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 按 識 別 二 維 碼,進 入報 名 / 投 票 通 道。
第 1466 期
對于大多數民營企業尤其是家族企業來說,二代接班是個永恒的話題,餐飲界也不例外。
活得很滋潤、星光燦爛、前程似錦……中國的“二代”們幾乎成了“享受型”的代名詞,然而,內參君采訪了4位餐二代后,發現在餐飲業里,實際上可能并不像想的那樣……
”
■餐飲老板內參邵大碗 發自北京
林謙
“想超越父親,獲得他的認可”
香腸公主創始人
入行時間:2年
所學專業:會計
家族品牌:燒鵝仔
35年前,林謙的父親在廣東惠州擺攤賣燒鵝起家,隨后發展燒鵝快餐、酒樓。最輝煌的時候,“燒鵝仔”成為和TCL、麥科特齊名的惠州改革開放早期的著名企業;到2002年,燒鵝仔已在全國擁有70多家大型餐飲酒樓。
然而,風暴來得也很快。第二年,SARS蔓延,公司經營不善,林謙父親的生意跌入谷底。隨后,父親開始了10年的沉潛。
大學畢業后,林謙一邊繼續著父親的生意,一邊創立了自己的品牌——香腸公主。從父親身后的小公主,到獨自面對生意場,林謙懷有父親的期待和自己的思考。而作為“餐二代”她更關注兩件事:做好燒鵝仔,未來超越父親。
徐進
“我是餐一代”
眼鏡望京小腰總經理
入行時間:3年
所學專業:新聞
家族品牌:望京小腰
徐進父親的燒烤攤,在北京望京地區一度是個“傳說”。
1983年,徐父開始擺地攤,更多是出于生計。燒烤攤在工地旁邊,毫無就餐體驗可言,卻能吸引一票明星、網紅。幾年前,一到夜晚,在中央美院附近就會出現豪車、美女混跡在燒烤煙霧中的景象。
那些年,徐父干得很隨意,更多的是出于興趣。徐進卻說,“這太賺錢了,接過來公司化運營吧。”
2014年,徐進承接了父親的手藝,拉了幾個朋友一起,注冊商標、布局謀劃、發展連鎖,把父親的“地攤手藝”轉化為品牌——眼鏡望京小腰。
沈燁
“餐二代不是富二代”
成都老碼頭火鍋總經理
入行年齡:7年
所學專業:酒店管理
家族品牌:成都老碼頭火鍋
沈燁的父親是第一批下海經商的人。1994年,沈父在成都投資了500萬做火鍋,卻因不懂經營血本無歸。兩年后,又借了20萬,從13張桌子開始,做起了老碼頭火鍋。
沈燁說,在接手家里生意之前,一直都是父親一個人在打理。直到畢業兩年后,父親讓他去瑞士學酒店管理。兩年半,學成歸來,沈燁開始參與到生意中。
接手家里的生意,大概是每一個餐飲人后代必走的路。早年,沈燁的父親雖沒明確地提出來,但沈燁已經早早做著準備。大學后,他干過銷售,在餐廳打過工,也在父親要求他出國留學的時候從零起步考雅思。
沈燁說:“為了這份事業,我花了很多心思。對于父親期待的‘百年老店’是一個向往,也是我發展的方向。”
楊珂
“爺爺是我的‘活字典”
鴻茂齋火鍋總經理
入行年齡:12年
所學專業:企業管理
家族品牌:鴻茂齋火鍋
確切地說,楊珂不是餐二代,是餐四代。
追溯鴻茂齋的品牌起源,要從1910年楊珂太爺爺做“華茂齋”說起,1989年,改名為“鴻茂齋”。在楊珂十幾歲時,品牌力量得到爆發。
從小看著家里人做生意,“我只知道放學了要回家幫忙”。也許是天生有經商頭腦,楊珂雖成績不好,但在商業上卻表現出極大的天賦。于是,家族20多個男孩里,爺爺最終選他作為繼承人。
接手家族生意后,他打破了家里“用自持物業做生意”的傳統,將老品牌了帶進商業體。他說,他的優勢是在老一輩的基礎上進行“二次創業”,但這也決定了對于祖輩“不可辜負”。
餐二代比你想的更努力
接觸了諸多餐二代,內參君發現,和某些行業里的二代接班人相比,由于餐飲業必須“實實在在地付出和經營”,餐二代們的身上,也打著明顯的行業烙印。
1.沒有養尊處優,更多的是四處歷練
餐二代也許有不錯的物質條件,但依然要自食其力。林謙大學的時候就開始在各餐廳打工學習。她說,“父親在等待一個時機重新起來”,她要在這之前積累經驗。
或者他們需要自己去學習。沈燁說,正式擔任老碼頭總經理之前,沒時間跟父親接觸, “剛創業的時候父親每天凌晨三四點才回家,早上7點多就出門了。”沈燁的經營思路更多來自社會。“畢業后我做過銷售,在餐廳打過工,在國外學習的時候,在國外酒店打工。回家后,我也是從基層員工干起,和所有人一樣吃員工餐。”
正式接班前,楊珂則在當地零售巨頭工作了兩年多,“22歲的時候,我是鴻茂齋兩個門店的負責人,但是沒有具體任職。”一邊在零售業學習,一邊負責家里的門店,22歲的楊珂比身邊同齡人更辛苦。
2.因為責任放棄興趣
經歷過家里生意的起落,很多餐二代面對父輩的期許,雖有不情愿,但心中的天平最后還是傾向于家族事業。
