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牛是中國最成功的飲料品牌之一,20年來一直獨占功能飲料的頭把交椅,無人撼動。它擁有全國各地逾300萬個銷售網點,鋪設出了世界上最強大的商業網絡之一。2015年,它的營收超過可口可樂,達到230.7億元,成為全中國銷量第一的飲料單品。
但這兩年,紅牛卻開始“泛濫”了……其中,有些是“近親”,有些是高仿“路人”,你都能分清嗎?
紅牛嫡系
紅牛鼻祖泰國紅牛
其實它是1966年,由一名叫許書標的泰籍華裔人士研制出一款內含水、糖、咖啡因、muco-纖維醇和維生素B等成分的“滋補性飲料”,取名為“紅牛”(泰語Kratingdaeng)。當時“紅牛”的目標銷售群體是倒班工人和卡車司機等藍領,幫助他們在通宵熬夜工作時保持清醒。這款功能飲料一投入到市場就大受歡迎,成為泰國最熱賣的飲料之一。
泰國紅牛的牛磺酸的含量很高,不含碳酸,成分較為濃縮,常見到的是150毫升玻璃瓶的包裝和金色矮罐包裝。在當地售價約為2人民幣/瓶。
順便說一句,業內流行的“物美價廉”的越南產紅牛,也分兩種。第一種是泰國紅牛在越南生產銷售的產品,第二種是高仿產品“Red Goats”(紅羊)。后者價格還比前者價格低上三分之一。
奧地利紅牛
1982年奧地利人馬特希茨到曼谷銷售牙膏,無意間發現了泰國“紅牛”功效和商機,于是開始與許書標合作,奔著將紅牛品牌推向全球的目標,馬特希茨在奧地利創建了紅牛股份有限公司,兩人平等持有公司股份,而馬特希茨是該公司的主要經營人,五年后,也就是在1987年,一款命名為“Red Bull”的功能飲料在奧地利市場出現,并在今年正式進入中國市場。
奧地利紅牛的糖分較少,并加入了二氧化碳,包裝為藍銀色的高罐包裝,后來也推出了其他色彩的包裝和品種,但都是高罐包裝。
今年世界杯上,克羅地亞球員在比賽時喝了一口非官方指定飲料,被國際足聯罰款7萬法郎(約47萬人民幣)。從圖片上看,那就是奧地利紅牛。
中國紅牛
這個大家就很熟悉了。1995年嚴彬從許書標處獲得了紅牛在中國的經營權。隨后,與紅牛維他命飲料(泰國)有限公司、泰國天絲醫藥保健有限公司在深圳合資,成立了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并有了“紅牛Red Bull”商標在中國的經營權。
泰國紅牛、奧地利紅牛及中國紅牛三者的關系見下圖:
紅牛安奈吉
2016年10月紅牛商標到期以來,泰國天絲和華彬雙方開始互博。2018年4月泰國天絲藥業授權生產的全新安奈吉紅牛的照片流出。從照片上我們不難看出,天絲版紅牛和華彬版紅牛有著98%的相似度,同樣色度的金罐,同樣的規格,同樣的三片罐,只是最下排的品名由“紅牛維生素功能飲料”變為了“紅牛 安奈吉飲料”, 而且沒有保健食品的藍帽子。而“安奈吉”為英文單詞“energy”的中文音譯,是中文“能量”的意思,也就是紅牛能量飲料。
該產品目前還沒有正式上市。
傍大腿系列:全世界的金罐“紅牛”都來了
由于中國紅牛母公司華彬集團、品牌所有方泰國天絲醫藥集團、以及大股東奧地利紅牛關于“紅牛”商標授權到期續簽一事仍未有定論,中國紅牛前途未卜,為了搶奪可能讓出的空白市場,2017年下半年以來,突然冒出了一大批頂著“西班牙紅牛”、“德國紅牛”、“英國紅牛”、“美國紅牛”等名頭的紅牛系品牌。
這些聽名字都很高大上的“國際牛”有什么來頭?食飲君來幫您梳理一下。
先說說西班牙紅牛。
據小編查找的資料顯示,“西班牙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Royal Battle Bull),簡稱‘西班牙紅牛’,總部位于歐洲工業商業中心城市伯明翰,授權重慶博譽有限公司負責獨家運營“西班牙紅牛”品牌。從2017年8月30日上市發布會到2018年1月18日年終盛典,5個月的時間,‘西班牙紅牛’在全國90%的省份都有產品銷售,經銷商客戶438家,銷售額5000萬元。”
