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內參君為您分享的第785期內容;新朋友點標題下藍字或搜索微信號cylbnc關注。
錢鐘書說,婚姻就像圍城。 其實,餐飲業也是。外行不斷殺入,一些功成名就的老餐飲人卻在擇機退出。 這一次,即將退出的是我國烤魚第一品牌的創始人J。
? 餐飲老板內參 紀愛玲 發于北京
青春十年,打造烤魚第一品牌
2005年,J總和好友C在北京開始了餐飲創業路,并由此開創了烤魚這一品類。
今年,恰逢其品牌迎來十周年。
在該品牌的十周年慶典上,J總和員工一起回憶往昔——大家抱在一起,哭做一團,場面甚是讓人動容。
J總更是豪爽地給功臣發了10輛奔馳作為獎勵。
“其實不是利益分配,只是致青春。”J總在一個公開的場合這樣說。
當時,包括內參君在內的所有人,并沒有聽出這句話的深層含義,甚至在朋友圈調侃其土豪做法。
如今,得知J總將徹底離開自己一手創建并發展壯大的餐飲品牌,內參君終于明白了這句話背后的深意。
迷茫時,天使投資人撿了漏
在該品牌十周年慶典之前,內參君曾跟J總在其公司樓下的上島咖啡有過溝通。
談及過去的十年,在J總看來,真正的大事只有兩件。
一件是2009年,品牌發展到第四年的時候,接受了兩位福建老板的天使投資。
“以前我們每年開一家店,活得挺好。但到了第四年的時候,心里有些茫然。”J總說。
J總現在的微信圖像是他和合伙人在第一家店門口的合影。
那時,店面創建初期,人手不夠,倆人經常在店里充當服務員。雖然辛苦,卻充實。那張合影,正是倆人某次在餐廳忙碌后,蹲在門口吃飯時拍的。
照片里,兩張青春的臉龐,洋溢著滿足的笑容。
就那樣,他們把辛苦掙到的錢投入再開新的店面,以每年新開一家店的速度滾動發展。
“到第四家店后,人員都充足了,各方面都安排好了,似乎也不用我們再去了。那會也沒有辦公室,我們很多時候都不知道該去哪兒。”J總說,創業的激情逐漸褪去,內心開始茫然。
而就在那時,兩位嗅覺敏銳的福建老板發現了其品牌的價值,主動找到他們要求投資。
“那時正是我們內心脆弱的時候,對方想談,那就談吧。”J總說,他們也想獲得部分資金,享受一下創業的成果。
在福建老板的堅持下,其品牌估值4000萬,J和C讓渡了49%的股權。
“如果當時只讓渡20%的股權,可能會更合理。”J說。
因為J和C如果再想套現,很容易喪失控股權。這是后話。
國際集團注資,退出餐飲業提上日程
在J心里,其品牌發展的另一件大事,是2012年12月與國際知名食品上市企業達成注資協議。
而這件事,也使J和C離開其創建品牌提上了日程。
根據與該集團簽訂的協議,二人將在5年后,也就是2017年徹底離開其一手創建并發展壯大的品牌。
“其實資方不希望創始人撤離,我們在談判中以此為籌碼,強烈要求。”J說。
剛聽到這個消息,內參君和很多人一樣,內心充滿震驚和不解。
不過,我很快就又釋然了,也理解了他的選擇。
今年父親節,J出差回家后,看到已經熟睡的女兒給他準備的賀卡:爸爸xing苦了……大ping目上還有你的名字呢!我愛你,我更想你了。
內參君曾因工作跟J有過溝通。微信里剛說完的事,不到一分鐘,他就安排了下屬來對接。即使如此勤勉,即使品牌發展到第10年,穩坐烤魚品類的第一把交椅,他忙碌的步伐依舊停不下來。
“我發現,做餐館和做企業相結合挺累的。例如我10家店的時候,面對的問題已經解決了,但是到了20家時,那套打法不適合了,要推倒重來;到了50家的時候又要推倒重來。兜兜轉轉的,永遠沒有結束。”J說。
更多不為人知的辛苦和辛酸,或許外人永遠無法體會。
金百萬老總鄧超今年在公開場合的一句“做餐飲太TM苦逼了”,也許說明了一切。
企業老板與職業經理人分歧顯現
“做了這么多年餐飲,我們就想,哪年是個頭啊。于是2012年跟跨國上市公司簽了5年合約,每年開始稀釋股權。”J說。
雖然放權并離開是自己主動追求的結果,但J在心理上顯然對股權的變化,話語權的旁落準備不足。
“我今年其實很不爽。”他說。
因為根據雙方協議,今年J和C二人的股權變為各15%。而去年,倆人還占51%的股份,掌握著公司的話語權。
“變成小股東時就沒有話語權了,最好的選擇就是退出。”他說。
J介紹,公司董事會有7個席位,J和C雖然占了2個席位,但在做決策時,另外五個人都是唯資方老大馬首是瞻。很多時候,兩位創始人的意見已經起不了作用。
以今年9月底該品牌遭遇的一次危機事件為例。企業內部對事件處理持兩種態度。按照J總的個性,一度想跟造謠者對簿公堂;而資方則根據西方危機公關的操作手法,選擇冷處理。
更多的分歧還在于職業經理人與老板面對發展時思路不同。
“做老板有的時候敢賭,但是職業經理人求穩。”J說。
例如董事會對每年的發展制定嚴格的目標,每年的利潤要達到3千萬。如果達不到這個數字,一切免談。
“我們在餐飲紛爭的年代,可能需要負增長。拿出更多的錢去建人才梯隊,優化產品,重新分配利益,在行業冬天時加大積累,謀求未來的增長。可是職業經理人不管這些,只看報表。”J總說。
J今年曾去日本考察了一圈,看了很多設備,腦海里也在構思未來該品牌門店小而美的樣子。按照他的設想,至少會跟廠家先定一臺設備,選擇一家店做試驗。
而如今J坦言,他只能在腦子里想想而已,根本無法實現。
“現在我們兩個創始人只占30%的股份,明年再稀釋就只剩下15%了,后年再稀釋就沒有了。”J總說,“我們的時代結束了。”
未來,先放空一段時間
聽聞J總要退出餐飲業,多個餐飲人都感到遺憾。
“退出后會再創新的品牌嗎?”內參君迫不及待地問。
“沒準兒先修養一兩年。”J說,回想當年的成功,運氣占了很大的成分。
“現在的時代,我今天從創業大街走過來,看到各種新氣象,聽到的都是新思維。我們現在即使拿著錢和這些年的積累再去創餐飲品牌,難度也比當年要大。”他說。
其實早在兩個月前,內參君和J聊未來打算時,他就說過,“沒準想馬放南山。人總有疲憊的時候,找一個合適的機會,我想過那種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生活。”
不過他也說過,“總有一天要將品牌的旗幟插遍全國,等三線城市經濟發展起來后。”
最終怎樣,“看情況吧。”J說。
統籌:劉曉紅
編輯:閆太然
視覺:陳曉月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423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