如果不是家里的生意,楊珂可能會和身邊的朋友一樣從事互聯網。因為爺爺的期許,楊珂走了餐飲的路,“開始很抵觸,做餐飲很累,后來就接受了,現在就希望能做好這個事業。”
父親第一次讓沈燁學英語的時候,他也一樣抵觸。“我英語一直不好,相當于從零起步學英語,當時每天很刻苦。”埋頭苦學一年,沈燁的雅思考了4.5分。
因為做餐飲,徐進和女朋友分手了。“顧不上,很多東西都壓在身上,怕出錯,怕經營不下去。”
就像楊珂的爺爺選繼承人時給出的標準:是否有犧牲精神。當責任和期許壓在“繼承者們”身上,犧牲精神成了首要具備的品質。
3.希望超越他們,想獲得父輩的認可
在林謙的心里,父親是她的榜樣。因為父輩的輝煌,林謙更希望自己能繼承父親的能力并超越他,“我怕他覺得我做得不夠”。
而在一篇對林謙父親的專訪中,他卻對記者說,“女兒是我的驕傲,是生命中最重要的人。”顯然,林謙做到了,只是她還想做得更好,這大概就是“餐二代的倔強”。
餐二代的謙遜與倔強
1,父輩是鏡子
時間倒退30年,餐飲業還不像現在這般商業化,那一代經營者身上一直存有一種后輩無法超越的“執拗”:認真、吃苦。
“他們身上的拼搏精神,是我永遠無法超越的。”楊珂說起80多歲的爺爺,滿是敬佩,“他能看出我切的羊肉是公羊還是母羊,是大是小,這是漫長的經營積累。技術上我永遠達不到他的水平。”
“我父親那一代是江湖餐飲人,他們對商業并沒有清晰的認知,但是他一直堅持一點,不用假貨。”徐進說,望京小腰的品牌是他一手創立的,但手藝卻是父親經年累月摸索出來的。
林謙把父親比作鏡子,“父親是一個很能掌控大局的人,但我也能從他身上看到我的不足。”她說,從父親那里,她收獲了眼界和過往經驗,父親曾經遇到的問題,她知道該如何避免。
2,兩代人的沖突
時代在發展,兩代人在交接過程中,也難免會產生一些分歧。
徐進說,對待城管,父親的態度是:硬碰硬,“他可能不能理解現在是聯合執法、規范經營的時代。”
沈燁說:“我們在對餐廳的審美上有很大沖突。他們思想僵化,很難改變。”國外留學兩年多,沈燁接觸到了更多先進的管理手段,在父輩眼中,決策靠消費者的反饋,而在沈燁這里,靠數據,“在決策和資產分析上他們比我們差很多,大方向的決策我主要靠自己。”
楊珂說,爺爺想到的永遠是“節約”,“他無法理解我一個店用55名員工,也不能理解我每天提前一小時開中央空調。”在楊珂看來,有時候“節約就是浪費”,如果為了控制成本而降低顧客體驗,那將會損失更多。
大環境的變化,造就了兩代人的認知差異,老一輩鉆研產品,留下了經驗;新一代研究運營,關注的是商業。
3,創業難,守業更難
在傳統認知層面,后輩對“祖宗基業”有一種傳承的使命感,當餐二代承擔壓力成了常態,更多人期許他們能超越父輩的成就。
正如楊珂說,他要做的不僅是守住老顧客,還要發展新顧客,“品牌發展30年,最早一批吃火鍋的人已經步入中年,現在的鴻茂齋如果還跟30年前一樣,能不能引起他們的共鳴就成了一個問題。”
對于未來,林謙認為,餐二代的守業是在創新基礎之上的守業,“餐二代要具備創新精神,品牌也是,不能一味地活在父輩的光環之下。”
談及接班,沈燁的話很有代表性,“打江山難,守江山更難。”如今的餐飲業早已不似父輩當年“口味定勝負”的時代,想守業還得靠資本、理念、文化,多維度去發力。
沈燁說出了很多餐二代的心聲:“我不是富二代,我們餐二代是認真做事的一代。”
每位餐飲老板都有把生意做成家族企業的理想,那么,未來你會放心地把生意交給子女打理嗎?關于這個問題,歡迎您在留言區與我們討論互動。
《餐飲老板內參》推出年度重磅
《2017中國餐飲創新力100》評選
這是餐飲業第一個以創新為標準的榜單
敢創,你就來!
(本次評選,不收取費用)
也 可 點 擊 文 末閱 讀 原 文報 名
· END·
統籌丨張琳娟
編輯|師麗丹 視覺|尚冉
看了又看 · 點擊圖片直接閱讀 點擊下列標題 閱讀更多內參干貨 火鍋細分頭牌|餐企雙11|米飯重要性 小哥講“新零售”|餐巾紙爭議|危機公關法則 創業宣言|網紅餐廳教程|帝都餐飲 標準化擦桌|鴨血之戰|餐飲人女朋友 8萬“喝茶費”|味蜀吾改造|百年老店馬旺子 餐飲人履歷調查|餐廳選鄰居|海底撈服務升級 -商務聯系- 首席勾搭官|18510936112
微信1| 18519700748
微信2|neicansw
-轉載原創聯系-
首席小秘書 微信|neicanmishu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老板內參,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496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