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去上海辦事,特意去了趟位于金陵東路上的黃太吉和牛燉。
曾經去過北京現代城SOHO的黃太吉探店,體驗過一次,感覺非常好。所以我根據自己的實際體驗和對黃太吉的品牌表現寫了一些文字,作為一個互聯網餐飲趨勢研究者、越是研究黃太吉,我就越堅定地支持黃太吉。
可是非常奇怪,總是有人說他味道難吃?并說他又是關店,又是倒閉,總之跟我那次體驗完全不一致。
我又不在北京,所以不能經常去體驗,話說沒有調研就沒有發言權,于是這次去上海辦事,就特意又去體驗了下。
講講這次上海的黃太吉探店體驗。
在黃太吉點了一個煎餅,兩個紅油抄手。
煎餅太大,所以我要求切兩半,我們是兩個人去的,正好一人一半。
看看這個袋子,懂行的應該知道這個設計水準,另外再看看細節,袋子撕開就可以吃到煎餅。(這就叫互聯網思維,這就叫用戶體驗。)
口感比上次在北京店要好。油條酥、軟、香,有了很大的改進。而且切了一半足夠了,上次我在北京好像還沒有這樣的服務。
紅油抄手,算是驚艷。
等候的時間大概有五分鐘,上來一嘗色香味美。
肉質吃起來就很新鮮,質量超贊。(我自己在家也包餛飩,肉新鮮才是這個味。只要凍過,就沒有那種口感了。很難想象,他們是怎么做到的,畢竟我猜黃太吉的產品應該是中央廚房供應的半成品。)
湯口其實是川味改良過,雖是紅油,但是居然可以喝下去。伴著芝麻的香味,太贊了。
(奕宏的家人在成都,我也在成都重慶待過一年多,作為一個南方人,我在那是吃不慣紅油抄手的,太油膩了。)
24元的價格,跟一般小店比算是小貴,但是物有所值。(一分錢、一分貨,速凍食品里灣仔碼頭貌似也比其他品牌貴,可是也不影響其銷量。)
吃完黃太吉,我們倆又去了隔壁的牛燉。(這是黃太吉的另一個快餐品牌)
因為剛剛基本吃飽了,于是我們兩個大男人只點了一個咖喱雞飯。
服務員沒有任何的鄙視,我們國人經常有在餐廳點菜少了,卻被服務員的嫌棄的表情殺死經歷。
飯菜上的很快,口味中規中矩。我們又跟服務生要了一副餐具。(牛燉的餐具都是一次性的,服務生沒有跟我們加錢,贊一次)
我們分吃了兩份,因為剛才吃飽了,所以大致嘗了下。后來我發現桌上有辣油,于是就弄了點,他媽的味道太香了,結果,我們用來拌飯,居然就把飯全吃光了。
我這時看到那個飲料機,就多了句嘴,問服務生那是什么?
服務生二話沒說,居然給我們上了兩杯。原來是姜棗茶,太貼心了。(茶是免費的,味道比很多收費的贊。后來我又可恥地吃了桌上一顆免費的大白兔奶糖,還偷偷帶了一塊給王小白童鞋。赫老板,你這是引誘我犯罪啊!!!)
喝完了姜棗茶,我們準備走人,結果我又跟服務生多了句嘴,我說這個菜是做好放在那的嗎,怎么不是那么熱。
服務生說,對不起,可能加熱不夠,我給您重新上一份!!
我趕緊說,不用不用,我只是提醒一下,謝謝你!
24元,一份咖喱雞飯,兩杯姜棗茶,兩顆大白兔,超級服務態度。除了再贊,我還能說什么呢?
哎呀,當時忘了給小費了,鄙視自己一次。
除了人類無法阻擋的海底撈,國內我再也沒感受過這樣令人舒適的服務。(這不僅讓顧客占便宜的心理,而是一種對顧客朋友般的尊重。想起小時候家門口的小吃店那種鄰居般親切)
好了,我現在甚至認為那些噴黃太吉的文章是赫老板自己放出來的,我們把它稱作為降低用戶期望值,然后在店里去看看,到底有多難吃,到底服務有多爛,然后就被這樣的超預期體驗俘獲了。(這算不算陰謀論)
再談談大家反饋的煎餅不好吃。
1、我在北京那次吃的煎餅是甜面醬,我跟店員反饋說是不是考慮可以多幾種醬料口味,這次在上海吃的醬料已經完全改變了;(迭代了,要知道有些餐飲店幾乎永不改變,甚至是越變越差。)
2、中國有句古話叫眾口難調,所以沒有讓大家都滿意的口味;(我覺得好,你也未必覺得好,很正常)
3、我去黃太吉體驗了兩次,只有一個感覺,他們非常用心,產品的用料也很放心。比如,煎餅把雞蛋攤在餅外面比包在餅里面口感更棒,這個細節很多人并不知道。(因為奕宏自己在家經常做餅,所以我實踐過。)
4、沒有街上的煎餅好吃?尼瑪,街上的煎餅放了什么,你知道嗎?那個油酥是用什么炸出來的,你知道嗎?想讓食品好吃,有一萬種方法!!!
