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從0到1,獨家解讀 | 全球餐飲巨頭麥當勞的三生三世創業史

    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置頂公眾號

    2016年底上映了一部好萊塢大片《The Founder》(大企業家/創始人),這對我們這些致力于創新領域的人來說,是一部不容錯過的好電影,除了欣賞電影的藝術和故事情節之外,我們從中看出了一個完整的獨角獸創新案例,從中可以學習吸收到創新的營養。首先來看一下官方的劇情簡介:

    影片講述奶昔攪拌機推銷員雷·克洛克(邁克爾·基頓飾),在上世紀50年代遇到了經營漢堡快餐的麥當勞兄弟后,嗅到了商機;直至1961年,他用270萬美元買下了麥當勞兄弟的漢堡連鎖,并將其打造成了全球最大的快餐王國。

    看正文前,我們先來看幾個問題:

    1、麥當勞兄弟倆是如何在小本生意的不斷摸索中,搶先一步找到了現代快餐業的訣竅?

    2、而主人公Ray又是如何陰差陽錯碰到了麥當勞兄弟倆,并且開始了以特許經營店模式的合作方式?

    3、接下來主人公又是如何在經營陷入困境、走投無路中,得到能人相助,對麥當勞舊有的商業模式進行了怎樣的徹底轉變,才走上了真正的爆發成長道路?

    4、由此可見,一次革命性的獨角獸創新(哪怕是在傳統餐飲業),也需要有幾步關鍵的創新環節,才能完成歷史性的壯舉!

    一千個觀眾就有一千個哈姆雷特,我們從電影The Founder的故事中(相當于一個記錄片),看到了一個典型的商業創新的案例,可圈可點的地方很多,很精彩,抵得上一堂哈佛商學院的大課呢。當然假設電影的敘事是真實的,并沒有為了藝術,而刻意改編或扭曲。

    目前麥當勞在全球六大洲119個國家,擁有約32000間分店,總市值過千億美元。在很多國家看來,麥當勞就是代表著一種美式生活方式。1990年麥當勞在中國大陸(深圳)開業進入了中國市場。

    麥當勞如何從0到1、早期開拓、引爆成長,最后成為美國和全世界的快餐業巨頭?

    我們一起從早期的歷史迷霧中,從發展過程中的關鍵環節,把握創新的奧秘,真實的細節才是魔鬼啊。

    01

    主人翁大半輩子的平庸生活

    故事從1955年代開始。主人公Ray(雷·克羅克)那時是一個52歲的年輕小老頭,每天開車上門跑客戶,抱著自己的奶昔機現場推銷。他是一個上門銷售員,就像電影《當幸福來敲門》中那個抱著骨密度儀到處上門銷售的年輕黑人爸爸。

    奶昔機的產品亮點就是,快速、產能高,多用途的食物攪拌機,包括了5個攪拌頭可以一起攪拌奶昔。估計產品價格也是比較貴的。銷售員的三寸不爛之舌,演繹的很有說服力:更快的產能,用戶更短的等待時間,那么就會帶來更多的客戶,更多的營收……產生雞生蛋、蛋生雞的良性循環。這看起來應該是一件理所當然的事……

    但是,現實是Ray還是無情被拒、被拒、再被拒,晚上只能在賓館里面,用自帶的唱片機,播放卡耐基的積極成功學演講,來自我激勵補充能量。

    為什么好東西、好產品,你的客戶不買單?問題出在哪?

    原因就是,他們是典型的、常規主流用戶群(餐飲店),他們的業務相對穩定了嘛!更多的奶昔供應能夠帶來更多的消費嗎?產能提高了會帶來增長嗎?在一個均衡穩定的市場內,很難!正常運營著,不出問題就是ok。而買一臺多用途的設備,是要好好算計權衡一下的,包括舊的設備扔掉合算嗎?結果就是,可能新產品只是錦上添花,甚至是不劃算的呢。所以,他們并不是最需要、最在意你和新產品的人!這與他們是不是聰明、有沒有業務前瞻性,沒什么關系。

    他們這些典型的、看得見的主流用戶群,與那些非主流、不知道在哪兒的邊緣用戶群的區別在于,后者才可能對你的產品期待已久,對他們來說,面對日益高漲的用戶需求,產能不足是痛點剛需,是一直想要解決的瓶頸。你的出現,才能對他們是雪中送炭啊!

    那么最在意、最需要Ray的多用途奶昔機器的餐飲店在哪里呢?

    他們具備了什么樣的特質呢?

    02

    偶遇麥當勞兄弟倆

    真是踏破鐵鞋無覓處得來全不費工夫。有一天,一個被銷售助理稱作汽車餐館的用戶主動來電話,一次就要訂購了6臺!

    Ray說,是不是搞錯了吧,什么樣的餐飲店一次要制作5*6=30杯奶昔?Ray打電話過去問詢,電話中店主很忙,他最關心的就是:再加2臺,給我們來8臺,什么時候才能把貨送到啊?!

