David(肖子余)是1月10號從深圳回到武漢的,在深圳他剛剛參加完總部的TMT對焦會,會議上2020年的目標更加清晰。David回到武漢的第一件事就是帶著拓展團隊做武漢市場的年度計劃,憧憬著兩個月后首戰雙店齊開的熱鬧模樣,說著:未來你好。
接下來的日子,警報聲是一點點清晰起來的。最初只是聽到一兩個零星的病例,互不關聯,似乎還說明不了什么問題。那時,專家說著,沒有人傳人,一切可控可治;報道說著,有危險的人員和密切接觸者已經隔離,沒有傳播,有人治愈,無人死亡,正陸續出院。
拓展團隊們陸續放假回到了老家,David一家人都在武漢沉浸在團聚的喜悅之中。不曾想,兩周后疫情越發肆虐,這座城市的生活秩序開始坍塌。
1月23日,上午十點,武漢開始封城,所有內部公共交通,外部公共交通全部暫停。
早上起來,看到武漢封城的消息,從驚愕到平靜,然后David馬上打開了所有購物軟件,失望的發現,口罩被一掃而空,藥店里原本10元的口罩,已經漲到了50元,而且也沒有貨。沒有口罩該怎么辦?疫情要持續多久?家里的菜還能撐多久?一陣陣恐慌感襲來。
下午,David打開手機,發現老隋在群里發的消息:我找了些資源,給大家一家快遞100個口罩,算是給大家的新年禮物。緊接著他收到大王網購送來的一大籃子水果,David的心里涌起一股暖流,原來今年最好的新年禮物不是紅包,而是硬通貨——口罩和糧食。
David一家三口在武漢的家里,這下徹底閑下來了,那時候日子不再是一天一天的,變成了一團一團的,有一些不真實。相比起那些在醫院絕望奔波的人,他們沒有遇到什么真正的困難。冰箱里裝滿了菜和肉,口罩足足有100個,身邊的親人好友健康安好,除了不自由,生活看上去正常而幸福,如果能忽略掉內心如影隨形的恐懼感的話。
圖源/網絡
不知道是不是錯覺,不停地手機提醒,電視播放的消息。David的心情不知不覺地愈發沉重,原本健康積極的心態,如同窗外的天氣一般,慢慢也被染上了陰霾。即便已經經歷了很多,但是這樣整城封鎖,談病色變的情況,David還是第一次遇到。
現階段,只有多休息,鍛煉,養好身體,提高免疫力,來抗衡這一波席卷的病毒了。
休息是隨時可以,鍛煉呢?不能下樓,就更別說去健身房了。怎么辦?David說不能讓自己停下來,每天吃了不動的話不知道得胖幾斤,于是他與妻子和兒子決定:每天在家里走10000步。80平米的出租房,要來回走上近百趟,但似乎這是唯一能與病毒對抗的事。
新聞里鐘南山在接受采訪,原本情緒鎮定的他在說到武漢是英雄的城市,一定能夠抗過去的,聲音禁不住顫抖,眼眶忍不住落淚。
確診和疑似病例不斷上升,醫院里擠滿了感染的未感染的人群。
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網上的消息,摩肩擦踵而至,讓David不忍直視。尤其是看到一家人被感染后分別隔離在不同的醫院,“如果我們一家三口感染了怎么辦?”接下來的畫面David不敢想象。
每一天都“度日如年”,有時候悶得慌了,David會和家人在陽臺上眺望一下外面的世界,可令人絕望的是,馬路對面是一家醫院,每天不停有救護車出入,每當救護車的警報聲響起,David的心仿佛被揪住,難受不已。
圖源/網絡
為了盡可能少的出門,由一天三頓減少為一天兩頓,早餐和午餐并成一餐,這樣能延長食物的消耗,等到沒菜的時候就上買菜APP上購買,只提供白菜、蘿卜、萵筍。拿到食物后,菜就放在攤開的報紙上晾一天,帶包裝的就要用濕巾(買不到消毒棉)全部擦拭一遍,再放在通風口晾起。
圖源/網絡
什么時候不得不出門呢?那就是垃圾快要發出臭味的時候,這時候David會對著鏡子戴好口罩,壓嚴實鼻夾和下頜,換上出門的外套,再套一層雨衣,帶上手套鞋套,出發,下樓。在電梯間是最難捱的,因為網上說在電梯按鍵上檢測到過新冠病毒。