5、價格太貴?13元一個煎餅,你覺得貴?那我只能說,你吃漢堡時,覺得貴嗎?這是北京一個打車起步價罷了。(還有別經常說貴,因為那只能證明你賺錢少。)
6、我朋友圈里85、90后都挺喜歡黃太吉,不喜歡他的基本是60、70后。傷人的話,我不說了,因為黃太吉不是開給你們吃的。快餐的核心是安全、健康、便捷,口味是要保證能讓更多人喜歡,而不是滿足少數人。
7、對于黃太吉這樣一個初創企業,對于赫暢這樣一個從沒做過餐飲的互聯網人,能把餐廳做成這樣,并不斷迭代與改進,非常了不起了。(這句是一位互聯網公司創始人原話。)
當然無論我說什么,你們都會反對,可是光是反對,你能有任何進步嗎?
我記得在上學的時候,曾經有個童鞋學習成績優,德智體美勞都很贊,唯一一個缺點就是經常遲到。于是,我們其他同學就會說,他會遲到,并表示絕不向他學習。后來那位童鞋保送名牌大學了,絕不向他學習的童鞋被保送工廠了。
我堅定地支持黃太吉、堅定地支持五格貨棧,堅定地支持這些真正有理想,有夢想的異類。
不是因為我認識赫暢(事實上,我們只有一面之緣。他恐怕根本記不得我們在哪見過,不過這個根本不重要,因為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不是因為我認識老潘,而是我知道他們在做什么,他們的理想。
在奕宏看來,餐飲企業連鎖化、國際化最難做的四件事。
1、品牌。中國餐飲有品類,但少品牌。國內的連鎖餐飲絕大多數還停留在多開店就有品牌的初級階段,甚至連完整的品牌觀都還沒有建立,更缺少能擊中85、90 甚至新新人類的品牌。黃太吉成為這類的品牌是大概率事件。(要知道赫暢既是產品經理,又是數字營銷的行家,看看他的“比逼格更逼格”,哎,國內有幾家公司能做出來。)
2、用戶體驗。別總拿口味說事,還是那句話,眾口難調。對于連鎖餐飲,能做到品質安全性、穩定性、口感一致性就最重要,更難的是那些軟實力的東西。人群定位、品牌名稱、設計元素、店內一切細節、一切消費者體驗,還有那種逼格。(別忘了,黃太吉賣的是幾十塊的快餐,不是米其林餐廳)套句我的好友一句口頭禪:尼瑪,20、30塊錢,要人命啊!
3、標準化。標準化產品難,標準化的服務更難。在國內食品安全危機頻發的時代,在國人吃遍化學元素周期表的年代,有這樣一家用良心制造食品,認真還原老味道的品牌,難道不值得我們學習和敬佩嗎?我相信憑借黃太吉的迭代速度,他的產品和服務既能做到標準化,更可以做到靈活的個性化。
4、文化。餐飲的背后是文化,文化這玩意,說不清,道不明,但無比重要。肯德基、麥當勞靠什么席卷中華大地,把個垃圾洋快餐賣給我們的青少年,是美式文化;咖啡陪你(俗稱“咖啡你賠”,誰加盟誰知道!)漫咖啡,又是憑借什么一夜之間占據80、90后都市青年的心,是韓國文化。(話說,他們真有自己的文化嗎?連中秋節、端午節都可以是他們祖上發明的。)黃太吉把新時代中國青年的積極樂觀與傳統中國美食文化結合,并會將這種文化傳播到更多國家,你以為你能做到?
至于他的創新商業模式,多品牌策略、O2O的布局,這些我就不說了,總之這不是一般人能看得懂,更不是一般餐飲企業能做得到。
我知道一定又會有人噴我是槍手!你們不喜歡我,盡可以取消關注,道不同不相為謀!
我正在籌備一本關于互聯網餐飲的書,并籌備一個關于互聯網餐飲的在線培訓。我想把我對黃太吉以及各種互聯網餐飲品牌的深度觀察和研究整理出來,結合我的理論框架體系做成一個課程。如果你想知道黃太吉的動態,想了解互聯網餐飲的未來趨勢和發展路徑,就請支持我的書和我的培訓課程。
還有之前,我還寫了兩篇《失控,餐飲業的大變局》中和上,很多朋友問我,下集為啥遲遲不見呢?因為,我寫完“下”之后,居然就構建了我的商業模式,已經有大佬準備給我投資。要知道我近半年來,苦苦思索我的發展方向,每天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去看案例、拜訪新老餐飲人,參加各種學習,哪知道寫完這篇文章,一切迎刃而解。我的投資人也要求我短期內不可以分享。
所以,抱歉啦。
在這里祝大家新年快樂!羊年發羊財!感謝你們一路陪伴!
原創文章,作者:門頭戰略余奕宏,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721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