雕爺牛腩經常被拿來作為“互聯網思維”的案例。什么是互聯網思維?這個空洞無邊的字眼看上去只是作為“成功”這個詞的更為謙卑的表達形式。當然,不要把雕爺牛腩當作是一個勵志故事,而是應該視為高帥富的跨領域空降作戰。讓我們來看一下其跨界背后的商業邏輯。
雕爺=牛腩,你的產品=?
餐飲行業形態各異,錯綜復雜,每一種形態玩法都不一樣。比如大董烤鴨的服務直徑是半個北京城,他的選址自然會有他的邏輯。而麥當勞的選址則一定要在核心的商圈,因為賣的東西便宜,所以必須不斷地引入龐大的客流,提高翻臺率。
當然,這還取決于你的定位到底是什么。如果定位于家庭聚餐,最好放在小區附近。 雕爺 牛腩就是為逛商場的白領服務的,所以選址都是大型購物Mall,定位相對地細分。
(奕宏觀點:選址,最核心的是你要服務的人群是誰?他在哪里?他選擇就餐的環境在哪里?奕宏曾經見過明明要服務商務人群,卻把飯店開到社區,別墅區,你見過有錢人喜歡在家門口應酬的嗎?所以,選址不是越貴越好,人越多越好,而是你的目標消費者在哪就餐方便,你就該在哪出現。別說地方難找,是你思維狹隘)
很多香港、澳門的餐廳,食客必須身著有領的上衣和長褲,穿拖鞋、短褲、無領上衣是不會允許進入就餐的。前幾天,我去一家餐廳吃飯。就為了吃那頓飯,我花了三千塊去買了一件襯衫。還好那天我穿了九分褲,就冒充長褲了。飯還沒吃呢,先干掉了三千,好貴!但是內地的餐廳還沒達到那個地步。
現在,中國中產階級壯大起來,市場的細分就開始了。歐洲的賭場,不打領帶不讓進的。人家的范兒就是那樣。所以,雕爺牛腩就是這個范兒,不提倡家庭聚餐,12歲小孩盡量不進去。我不提倡過度飲酒,一開喝就沒停,翻臺率太低。但在薛蟠烤串我就鼓勵你多喝酒,因為烤串本身沒什么利潤,就靠酒水賺點錢。
(奕宏觀點:現在大家都模仿外婆家、綠茶,拼命做低客單價,增加翻臺率,要知道大家服務的都是一類客戶,就是屌絲。外婆家憑借中央廚房,集約化采購,超高管理水準,超強品牌效應,這個是他的優勢,你這個跟隨品牌,卻采取同樣路徑,看上去短期也會有客流如潮,但是低價做出高品質,并且保持高品質,自問你可以嗎?奕宏贊同雕爺的觀點,我們其實迎來的是下一波中產階級消費浪潮,也就是各行各業的消費升級。外婆家玩翻臺很多年了,你這時才學會,有點晚。不如把眼光放遠點,做生意是未來5年的布局。)
所以,在未來每一種餐飲的形態是不一樣的。如果你做的餐飲是誰都可以來吃的,那么今后的利潤一定會下降。就像沒有大一統的服裝,沒有品牌是可以通吃的。未來都是細分的。你定位得越準確,這群顧客才能最喜歡你。
未來的定位會越來越精準,甚至菜品都會越來越精準,要將一種食材做成成品。狗不理=包子,全聚德=烤鴨,西貝=莜面,雕爺=牛腩……這樣是比較天然保險的打法。
(奕宏觀點:雕爺目前走得就是品類路線,其實運用得還是定位法則,搶占某個品類的第一名。這是他認為最安全的打法。雕爺就是牛腩,薛蟠就是烤串。不過現在想來雕爺牛腩,不如薛蟠烤串好,前者把雕爺的個人品牌想象力縮小了。另外,你們別一味地相信他,其實他不僅僅使用品類法則,他的每一個餐廳背后還運用了另一個法則,是跟人群相關的,你們猜猜看?)
