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的饋贈、歷史的饋贈、文明的饋贈這三股力量,兩千年來在廣州聚合。魯迅、巴金、郁達夫都曾被廣州的味道所傾倒。在廣州亞洲美食節拉開大幕之際,本文首次解碼“食在廣州”的精義。
就像杭州是糯米蓮藕的味道,成都是麻婆豆腐的味道,廣州是什么味道?
是燒鵝的味道,外脆內柔,香而不膩
▼
是腸粉的味道,剔透爽滑,秀外慧中
▼
是老火湯的味道,細熬慢燉,暖人心脾
▼
是艇仔粥的味道,包羅萬象,熔于一爐
▼
是嘆早茶的味道,一盅兩件
世界就在籠屜之間緩緩地展開了
▼
廣州味道,是世界的味道
Taste of the world
在這里,山、河、湖、海匯聚;在這里,中原先民屢次南遷融合;在這里,中西文明交輝擁抱。
兩千多年繁榮不輟、華洋雜處,輝煌的海上絲綢之路大港,數百年的一口通商,四十年的改革開放領頭羊,廣州是中國走向世界的起點,也是世界進入中國的門戶。
△廣交會是中外互通有無的重要窗口
廣州誕生了眾多一紙風行的媒體,“在這里,讀懂中國”;廣州誕生了無數風靡中外的美食,“在這里,品味世界”;所以我們說,食在廣州。
廣州,美食的發源地
Birthland of delicacy
2018年,米其林推出了全球粵菜指南。此前,米其林手冊多以城市或國家為對象,這是他們首次推出單一菜系指南。
在中國的八大菜系中,包括法國菜、意大利菜在內,唯有粵菜享此殊榮。
這本全球粵菜指南搜羅的范圍,覆蓋了中國、美國、歐洲15個國家,共有291家餐廳入選,廣州美食早已走向世界、享譽海外。
米其林指南國際總監曾表示:“作為中國最著名的菜系之一,粵菜不僅擁有深厚的傳統底蘊,更不斷融合創新,在國際上廣受贊譽,深受世界各地消費者的喜愛。”
博古斯世界烹飪大賽2018年亞太區選拔賽,星廚親臨黃沙水產市場采購食材現場一展廚藝,如下圖:
△南方日報記者 肖雄 攝
如今在上海、香港、臺北等,兩岸三地的國際性大都市,最頂尖的中餐廳都是粵菜。
比如香港的龍景軒、唐閣,上海的喜粵8號,臺北的頤宮。以廣州菜為代表的粵菜,已成為中國美食的名片。
粵菜不僅站在中華料理的頂端,而且是一種綠色、健康的菜系。
2018年,香港的人均壽命超過日本,位居全球第一。許多營養學專家指出,這與飲食結構有著極大的關系。
眾多文化名人來到廣州,都很享受這里的美食。嚴肅的魯迅先生,其實也是個吃貨,他在廣州生活幾個月,下館子就有43次。
魯迅說:“這里很繁盛,飲食倒極便當……食物雖較貴而質料殊佳。”
巴金說:“廣州人每天總有大部分的時間消磨在茶館里面。許多人一天總要進三次茶館。在習慣上規定的飲茶時間內,每個茶樓里都沒有空座位。每一張桌子上都有人在高談闊論。”
郁達夫說:“去西關午膳,膳后坐了小艇,上荔枝灣去。”
對于食在廣州這句俗語,我們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天時,地利,人和,可能是一個角度。
天時,是自然的饋贈
Gifts from Nature
廣州是一座北回歸線上的城市,陽光與降水豐富,花開四季、蔬果豐足,因此擁有一個美好的名字:“花城”。
廣州是一座靠山面水臨海的城市,從北端從化海拔1210米的山峰天堂頂,到南端南沙珠江出海口的伶仃洋,中間是秀麗的云山珠水,是番禺河網密布的魚米之鄉。
△廣州流溪河國家森林公園。
(南方日報記者 符超軍 攝)
俗話說,靠山吃山,靠海吃海。廣州的城市自然風貌,則在山海與平原之間,大開大合,幾乎無所不包。
同時,廣州又處于嶺南陸上交通和水上交通的樞紐位置,西江、北江、東江的河網在此匯集,粵東西北和南番順的各類食材源源不斷地向廣州輸送。
食材的豐富與新鮮,便是食在廣州的精魂。
地利,是歷史的饋贈
Gift of History
廣州,一直遠離中國的政治和文化中心,不論是長安、洛陽,還是南京、北京。
偏居遙遠的嶺南,原本算不上地利,但歷史的轉機,卻讓廣州風生水起。
這一轉機,就是“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時”的作者、唐代詩人張九齡鑿通梅嶺古道,以及宋代以來,中國經濟重心的逐漸南移。
