缺失」的迷途中,提升信息化、數據化、客戶管理的能力,通過精細化管理、持續創造利潤才是硬道理。
來源:雅座CEO白昱
關注《餐飲時報》,在公眾平臺回復數字獲取更多內容
回復“1014” | 徘徊!餐廳該不該做團購?餐飲大佬們這樣建議…… | |||
回復“1012” | 國外餐飲沒有“免費”,更沒“贈送”!中外餐飲十大差異,顛覆國外餐飲認知! | |||
回復“1011” | 偷窺!中國餐飲老板們的微信朋友圈發了什么? | |||
回復“1010” | 緊抱營銷大腿,餐廳增加曝光率絕招! | |||
回復“1009” | 生意大逆轉!當餐廳生意不好時,這個店長做了18條! |
加《餐飲時報》總編小時微信 18668979692 了解更多新鮮一手干貨 與中國餐飲企業家直接交流
原創文章,作者:小時餐飲時報,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2321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