偌大的小區,鼎沸的人流,車來車往,仿佛還在昨日,如今空留一片死寂。David扔好垃圾會馬上回家,然后將外套掛在陽臺通風,然后用刷子刷手,每天至少洗30遍,那段時間手都沒有好過的時候。
新聞里說除了空氣、接觸傳播還能通過氣溶膠、糞扣傳播,感染和死亡人數越來越多。有的人,母親死了。有的人,父親死了。有的人,妻子死了。有的人,丈夫走了。有的一家大人得病,留下孩子無人照顧。而幾乎所有人,看著自己親人離去,卻都只能隔著玻璃,哭嚎著,看著親人被白布覆蓋,而無法靠近。各種信息的轟炸讓David幾乎處于崩潰的邊緣,但在家人面前,他還不能崩潰。
2月10日,總部再次召開TMT會議,距離上次雖然只有一個月,在David眼里恍如隔世。在視頻里,看著一個個親切的臉龐跟自己問好,看著大家激情飽滿地說著抗疫的對策,David第一次覺得新冠好像沒那么恐怖了。之前的日子雖然時不時地會收到木屋同事們的問候電話,但這次在一起開會讓David真真切切地感覺到木屋是一家人,一家人在一起沒有什么過不去的坎。
接下來的日子,老隋會經常給他指派一些任務,來轉移David的注意力,看到正能量的文章,老隋會第一時間轉發給他,不斷鼓勵他,給他信心。除此之外,還會陸陸續續收到木屋人寄去的補給品。
來自木屋的關心,把David從崩潰邊緣拉回來了。
與此同時,木屋全國5000名伙伴也在積極自救,在別的餐飲還在生死邊緣徘徊的時候,木屋在不斷創造著奇跡,我們今年的目標不變!這無非又給了David莫大的信心,今年武漢開拓計劃也繼續按期進行。
武漢新店概念圖
武漢解封,是在封城76天之后。
但解封的只是離開、進入武漢的通道,對于此刻還在這座城市的人而言,小區依然會嚴格管控,過往的“自由”依然遙遙無期。不過,總歸這是一個好的信號,事情在朝好的方向發展。David一家人還是和原來一樣,只在必要情況下派David一人出門。
5月,David終于可以出武漢了,這一次還是一樣,來參加總部的TMT會議,當然還有TWKE培訓。來深圳前,David激動又緊張,足足做了三次核酸檢測才上了路,路上還在想著如果來了深圳被人歧視了怎么辦,總之,武漢通往深圳的路上,一路忐忑。
5月10日,今年的第5次TMT會議,終于見到了久違的同事們親切的臉龐,雖然戴著口罩也藏不住自己的笑意。本以為自己從疫區回來,大家多多少少會有點介意,沒想到林總讓David摘下口罩,說:沒事兒的。
晚上,林總還特地安排了接風宴,把身邊的位置留給了David,除了家人,沒人會這樣包容與關心。David的心里除了感動還是感動。
“這是一次「新生」,毫不夸張地說是木屋「救了」我,讓我沒有在疫情中倒下”。
「正常」活著的1月,感覺已經很遙遠了。在David看來,哪怕沒有經歷撲到跟前的生離死別,這場災難依然給每個武漢人都打上了標記,活下來的人們,身上都寫著「大難不死」,自此之后,「情感、認知、生死觀……」很多東西都會發生變化。
David開始思考,自己身邊的朋友真的有那么多嗎?為什么到了真正危難時候只有木屋還記得自己關心自己?以后是不是該舍棄一些不必要的社交?這些問題在David心里已經有了答案。
“來木屋是我做的最正確的選擇!”
David心想,或許只有木屋這個溫暖又有力量的企業,會為所有人筑起高墻,抵御住狂風暴雨,然后一起抵達遠方。
點“在看”給我一朵小黃花
原創文章,作者:餐飲屋檐下,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7862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