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靠平臺,每天賣出1000份,這個小縣城里的外賣新模式給你什么啟發?

    點 擊 文 末 閱 讀 原 文 即 可 訂 閱

    第 1478 期

    “快樂是,快樂的方式不止一種。”同樣,外賣的方式也不止一種。

    這個看起來屬于平臺的外賣時代,也有一些人另辟蹊徑,走出了自己的外賣之路。

    外賣第一課孟小倩

    2016年5月20日,浙江溫州的平陽縣誕生了一個名為“媽媽的飯”的外賣品牌:

    它采用預售的模式,提前一周公布菜單,以周為單位接受預定,不接臨時訂單;

    建立自配送團隊,以每個配送員3公里的方式覆蓋全城,既負責送飯也負責回收餐具;

    既不做大額優惠,也不做媒體宣傳,在人均月收入4500元的縣城,賣著均價20元的快餐外賣……

    剛開始,創始人吳來春也在懷疑自己:為什么全國那么多餐飲人卻沒有人這么做?這個模式究竟能不能走的下來?

    但現在,每天的訂單量給了他答案:工作日平均每天賣出800~1000份,周末的時候飆升到1500~2000份,吳來春不得不開始拒掉大量的訂單。

    事實證明,至少在平陽縣城里,“媽媽的飯”模式,算是成了……

    那么,他為什么成了?

    01

    從“推己及人”和“深度調研”出發

    作為一個普通的外賣用戶,吳來春認為現在的外賣市場糟糕透了,“一是送來完全冷掉,二是味道沒法入口。”推己及人,他想做更有品質的外賣。

    吳來春認為,這個時候就要發掘顧客對外賣品質的更高需求、引導顧客的選擇:“吃飽是表面需求,吃好是潛在需求。”

    但是顧客需求的“吃好”的體驗到底是什么樣子?

    為了挖掘到真實的市場數據,吳來春花了半年時間,做了1000份民意調查,調查包括餐具選材、菜品搭配、價位、營銷方式等多項內容。

    調查結果反映:99%的人都選擇家庭式餐盒、家常菜;對線上微商式的“三級分銷”宣傳模式不感冒;對品質好的產品定價高一點也能接受……

    在此之前,吳來春就有一家定位中高端客群的中餐廳,餐廳開了2、3年,積累了一大批擁有“股東卡(充值1000元以上)”的忠實顧客社群,這些人不僅是他30%的調查對象,還是驗證調查結果的試金石。

    02

    “媽媽的飯”到底是什么模式?

    通過問卷調研和對行業的理解,吳來春認為外賣對于用戶和商家來說都有痛點:

    對于用戶來講,每天不知道吃什么,飯涼了不好吃,常吃外賣也不健康;

    對于商家來講,因為跟顧客關系變遠,得不到真實反饋;訂單不穩定導致成本管理難度大,配送成本高;

    因此,吳來春逐一打擊痛點,把項目模式設計為:

    以本地口味的家常菜為主打,以家庭式餐盒為包裝載體,只接受一周以上的預定服務,菜式提前發布且無一重復;

    自建配送團隊,每天定時送餐上門,回收餐具的同時接受顧客反饋;

    建立顧客社群,通過讓顧客參與部分決策,增加粘性,并得到品牌傳播。

    四人餐的配置:三葷一素+水果拼盤+湯

    同時,吳來春將客戶群體鎖定為每頓飯均價20元的縣城中等收入人群,“比如說,個體私營店的店主、公司員工;不想燒飯的雙職工家庭;還有學生群體等……”

    看起來學生群體并不足以成為20元外賣的消費主力,但在一年半之后,“70%-80%的顧客都是學生群體,尤其是一到周末,培訓班的訂單就更多。”

    為學生定制的餐紙

    這種特立獨行的模式,在平臺時代看起來頗為異類,甚至不值得信任。但憑借其實體店的影響力,“媽媽的飯”開飯以來,卻一直表現良好:

    “5月20號預售,6月20號開送,第一次是準備了200份(4人餐為主),一下子就預售完了。”到現在,“媽媽的飯”的復購率高于70%,并且“有很多顧客從一開始吃到現在,有的充值一充就是一萬,要吃一整年……”