    Ray好奇不已,想要探個究竟。很多敏銳的創新者,也是這樣,能從一些異常信息中去挖掘出背后的真相和機會。他從密蘇里州一路開車,沿著66號公路開到西海岸,拜訪了位于加州的快餐店,一家以兄弟倆的名字命名的餐店,就是Dick and Mac McDonald啦。

    Ray還親自消費體驗了一下,發現這家汽車餐館就是不一樣,自己一下子成了傻子一樣:

    首先,沒有服務員上前招呼你,要自己排隊,貌似隊伍還很長,但是移動很快!

    其次,貌似價格也比較便宜,一個漢堡一毛五!

    第三,付款后數秒,服務生就當面遞過來一杯飲料和一個袋子:什么?這么快?確定不用慢慢等嗎?為什么沒有餐具、托盤?配薯條的醬料什么的,都在袋子里面了嗎?確定、肯定、一定(服務生說!)那我在哪兒吃?吃完了廢品怎么辦?愛在哪吃在哪吃,吃完了自行處理扔掉!(服務生說!)

    將信將疑,找了個廣場上的凳子坐下,吃起來,味道不錯,旁邊一個媽媽帶著3個孩子,也在長凳上吃的津津有味。

    Ray來興趣了,一探究竟。兄弟倆帶著Ray參觀了餐廳內部的運作情況。Ray則邀請兄弟倆晚餐,了解更多細節。

    兄弟倆講述了悲壯的奮斗故事:早年挨餓、失業(1920年代?),只能西部大開發往西走,還夢想去好萊塢進入電影業,結果在哥倫比亞電影公司開卡車,賺了小錢,買了一個小劇院,開業了,但是業務很差,發現時運不佳,大家都不賺錢,除了賣熱狗和啤酒的。一想也對,人無論什么時候總得要吃飯吧。兄弟倆就轉行做餐飲,賣熱狗與橙汁,但所在城市的人口不夠,所以決定把店搬到另外一個大城市。

    到了1940年,汽車餐館到處都是,同質化競爭嚴重,都是有幾十道菜品,服務生送餐到廣場上的汽車內。麥當勞小店的銷量也上不去,也賺不了錢。兄弟倆左思右想,發現了汽車餐館這個模式存在的本質問題:客戶群復雜,服務生工資高,客戶等待時間長,且容易配餐錯誤。善于鉆研的弟弟通過業務數據分析,進一步發現,僅僅3種食品就占據了87%銷量,它們是漢堡、薯條和軟飲。

    接下來兄弟倆下決心進行全面的革新,重新Re-Design自己的這個傳統汽車餐飲店:

    1、縮減品類

    把菜品選擇縮減為三種食品:漢堡、薯條和軟飲。

    2、重組消費流程

    把用戶的購買與消費流程全面重組,不用服務生了,用戶必須親自下車來排隊,然后面對面付款,取餐后自行用餐。

    3、流水線模式

    這也是最重要的革新,把內部的餐飲制作流程,改造成了流水線模式(High Speeding System),把之前傳統汽車餐店模式下的用戶漫長等待時間(付從款到拿到餐點可能要30分鐘),中間還時不時夾雜著配餐混亂(服務生記錯誰點了什么,塞給你你就將就著吃唄),轉化為現在高效、快速訂單處理與等待時間。基本上就是我們現在能夠看到的快餐店樣子:一個完整的高速流程,從烤肉開始,掌握好火候與品質即可,同時有人配好漢堡面包,專人加入兩片腌黃瓜,精準加入醬料與洋蔥等,最后組裝包好一個完整的漢堡,前后30秒。而且整個廚房的工具都是專門定制的,也無處可買,專門的設備與工具做專門的事情,目的就是高效流暢地做好每一個環節的事情。

    堪稱完美!

    但且慢,我們忽略了一個最核心的關鍵細節:

    他們是如何設計出這一套系統的?

    就不需要試錯和測試嗎?

    不需要迭代和多次改版嗎?

    當然需要!

    那他們花了多少時間、精力和資金呢?

    非常非常少,可以說非常的巧妙!

    他們具體怎么做的呢?

    兄弟倆找了一個網球場,在水泥地上用粉筆畫出餐飲店的內部布局,讓服務員們模擬實際操作的流程,每一步都標準化動作,看看順不順,走動過程中會不會有沖撞和返工,程序是否有瑕疵。有問題,擦掉布局在水泥地上重新畫一遍,重新布局后再重新排演,如此往復,整整6小時之后,一切和諧了,就像一首交響樂,運作Smoothly!然后他們再找供應商定制出了這么一個餐飲店!

    這是典型的精益創業的MVP(最小可行化產品)啊!

    非常快速、靈巧和低成本的創新方式!那可是在1940年代,真是無師自通!

    現在很多人說做硬件創新,尤其是制造業的,無法做MVP。麥當勞兄弟倆的做法不就是了嘛。創新為什么必須做MVP,就是要避免先在紙上談兵,然后就把硬件做出來了,而第一版的硬件注定是有問題而不能用的,在實際運作中必然發現問題,然后進行優化、調整與改善,再推出迭代版的硬件,這么幾個來回,費時費力費錢啊。你能想象實際的餐飲店裝修布局好了,再重新裝修,再重新裝修嗎?!