講真,小編雖然不懂這家“西班牙紅牛”公司總部為何設在英國伯明翰,但企查查顯示運營商重慶博譽食品確實有金罐的包裝專利,畢竟產品名是“Royal Battle Bull”,中文直譯是“皇家戰牛”,“西班牙紅牛”只出現在公司名稱里……
對了,西班牙紅牛的生產商是做果蔬汁的那個重慶尚蔬坊食品有限公司。
而英國紅牛、美國紅牛、德國紅牛的路數也基本和西班牙紅牛大同小異——一般采取授權或委托國內廠家生產和銷售,除了授權方公司名稱有紅牛的中文名稱,產品名稱都和紅牛“red bull”沒啥關系。
比如,英國紅牛全稱“Cambodia Bull”,中文直譯“柬埔寨牛”(小編再次表示不懂(⊙_⊙)),但授權方名叫英國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運營商是成都勇闖天涯食品有限公司。
德國紅牛叫“German Bullfight”,譯“德國斗牛”,公司名稱“德國紅牛維他命飲料有限公司”。
美國紅牛更復雜,小編已經看到了“mebull”、“Champion Bull”、“Overcome Bull”、“Power Bull”幾種產品都在金罐上標注了“美國紅牛功能飲料有限公司”的字樣,但都是國內企業生產銷售,小編就不一一介紹了……
由此可見,紅牛的“國際化路線”走得很寬,當然還有路子更野的其他“紅牛”。
比如這款名叫“伯牛”的功能飲料外觀與紅牛相仿。
但其出品公司“紅牛飲料國際集團有限公司”,背景成謎,甚至媒體記者查證不到公司信息。
而據前日知名自媒體《快速消費品精英俱樂部》的報道,一家名為紅牛(廣州)飲食集團最近正在很認真地“打假”。
文章作者肥魚對此作了一段有趣的描述:“讓這些紅牛雜牌軍萬萬沒想到,出手滅他們的竟然是這個和天絲紅牛、華彬紅牛沒有半毛錢關系的紅牛(廣州)飲食集團,順便提一下紅牛(廣州)飲食集團的產品叫‘提神寶’,英文名‘RED NIU’是他們家注冊的,所以除了公司名稱里有紅牛二字以外,他們的產品跟紅牛沒有半毛錢關系。
筆者不禁感嘆,灰燼與塵埃為什么要相互憎恨呢?劇情雖然很狗血,但筆者不得不佩服他們強大的內心。”
為何“紅牛”泛濫?
一句話,還是為了傍大腿有肉吃,不惜打擦邊球。
首先,根據《商標法》規定,食品不屬于必須取得“注冊商標”才可以銷售的商品。所以一些食品生產商在尚未取得注冊商標之前,就在自己的產品上印制了商標并投入市場銷售。
比如伯牛、英國紅牛等公司工商資料顯示,其商標大多數屬于等待受理、正在申請、等待駁回通知發文的狀態,注冊尚未成功。未注冊成功就不具備法律保護效力,不過如果最終商標被判定為無效,也只是不規范,仍然可以流通。
其次,紅牛讓金罐成了功能飲料的象征,然而紅牛合資公司并沒有積極保護其作為金罐包裝在中國的唯一使用者的地位,這也是市面上金罐包裝產品大行其道的原因。
第三,打“擦邊球”面臨的風險成本抵不上利益誘惑。如果功能飲料在商標和名稱上高度模仿紅牛,但又不完全相同,根據《商標法》第五十七條“未經商標注冊人的許可,在類似商品上使用與其注冊商標相同或者近似的商標,容易導致混淆的”,以及《反不正當競爭法》第六條“擅自使用與他人有一定影響的商品名稱、包裝、裝潢等相同或者近似的標識,引人誤認為是他人商品或者與他人存在特定聯系”,均屬侵犯注冊商標專用權。
但對于那些商標侵權的品牌,商標和不正當競爭訴訟耗時可長達兩年,期間被告產品仍然繼續生產和銷售,獲利遠大于賠償金額,這也讓模仿產品屢禁不止,防不勝防。
·END·
本文首發于“食飲匯(ID:SYHNC8)”
本號所轉載文章,內容僅供學習、交流,并對文中觀點保持中立! 所用圖片均來自網絡,如無意中使用了您的圖片,請與我們聯系,我們會及時刪除!
原創文章,作者:食評方,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461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