    吳來春還根據新的市場需求,做了不回收餐具的一人餐:“像政府部門的會議餐、民工餐,這些大型團餐有一次性的特殊需求。”

    不回收的一人餐

    這種一人餐,吳來春也做出了差異化,“用秸稈做的餐具,成本劃下來4塊多,配濕巾、口香糖、碳化的筷子、牙簽,人均會在27-28,在當地來講還是不便宜的。”

    03

    重模式下的“成本控制”

    玩品質外賣、玩自配送、玩社群運營……稍微玩不好,就容易熱熱鬧鬧地死去。因此重模式下的成本控制就非常重要:

    1、菜品成本

    一方面吳來春會把菜品成本定的高一些:“我們會把菜品成本定到40%,有的外賣菜品成本就30%,但是我們要求比較高,這個是核心。”

    另一方面,預定的方式又降低了菜品成本的損耗。“上一周就把這周的菜品公布出去,每頓飯只做4道菜,兩三個廚師做起來是非常輕松的,既新鮮好吃,又不會有任何損耗。”

    遇到突發情況,比如預定過的顧客有減餐的需求,吳來春會先做內部的調配,再把多出來的飯菜放在外賣平臺上消化掉。

    對“媽媽的飯”來說,外賣平臺的作用就是一個平損耗、引流的接口,“沒有打算做業績,有人臨時不吃了,就把這個放在平臺上,沒有就不放,可能一周會有一兩次。”

    2、人工成本

    配送成本是“大頭兒”,共30多個員工,配送員就占了10幾個。

    而節約配送成本的關鍵在于,提高配送效率:每個配送員只負責3公里的范圍,根據提前考察劃分好的最優線路,盡量避免繞彎和折返的時間。加上其專屬的運輸車,一車可裝30多個訂單(100多人份),配送起來更為方便。

    配送車

    同時,配送員還在空余時間兼職在飯前幫忙打菜。

    吳來春介紹,其實人工成本可以控制在18%,但因為正處于擴張儲備期,目前的人工成本占到25%。

    3、餐具成本

    “媽媽的飯”的餐具一套下來成本就是100多元,全是精致的陶瓷,家庭式的保溫裝,“中午十點鐘出發,一兩點吃還是滾燙的。”

    但是高品質的餐具也帶來了煩惱,剛開始高達40%的破損率讓吳來春很是頭疼。吳來春啟用了責任劃分制度之后,破損率才降到20%,“顧客損壞顧客賠償,小哥破損小哥賠償,誰弄壞了誰承擔。賠償了就痛心了,就小心了。”

    而他們期待到達的目標是把破損率限制在0.5%。

    04

    行業壁壘:唯有投入和取舍而已

    吳來春表示,在當地也曾有很多模仿者,但是沒有人能成功。他認為主要有兩個原因:

    一是這些模仿者并沒有客群基礎,投入的成本不夠;

    二是什么訂單都想要,外賣平臺也一把抓,最后什么都做不好。

    吳來春多次強調:“扔過來的單我們是不會去接的,別人說給錢你還不要,我就不要,我們就做自己的一個模式。”

    吳來春認為,要想做大,必須做成平臺,“因為這個還要基于地域性,不像快餐,全國都可以做”。

    他打算在明年的5月份,將中央廚房的供應鏈、線上訂單和餐具的衛生這三塊牢牢握在自己手中,從當地開始開放加盟,來消化掉自己接不完的單量。

    更多外賣干貨

    請關注《餐飲老板內參》旗下專業自媒體

    《外賣第一課》

    · END·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師麗丹 視覺|尚冉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火鍋細分頭牌|董克平談標準化|餐廳關店

    麥當勞發力供應鏈“效率革命”快餐水多深

    餐廳衛生間餐二代生存報告淡季攻略

    餐廳走紅10條標準餐企雙11|米飯重要性

    小哥講“新零售”餐巾紙爭議|危機公關法則

    蘭州拉面逆襲絕味“涉黃”|創業宣言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1| 18519700748

    微信2|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9548.html

    (0)
    上一篇 2017年11月27日 07:27
    下一篇 2017年11月27日 08:50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