我是這么搞定消費者的
中國餐飲一直以來就沒有分餐制的習慣。中國人講究和和美美,吃飯講究和餐制。大家圍著桌子一起用餐,就不可能一道一道上菜。所以,中國的餐廳上菜都是一塊往前“扔”,這樣直接導致的結果就是每一道菜的溫度都控制不了。于是,涼菜、熱菜、主食,不分先后順序的,混搭著一起上桌。因為,99%的中國餐廳都對上菜秩序不作要求,哪道做好了上哪道。這就是中餐廳很大的問題。
現在收入過萬的白領一年去過幾次客單價500元的餐廳?如果光顧的餐廳都是人均100元左右,一下子去了人均500的餐廳,口味肯定會不習慣。這話有些傷人,但是大實話。
大多數人對美食的印象分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童年記憶,媽媽的味道;第二,海納百川;第三,返璞歸真。很多人都只停留在第一個階段,到達第二個階段,需要你花很多錢很多時間去品嘗美食。
我們來看南北差異,柳州的螺螄粉、湖南的油炸臭豆腐和杭州的臭豆腐,那種臭味都不一樣,很多人就吃不慣。就像我們最初喝咖啡、品紅酒時,會覺得味道奇怪是一樣的。哪一種食物在第一次嘗鮮不是這樣的感覺?我自己也是喝了若干次紅酒后,才慢慢喜歡上這種味道。這就是味蕾打開的過程。
為什么 雕爺 牛腩的甜品幾乎沒有人吐槽?因為人類對甜味是天然的親近和接受,就像小孩喜歡吃甜。這是寫在基因里的。但對剩下的幾種味道,苦、臭、澀味,都需要后天培養,慢慢適應。
牛腩有人吐槽,因為餐廳做出了超前的味道,很多人會不習慣。而薛蟠烤串沒有人說難吃,因為烤串的味道大家從小都吃慣了。為什么 雕爺 牛腩不會開到汕頭,那邊的人根本不習慣這種味道。很多潮汕人不解,在網上組團來罵我。上次,杭州一個土豪通過我的好友和菜頭找到我,希望與 雕爺 牛腩合作。我就反問他,你幫我在本地能找到幾家真正的法餐和意式餐廳?他就明白了。但在上海就不一樣,心態更開放。這要看當地人口味的接受度。
當我在中國餐廳做一個消費者的時候,饑腸轆轆地到了餐館,服務員端來難喝的茶,還要收幾十元的茶水費,很討厭。在 雕爺 牛腩用餐時,首先我就要改善這種體驗。顧客一落座,就提供好喝的茶水和精致的甜品,先墊墊肚子。
所以, 雕爺 牛腩的顧客有50%每個月會來一次,還有10%的死忠粉絲每周都會來。這點讓我驚訝。月收入在兩萬左右的白領,分配在吃的部分有多少?很多人都以性價比為畢生追求的。
我現在只做定位中高端的品牌,不管是牛腩的生意,還是現在的美甲項目。當然,能不能做高端,就要看企業主對品牌的塑造能力了。蘋果不是一個最懂得控制成本的公司,但它的贏利仍然很好。另一方面,我也很崇拜云海肴可以把成本控制得那么好。很多餐廳從業者都是資深后廚出身,所以他們比較習慣于傳統后廚的做法。
像我這樣的人搞不定傳統的后廚,但是馬馬虎虎也能差不多。我的創新廚房主要負責研發新菜、菜品設計,菜品的名字基本都是與消費者互動的成果,很天馬行空。菜品的擺盤雖然有些夸張,但是我所用的食材一定是這個價位上最好的,廚師都是頂級酒店的。
(奕宏觀點:這一段,不得不佩服雕爺這個吃貨,他真的是用心在體會和觀察各地的人消費餐飲美食的習慣。見識永遠大過知識,我認識的餐飲大拿,其實都是走南闖北多看多學的。我又要出去走走了。)
做生意,首先要取悅你自己
雕爺 牛腩是藍海戰略的產物。很多做傳統餐飲都是從資深后廚出身,他們就是要管理后廚;我是要消滅后廚。海底撈為什么可以將幾乎沒有技術含量的火鍋做到極致?它不需要廚師,這就會面臨過度同質化的問題,人家就靠服務取勝。
我喜歡做案例式的商業,能給一個行業帶來啟發。至于它能賺多少錢,那是命。能做多大是一回事,但是能留名的一定是有強烈的啟發性。
舉一個例子,從畫光影的技法上來看,有很多畫家比莫奈畫得更好。那又怎么樣?大家只記住了莫奈。雖然在那個時代,那種畫法挺粗糙的,但是印象畫派就是從莫奈開始的。大家明白,噢,原來可以這樣畫光影。
一個企業家留下最好的遺產,是能夠啟發后來者。在中國,小米手機的出貨量已經超過了蘋果。但它們都是喝著喬布斯的“乳汁”長大的。喬布斯帶來一個最大的啟發,就是做一門生意要取悅你自己。你覺得這么做是對的,滿意了就行。這個世界上一定會有很多人和你是相同的品味、興趣和喜好。
(奕宏觀點:這一段,看看就算了。雕爺的現象級產品、案例級生意打法,一般人學不會。做生意,首先要取悅你自己。這種牛逼話,只有功成名就的人,實力雄厚的人才可以說的,你要是單純只從字面上理解,只考慮自己的想法,賠了,別怨他。奕宏對這句話的理解是,做生意要利用好自己的優勢,找準你的市場,知道你能服務誰,服務好誰,這個就是取悅好別人,也取悅好自己。)
這種風格的寫法,不知道大家喜不喜歡。我知道很多人都喜歡看案例,我也喜歡。不過奕宏更喜歡拆解案例背后的本質,邏輯。而不是看到一個案例,就去照搬,模仿。沒辦法,我們的教育失敗,導致絕大多數人缺乏獨立思考的能力,也缺乏獨立思考的習慣。要么容易崇拜別人,要么就是只會一味地反對。
我打算后期每天做一個案例的拆解,歡迎吃貨、餐飲業從業者來參與討論。
行者奕宏公眾號:xingzheyh 個人微信號:xingzheyihong
行者奕宏,15年廣告傳媒從業者,多個專欄寫手,自媒體人,多家企業的戰略顧問。專注社交網絡,聚焦舌尖上的粉絲經濟,研究餐飲品牌案例,餐飲美食領域的粉絲經濟實踐者,創造社交化餐飲品牌。
原創文章,作者:門頭戰略余奕宏,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6724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