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氣冷了,不想出門又想吃火鍋怎么辦? 那就來份自熱火鍋吧!最近方便快捷的自熱式方便火鍋一下子成了“網紅”食品,受到了不少消費者的青睞。 據相關數據顯示,僅在今年雙十一當天,天貓就賣出了453萬份的自煮火鍋,同比增長2.7倍,而就在剛剛過去的雙十二,多家餐飲火鍋企業的自熱食品的銷量也猛增,遠遠高于其他產品。 比如重慶德莊集團盤點雙十二,包括青一色在內的18款自熱火鍋,全網累計銷售總量達到32.8萬盒,較去年雙十二增長18%左右。 而秦媽火鍋雙十二的銷售業績也不俗,據統計,僅天貓雙十二一天的銷售量就比去年翻了一倍多。忽如一夜春風來,自熱火鍋就這么火了。 1、年輕一代對方便和快捷的渴望 想吃火鍋,但又懶得出門怎么辦?沒關系,還有自熱火鍋可以拯救你。沒有鍋沒有爐具甚至懶得洗菜都沒問題,現成的食材和配料,不插電、不用火,只要加一點水配上加熱包,就可以快速地享受一頓小火鍋了。 眾所周知,當今社會的生活節奏只有越來越快,大量的年輕人工作都很忙,即使閑下來也根本不想做飯,也不會做飯。這樣的現狀,讓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對方便和快捷有著極大的渴望,同時新一代的年輕人對生活品質的要求絕對不會是停留在“惡名昭彰”的泡面階段的。這也就催生了外賣和自熱火鍋市場的繁榮。 方便和快捷就是我們一直倡導卻從來沒做出革新性改變的消費者需求,自熱小火鍋抓住了這一個機會,自然就在風口上飛了起來。 2、強大的IP自帶粉絲效應 自熱火鍋之所以成為網紅食品,除了自身的特點以外,更重要的是有海底撈、德莊、重慶小天鵝等自帶流量的大企業入駐支持。 近兩年,海底撈、小龍坎、大龍燚等知名火鍋企業紛紛推出自熱火鍋。強大的IP自帶粉絲效應,使得自煮火鍋的知名度瞬間躥升,正是驗證”背靠大樹好乘涼”這樣的道理。 也許自熱火鍋的成功,也為市面上的其它自煮類速食食品打開了新零售市場的大門。在淘寶、天貓及線下生活超市我們注意到,除了自熱火鍋外,還出現了自熱便當、自煮重慶小面、干拌面、自煮米飯等自煮食品。并且這類產品也頗受消費者的歡迎。 專家預計, 自煮火鍋行業未來5-7年可達到50-150億元人民幣數量級的市場空間。這讓不少餐飲人認為也許在火鍋類自熱產品的鋪墊和噱頭之下,其它自熱類產品也有復蘇的希望。迎合懶人經濟的“自熱食品”或將成為餐飲業下一個風口。 不過,對此,不少業內人士持謹慎態度:也許就是熱一下,能火多久不好說。自熱類食品也存在一些問題和局限: 1、口味不穩定 自熱食品雖然操作起來簡單方便,但是口味卻不穩定。拿自熱方便火鍋來說,方便火鍋的口味遠不能與現煮的火鍋相提并論。口味單一不說,還經常會出現火候不行,有些蔬菜還沒完全煮熟,吃起來口感欠佳等問題。很多網友都表示,對于這類自熱食品,只能是嘗嘗鮮,并不會多購。 2、售價是硬傷 除了口味難以引起消費者共鳴以外,售賣的單價更是成了一大硬傷。 比如一份自熱火鍋的價格就在30元左右。而超市里賣的自熱便當也要定價在 25-28.5 元。這樣的價格與方便面等普通方便食品,甚至與點一份外賣相比,價格并不算便宜。 網友們紛紛覺得,價格偏貴,性價比較低:28塊錢能點個好外賣,誰吃自熱便當啊! 3、食品安全問題難以把控 自熱食品的秘密在于它的發熱包,其原理就是大家熟知的“生石灰遇水發熱”,遇到水后在3-5秒鐘內即刻升溫,溫度高達150℃以上,蒸汽溫度達200℃,最長保溫時間可達3小時,很容易將“生米做成熟飯”。 但是高溫之下也存在安全隱患,自熱型食品在加熱時,蓋子上有一個透氣孔,如果透氣孔堵塞,產生的熱氣有可能會頂開蓋子,甚至燙傷人。 自熱食品發生燙傷和爆炸的事件就曾屢屢見諸報端:2015年,旅客武某在列車上使用自熱盒飯,加熱過程中突然膨脹發生爆炸。2017年,孫某在玻璃餐桌上吃自熱火鍋,由于溫度過高,玻璃桌一角突然碎裂。 4、技術壁壘不強,門檻低 目前市場上的自熱類產品數不勝數,據相關數據統計,自煮火鍋的淘寶店鋪就多達1500家,可以說狼多肉少。 目前自熱包技術已比較成熟,食材也遍地都是,至于味道也是各有千秋,可謂是誰想做就能做,并沒有任何的技術壁壘可言。 小結:如此看來,自熱食品究竟是曇花一現還是下一個風口,還有待市場檢驗。 ·end· 編輯 |小餐 統籌 |夏雨 大家都在看↓↓ (點擊下方圖片/標題即可閱讀) ●再見DG!這才是中國人和筷子的關系! ●50條經典外賣創意文案!分分鐘幫你撩倒顧客 ●三人合伙開奶茶店賠了60萬!合伙做餐飲的坑到底有多深? ●14家店全關,老板跑路!又一網紅品牌掛了! 【商務/合作咨詢】 微信號:17738144207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財富經,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546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