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年一度的史詩級大片“高考”即將“上映”,對于眾多學子來說,又要開始面臨幾家歡喜幾家愁的日子了。
隨著社會的日漸發展,許多城市的發展機遇也與日俱增,對于有些人來說,高考已不再是他們人生的唯一出路。因此,每到高考時,在緊張氛圍縈繞的考試期間總會有一些特別的聲音,與箭弩拔張的氛圍形成強烈對比。
比方說,你們今天所有的努力,都沒啥卵用!改變你們命運的不是知識文化,主要是酒量,關系,膽量,爹媽,顏值,還有你們村是不是要拆遷。高考只是決定你在哪個城市打王者榮耀,不過還是要好好考,大城市網速快,不卡。
還有,在工地等著學子們的包工頭。
更有夜店小王子等著其他學子們。
高考這個話題,隨著時代的變遷,已經不再變得那么嚴肅。
回溯高考歷史,不論是從前還是現在,它都改變著許多人的命運。今年正值高考40周年,這也是自1977年高考恢復以來的第40次全國高考。
40年前的8月8日,鄧小平在科技教育界知識分子座談會上發表重要講話,確定恢復高考。很多年輕人通過當時的高考實現了“逆襲”。高考讓那代人看到了知識改變命運的希望,如今已入中年的他們,至今對那場考試懷有沉甸甸的感情。
40年來,數以億計的青年學生通過高考走進了另一種人生。
1966—1970年,因為文化大革命,新中國高等教育一度停止。
直到1977年,鄧小平突然宣布,所有要上大學的人,恢復到高考狀態,也就是說以知識為主,來決定你到底能不能上大學。
也就是在那一年,農村高中在一夜之間就轉變了風向,學校要求學生們從那一天開始認真學習,迎接1978年的高考。
1977年12月7日,北京市高考第一天。那年高考由各省分別命題和組織考試,北京市考試共3天。
1977年12月11日,上海考生走進考場。
1977年,在北京,參加高等學校入學考試的青年正在認真答卷。高考之門終于開啟。在這個歷史的拐點上,許多人的命運改變了。
1978年春,北京大學迎來恢復高考后錄取的第一批新生。1978年高考,全國首次實施統一命題,分省錄取。自此,分省錄取的制度基本沿用到現在。
上世紀80年代初,上海圖書館門口常見的景象。包括高考考生在內的學生,排隊等圖書館開門,為的是搶個閱覽室靠窗的位子。他們穿的大多是軍便裝、中山裝、兩用衫;背著帆布書包,腳蹬上海流行的765皮鞋。
恢復高考制度之初,由于受“文革”時期諸多因素的影響,普通高校招生考試競爭十分激烈。其激烈程度用“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來形容似乎也不為過。因此,文憑在當時也是社會上的“香餑餑”。
1983年6月,北京王府井新華書店,抱著娃娃的年輕父母前來買各類課本或參考書。“文憑”開始變得更加重要,許多文革中耽誤了學業的回城知青,不得不肩挑生活和補學歷兩副重擔。
1984年,英語正式成為高考科目。圖為1984年,上海高校的研究生在聯誼活動上的“英語角”用英語熱烈交談。
與此同時,英語熱不斷升溫。
1985年教育部規定:可以從參加統一高考的考生中招收少數國家計劃外的自費生。一向由國家“統包”的招生制度,變成了不收費的國家計劃招生和收費的國家調節招生同時并存的“雙軌制”。圖為1986年農歷正月初一(春節),上海,恢復高考后求知的年輕人,圖書館自修室內座無虛席。
1996年中國高等教育試行并軌招生,高校學費開始增加。1997年高校全面并軌,學費年增長幅度達到了30%,甚至50%。圖為1998年6月,河北遵化,備戰高考倒計時。沖刺階段,封閉式教學,至夜晚9時才下學。
直至現在的2017年6月5日,安徽六安,被稱作為亞洲最大“高考工廠”的毛坦廠中學校門外,萬名家長與居民夾道歡送今年的高考考生們奔赴“前線”,以至于當地需要出動警車為送考大巴開道。
可以說40年的高考為中國孩子走進知識殿堂,走向新世界提供了非常多的機會。這里面包括了城市孩子的機會和農村孩子的機會。如果沒有高考的話,到目前為止,幾百萬從農村走出來,走向城市的孩子,完全是沒有希望的。
在高考走來的這40年間,高考不僅推動了教育發展的進程,也改寫了許多孩子的命運,讓許多人擁有了敲開夢想之門的敲門磚。
高考,能改寫命運;
餐廳的營銷模式也經歷了變革。
從最早的熟客模式,到傳統實體會員卡模式,再到現今的互聯網會員營銷模式,會員營銷模式的改變推動了餐飲營銷方式的進化。聚食匯·會員營銷模式利用消費數據分析針對顧客進行精準營銷,幫助商家突破營銷瓶頸,快速提升營業額。
輕松提升營業額?看這里!
不只是卡券,更是與粉絲會員互動的紐帶
砍掉的不是利潤,砍來的卻是會員
秀色可餐!粉絲吸引轉化首選美食和美人
搶手,是因為愛!以愛之名就能創收增效!
一只大家都愛的“雞”是如何煉成的?
轉呀轉呀,都是商家的營業額
what?顧客為0元美食竟四處找人砍他一刀!
~求關注
全心全意為餐飲人服務
長按掃碼即可關注
原創文章,作者:排隊網資訊,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570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