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原本對廚師行業沒什么想法的年輕人,因二進利苑終學有所成,最終成為米其林餐廳“專業戶”,在他的從廚生涯里,任職的幾乎都是高端餐廳。
△深圳東海朗廷酒店中餐行政總廚
成為廚師,不過是黎敏剛“不讀書”之外的一個選擇而已。黎敏剛出生在上世紀70年代的香港,從小就覺得自己不是個讀書的材料,當他16歲初三畢業后,就決定出來工作。
彼時,有朋友對他說,要不去學修車?因為那時候的香港,汽車已不是什么稀奇東西,對于修車工來說,收入也算穩定。
但黎敏剛的母親卻說,如果你想工作,那就到我工作的酒店學廚。
其實對于黎敏剛來說,無論學修車還是學廚,就是個工作而已,沒什么太大的區別。于是,16歲的黎敏剛來到了母親工作的小酒店,成為后廚的一個切配小學徒。學廚兩年后,在朋友介紹下,想有所精進的黎敏剛,來到了有“飲食界少林寺”之稱的利苑酒家。
起步依然是切配師傅,但憑著自己的勤奮,黎敏剛讓師傅們另眼相看,僅用兩年不到的時間,就做到了炒鍋。
黎敏剛本以為,自己在炒鍋也能一直順利,沒想到正是炒鍋讓他真正見識了什么是學廚。
在以前的酒店,一道菜品,只需按要求做出來就可以了,但利苑卻要求更進一步,似乎永遠不會有“做得好”的菜。
這讓黎敏剛感受到前所未有的辛苦,不光是身體上,更多是心理上。
一次,黎敏剛做了一道自己覺得很不錯的菜,滿心期待能得到夸獎,沒想到師父還是挑出了一些黎敏剛覺得不算是問題的問題。
走出利苑后,有了些功底的黎敏剛,在一家小酒店日子過得不錯,再沒有師父對他的菜品吹毛求疵,一道菜,只要順利完成就可以了。
但舒服了一段時間,黎敏剛就產生了危機感,“我發現自己好像學不到什么東西了。”現在的師父只會告訴他,這道菜要這樣做,但從不去解釋為什么要這么做。
“逃離”后的黎敏剛想明白了,如果自己一直在小酒店、做著“還不錯”的菜,那么自己在廚師這條路上就沒法走得更遠。
曾經因為師傅們各種“刁難”而離開的黎敏剛,回來后反而對“刁難”更能承受了,他明白,這對于自己其實是一件好事。
就這樣,黎敏剛在這種高壓的工作環境中,不斷被“刁難”,不斷在進步。到2003年離開利苑時,黎敏剛的身份已是利苑行政副總廚,距離他第一次踏入利苑后廚,也已過去了十年。從利苑出來后,黎敏剛出任澳門新濠鋒酒店中餐廳帝影樓中餐行政總廚,并帶領團隊摘得米其林一星。
隨后,黎敏剛又加入龍皇飲食集團擔任上海區域出品總監,10年間為集團在大中華區包括香港、三亞、上海及澳門等地開拓新市場。
2018年,黎敏剛在加入上海半島酒店后,又以其技驚四座的高超廚藝,引領其中餐廳逸龍閣蟬聯米其林二星。
可以說,黎敏剛是米其林餐廳的“專業戶”,特別是2018年加入上海半島酒店,更是驗證了其成色。
眾所周知,逸龍閣在前行政總廚、現上海半島酒店中餐餐飲顧問鄧志強師傅的帶領下,曾于2016、2017年連續兩年獲得米其林二星。
不難想象,一家餐廳如果更換行政總廚,難免會產生一些動蕩,菜品、口味、口碑等都可能因此受到影響,但黎敏剛硬是用自己的實力,為逸龍閣保住了這顆星。
“如果餐廳在自己手里被降星,那幾乎可以說是一種恥辱。”黎敏剛當時的壓力,可想而知。
當談及如何為逸龍閣保住米其林二星殊榮,黎敏剛道出了自己的一些方法。
首先,為了保證出品,黎敏剛只對菜譜的三分之一做了更新;其次,他沒有更換任何一位廚師;最后,也是最關鍵的一步,就是嚴控每個細節。
剛接手逸龍閣時,黎敏剛幾乎每道菜都要親自試菜,哪怕味道稍有欠缺都要廚師重做。
然后,他會監督湯品的燉制時間,一盅湯要求燉6個小時,期間不準揭蓋。因為如果燉制中途揭了蓋,就會讓燉湯香氣泄露。
除了后廚,黎敏剛還時刻關注前廳,確保前廳了解當天菜式、食材的情況,并準確向后廚傳達顧客的需求。
