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外賣市場不缺用戶,更不缺商家。外賣平臺搭建之初,市場空白點多、競爭少,有的商家稍微用心經營一點,“不小心”就成了區域內高銷量店鋪。如今這種情況很難發生了,因為基本只要你能一下想到品類,都已經有人占山為王了。比如,你聽說粥類單量高,可你有多厲害能有信心有能力做過“曼玲”“三米”呢?抄襲和復制人家已經成功的模式而超越原創的寥寥無幾。為什么?人家已經占領了市場高地,產品設計、成本、人員儲備、運營模式都已經過市場的考驗,形成自己的一套管理體系,只要采取防守穩穩的保住優勢即可。而對于想在這塊領域想分一杯羹的新商家,僅憑那一點創業熱情和想當然的餐飲認識,想虎口拔牙?難!所以,縱觀這兩年的外賣市場,已經形成穩定優勢的品牌所在的品類,除非線下早就有足夠的知名度,不然,很少有異軍突圍的。反而是一些細分品類,更容易另辟蹊徑,單量高折扣少,悶聲發大財。這也是我們公眾號一直強調的:2019外賣的淘金價值洼地在于“差異化”,也就是品類細分。即:每個品類的賺錢難易程度和目前的市場規模成正比,競爭對手數量成反比。很多商家選擇一些熱賣的品類時,往往只考慮到了市場規模這一層,認為市場這么大,分給我小小一杯羹,就夠養活了。殊不知,樹大招風,大家都盯著這些熱門的品類,都擠進這個有限的市場,最后往往是競爭慘烈,餐飲創業的韭菜死了一茬又一茬。
上圖是我在美團外賣搜的“涼皮”和“烤冷面”搜索結果。涼皮商品共316條結果,烤冷面只有35條!!!相差9倍之多。其實這些地方小吃類的目標客戶群都是高度重合的,如果涼皮有2萬的目標客戶,那能點烤冷面的潛在用戶起碼也有1萬吧,外加上烤冷面也有自帶的目標客戶,最后算下來與涼皮的市場差距絕不在9倍之多。
經過平臺統計,我附近只有4家烤冷面,月銷量分別是:7274、5768、1132、847,月均3762單。且目前完全沒有形成規模的品牌,對新進入的商家競爭環境非常友好。
反觀“涼皮”市場,80%的份額已經被品牌商家瓜分。并且還有其他類型的商家來跨界搶單。這樣的競爭充分的市場和上面的烤冷面相比,新手該選擇哪個一目了然。
細分品類不僅競爭程度小,還有一個好處就是毛利高。因為細分品類在用戶心里沒有一個既定的價格認知,所以在定價方面可以根據區域市場來考慮,定價的空間比較大。再加上有部分忠實用戶,只要產品質量過關,曝光量、復購率不會低。
創新一個品類是非常難的,但細分一個品類需要的是商家本身獨具慧眼。其思路基本分兩步:舉一個小編身邊的例子。比如同樣是做香港小吃,目前市場上比較多的是車仔面、雞蛋仔、魚蛋魚丸這些產品,但這是都比較偏向零食、下午茶的感覺,而非正餐。但今年4月,小編所在的區域出現了一個專門賣“蘿卜牛雜”的外賣店。至今已銷量穩定,雙平臺月銷量4000單,人家40元。至今至出現了一個競爭對手。
我們不妨可以好好想一下,為什么這個細分品類最后做得不錯。1、此細分品類目前外賣市場空白:同樣是香港小吃這個品類,“蘿卜牛雜”的這部分外賣市場,之前基本處于空白狀態,只有一些港式餐飲廳里會出一兩個相關菜品,是相當次要的產品。2、雖是小吃,也可以作為正餐,也可以作為下午小食、宵夜,消費場景多樣。3、原材料簡單,但搭配方式多樣,制作方式簡單。主要核心就是蘿卜、牛雜的湯底,外加不同的配菜和主食即可。有異曲同工之妙的還有最近餓了么上發現的一家新店:老北京爆肚,開店不到一個月,兩家均銷量已經過2000。分析一下,就可以發現以上的特點仍適用。
大家都說中國美食之邦,菜系眾多,地域廣闊。任何一個常見的地方小吃,換個地方可能就是小眾品類。如今,外賣市場的細分市場里成熟還很遙遠,正是新手商家們比較容易進入的角度。
外賣商家普遍痛點:兩大平臺外賣抽成高,商家競爭激烈,獲取流量成本高。餐謀軍師推薦外賣商家入駐“吃耶小程序餐廳”,它可實現“堂食+外賣”兩大場景,幫助商家擴展外賣業務,拓展客流渠道,打通線上線下客流。其中,商家入駐吃耶小程序餐廳可享受“外賣永久0抽成”的福利。點擊閱讀原文,了解餐廳客流專家——“吃耶小程序餐廳” 原創文章,作者:餐謀軍師,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5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