△清代外銷畫里的廣州畫鋪
廣州,成了千百年來,接納中原南遷移民的安居樂土。
這些躲避戰亂的中原人,也把烹調的方法帶入廣府,使包容、創新成為食在廣州的基因。
改革開放以來,廣州更是得一時風氣之先,成為無數國人淘金創業的熱土。
五湖四海的鄉音與美食,在廣州匯聚。食在廣州如海納百川般生機勃勃。
人和,是文明的饋贈
Gift of Civilization
海明威曾把巴黎時光,稱作流動的盛宴。
如果說流動的盛宴對巴黎來說只是一個比喻,那它對廣州來說,則既是一個比喻,也是一種描述。
廣州人,在茶樓、餐廳、酒店、排檔之間流動,仿佛美食是對一日晨昏流轉的頌贊。
廣州人也見證著東南亞、印度、中東、歐美的文明在這座城市中的激蕩。禪宗始祖達摩、伊斯蘭“四大賢人”之一的艾比 · 宛葛素、英國圣公會首位來華傳教士馬禮遜,都是在廣州登陸中國。接受了西學東漸影響的康有為、梁啟超、孫中山,也先后以廣州為基地,掀起維新與革命的高潮。
廣州,一直是中國與世界各國文明交流互鑒的窗口。
粵菜,從調料食材、烹飪技法到用餐禮儀都吸收了海外的文明元素,世界美食豐富了食在廣州的內涵。
△廣州十三洋行全景
天時,地利,人和,造就了廣州的味道。
自然的饋贈、歷史的饋贈、文明的饋贈,這三股力量,兩千年來在廣州聚合。
要了解廣州這座城市何以偉大,秘密就在美食里。
在節目《大城曉聚》里,高曉松不吝溢美之詞:“如果在中國的城市里,選一座來生活,讓我選十回,我還是選廣州。”
在高曉松眼中,一邊品嘗絕世美食,一邊看著窗外雨漬斑駁的老墻,品味街巷深處的人間煙火,這就是廣州的味道。
道法自然的生活美學
Life Aesthetics
廣州人講究,“雞有雞味,魚有魚味”。盡最大可能地尊重食材本身的滋味,而不是被調料所遮蔽,這才是清淡的本意。
廣州人的飲食,弘揚的是中華傳統文化,道法自然、不時不食、藥食同源。在廣州,美食不僅是口腹之歡,更是養生之道。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論語》說,不時不食。《淮南子》記載神農嘗百草,引申出藥食同源的傳統。
▲廣州的煲湯體現了藥食同源。
(南方日報記者 符超軍 攝)
佐以藥材、文火慢燉的老火靚湯m寄托著廣州人的鄉愁,似乎一碗湯里藏著宇宙。喝下它,便能打通廣州人腸胃與宇宙之間的秘密通道。
《黃帝內經》認為,人體與自然界是一個整體,人體的各個部分相互關聯,人的五臟六腑、十二經脈與天地之氣相呼應。
中醫把“氣”看作化生天地萬物的本原,養天地之氣,就是在享受美食的同時,尊重生命和自然,注重健康和環保,實現人與宇宙的和諧共處。
熱愛生活的時間藝術
Time Art
現代社會對人的異化,本質上是對個人時間的剝奪。
廣州的飲食則倡導“慢”,烹調的精致,煲湯、熬粥的耐心。
更重要的是,品嘗時的“嘆”,是享受,也是贊嘆。
我們用“快餐文化”,來形容沒有營養、缺乏沉淀的文化現象,恰恰說明了廣州式的“慢餐”是人間至味。
△中東歐爵士音樂節總監在廣州喝茶
(南方日報記者 梁文祥 攝)
在廣州,豐儉由人的食肆、廳堂、排檔,琳瑯滿目的糖水鋪、涼茶店、水果攤,提供了覆蓋到每一種環境、每一個細節的完整的飲食體驗。
走累了,想歇歇腳,就隨便挑一家進去坐坐吧,這就是食在廣州的魅力。
△自然的饋贈、歷史的饋贈、文明的饋贈這三股力量,兩千年來在廣州聚合(宋小偉 攝)
因為廣州,是這樣一座既能向前走,又能安放你的身心的城市,是這樣一個能創業,又能生活的家園。
來源:南方+客戶端
編輯 | 朱斐
桂林米粉的生意經!地方小吃如何開遍全國
餐飲川軍沉浮錄(上):川菜體系的演變
餐飲川軍沉浮錄(中):從黃金十年到大洗牌階段
餐飲川軍沉浮錄(下):川菜的困局怎么破?
內容交流/轉載 | 微信:hongcw66商務合作 | 電話/微信:
13265099024 & 17724287321
原創文章,作者:紅餐網,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3840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