只要一有空閑,黎敏剛就會走出前廳,向顧客特別是熟客詢問對菜品的口味是否滿意,收集各種意見,以便隨時調整。
那段時間,黎敏剛除了睡覺,幾乎所有時間都泡在酒店里,就連做夢,夢到的都是后廚的事情。
皇天不負有心人,終于,在黎敏剛的努力下,逸龍閣于2018年再次蟬聯米其林二星。
對于紅廚網記者的提問,黎敏剛回答道:“很多時候高端餐廳大廚的做菜方法,和其它餐廳相比并沒有特別大的差別,但勝在細節上,勝在用心程度上。”
“每個顧客的口味都是不同的,米其林餐廳就是要通過精致、細膩的服務,對菜品恰如其分的推薦,對顧客需求的解讀、口味的微調,讓顧客感到舒服,感受到什么叫賓至如歸。”
注重細節,就是黎敏剛這些年在米其林餐廳工作的最大心得。
作為土生土長的香港人,黎敏剛對粵菜有著一種與生俱來的深切感情,這也讓他對現在粵菜的傳承與創新有自己的觀點。
“我覺得,粵菜傳統和創新的比例應該在8:2。”對于現在粵菜大規模的創新,黎敏剛感到一絲焦慮,“不是說不能創新,但不能為了創新,放棄傳統粵菜烹飪的根本”。
現在,相比于味道,很多廚師更注重菜品的擺盤,畢竟有不少的食客面對美食都是“手機先吃”。但黎敏剛認為,不能為了擺盤而影響味道,有些東西,顏值稍微欠缺一點是無所謂的。
比如一道荷葉飯,如果用新鮮荷葉,肯定比干荷葉更鮮艷,視覺感受更好,但使用新鮮荷葉,會讓菜品發苦,影響口感。因此這道菜,黎敏剛就堅持要用干荷葉。
再比如,如果一道菜剛出鍋時的味道是最好的,黎敏剛就會督促前廳,用最快的速度端到顧客面前,同時要求前廳提醒顧客及時品嘗。
除此之外,黎敏剛認為,堅持食材的選擇,也是傳承傳統的重要一環。
黎敏剛為龍皇集團開拓三亞市場時,原本在菜譜上設定有一道脆皮雞,這道菜的賣點是雞皮香脆,外酥里嫩,這就要求雞本身要多油。
但黎敏剛轉遍海南的市場,發現海南的雞基本都是文昌雞,這種雞的油較少,更換了二十多次烹飪方法,雖然口感接近,但黎敏剛總覺得離自己理想的脆皮雞“差那么一點”。
于是,改菜譜。黎敏剛手中經典又賣座的脆皮雞,被改成了更適合文昌雞做法的白斬雞。
在黎敏剛看來,對菜品負責,就是對顧客負責,更是對自己廚師的身份負責。
“粵菜作為中餐重要的一個菜系,它的傳統技法中,其實融合了很多中餐的烹飪理念,這些,是一個合格的中餐廚師不能丟的。”
無論是前文提到的燉湯過程中不能揭蓋,還是堅持食材選用而更改菜譜,都體現著黎敏剛對口味嚴苛要求、對細節嚴格把控的職業操守。
與其說黎敏剛能在米其林餐廳游刃有余,是因為對細節近乎嚴格的把控,不如說對細節的把控,本身就是黎敏剛從廚的信仰。
作為一名擁有三十年烹飪經驗的粵菜大廚,黎敏剛希望后輩們能在打好功底、把握細節的前提下,再去創新,這樣,才能讓粵菜更上一層樓。
如今,黎敏剛出任深圳東海朗庭酒店中餐行政總廚,他將帶領酒店中餐廳“唐閣”資歷豐富的廚師們,以精湛的廚藝結合新鮮食材,秉承對粵菜本味的堅守,為廣大鵬城饕客帶來一系列令人耳目一新的粵式美饌。
下面,請看黎師傅專門為深圳東海朗廷酒店中餐廳“唐閣”設計的菜式。
3.將穿好的蘆筍蝦球過油,加入鹽等調味料調成的碗芡炒勻,裝盤。
4.手工搟制的生粉皮包住新鮮的蝦仁,做成金魚的形狀,放在凝固的蛋清上。
2.魚片用鹽、糖拌勻,將頭尾蒸好之后,加入生瓜條墊底,將魚片鋪在生瓜條上,再蒸四分鐘。3.放上蔥絲、紅椒絲,淋熱油,加入自制蒸魚豉油即可上桌。
以魚球形式取代傳統整條蒸魚,使整體擺盤精致美觀,食用更為方便。
干荷葉一塊,蝦仁50克,雞肉50克,瑤柱30克,燒鵝50克,蟹肉30克,泰國香米飯。3.將蒸熟的飯和雞蛋一同炒至香口,加入調好的肉碼芡翻炒均勻。4.用荷葉將飯包起來,外面裹一層保鮮膜,大火蒸20分鐘,讓荷葉的香味充分和飯完全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