    好消息是,現在的精益創業和MVP的創新方法,基本上已經是知名企業(尤其是互聯網企業)的標準工作方法了。包括現在的歐美工業設計師,也用樂高玩具,進行硬件產品的MVP原型構建,供試錯、測試和討論用。

    言歸正傳

    終于兄弟倆的新“快餐店”開張了,就等著一炮打響了嗎?

    No,客戶非常不滿意,他們不愿意下汽車:什么?要我們主動排隊自取?你們的服務生呢?

    你看,創新必定遇到老客戶、也就是典型主流用戶群的抵制。所以,必須另辟蹊徑,走邊緣新用戶群的路線。

    冷場了,兄弟倆有些灰心喪氣,想著打退堂鼓時,突然橄欖枝說來就來了,一個小男孩帶來了第一單生意,接著更多附近的本地人來了。他們馬上適應了新的購買流程與消費體驗(在露天廣場上聚餐的感覺不錯哦)。小店的生意從此紅火起來,兄弟倆辛勞漂泊半輩子,終于算是安定下來,開始有富足的感覺了。

    從1940年兄弟倆開創傳統的汽車餐館,到1948年,才進化完成了這個“快速服務系統/高速餐飲系統”模式的快餐店。而這其實是差不多30年前就開始的美國汽車產業流水線模式在餐飲業的應用,來自于1907年開始的福特T型車是汽車流水線的典型成果,這款T型車就開啟了美國人車輪國度的時代。(詳情如何,此處略去3000字)。

    流水線的制造模式所產出的產品,無論是福特T型車,還是麥當勞的漢堡包,從用戶角度看到的、并且體驗到的,相比傳統模式下的產品來說,反而是更差的“傳統體驗”,包括服務品質、產品豐富度和產品品質等。但是它們的優點恰恰就在于,更簡單、更便利、更快速和更便宜了。

    此話怎么講?

    因為流水線的模式,通過大幅度的減配,把產品核心功能保留,砍掉多余的紛擾繁雜的配套,然后大幅度提高產品體驗的便捷性、經濟性。

    這就是這種創新的基本邏輯。現在一切冠以“經濟型XXX”的,都是走的這條創新道路。經濟型旅館(砍掉星級賓館的裝飾與地毯等)、經濟型航空(砍掉餐飲),包括隨身聽、MP3、手機照相機(產品功能比不上單反相機哦)等也是如此……就是現在的沙縣小吃,雖然也是點餐方式,看起來不是快餐,其實背后的供應鏈,也高速快餐化了,一包一包的面條,從冰箱取出直接下鍋,用戶等待時間也是大幅度縮小。

    這一切的背后就是,產業的分工與模塊化的過程。對比的是以前那種一體化的、手工作坊模式。比如說夫妻店,從面粉兌水的和面開始,從頭到尾要做的事情太多了。后來分工、專業化、標準化和通用化,效率帶來了成本的降低和品質的提高,以及產品失去個性化,而成為大眾貨。從亞當斯密的分工理論到泰勒的科學管理,到福特的流水線……成就了現在大型工業的標準運營模式,雙匯、富士康都是如此,以及悲催的是,衡水中學的教育模式,也是如此。衡水中學分校剛剛開到了浙江嘉興,計劃要招6000個學生呢。

    03

    合作創新:特許經營權

    時間回到1955年,兄弟倆小富即安。直到Ray碰到兄弟倆、聽到了兄弟倆的故事、看到了他們麥當勞樣板店面的運作模式。Ray一夜難眠,第二天Ray找到他們兄弟倆,提出了一個合作提議,特許經營權。但是兄弟倆斷然拒絕,覺得事情不受控制,之前他們已經陸續開了5家分店,都不慍不火,主要是品質失控(還包括亂銷售其他食品),兄弟倆管不過來。理由非常充分。后來很多行業的店面,在數量少時沒問題,一旦加盟連鎖就失控了。

    問題在于,兄弟倆找的質量管理員為什么干不好?

    沒有主人翁精神唄。

    后來Ray巧妙的解決了這個管理問題,后面再說怎么解決的。反正兄弟倆特別害怕這一次特許經營合作也搞砸了,這就會毀了他們的麥當勞招牌。這一輩子顛沛流離,好不容易有一個紅火的小店生意,年紀也大了,真的怕了!

    Ray怏怏而回,回到家繼續重操舊業賣多用途食物攪拌機,無精打采的,真的不甘心啊。然后Ray再次找到兄弟倆,提出了一個更大的夢想:我們要做的不僅僅是漢堡,是新的中產階級大型戶外活動場所附近的快餐,是每個美國人的family和friends們一起來吃飯的地方!是掛了美國國旗的、美國人的新教堂,是美國人的新的社區。這是新的美國夢……這不也是你們兄弟倆的夢想嗎?為了美國吧!我們應該一起干!

    這一次兄弟倆合計一下,就同意了,但是協議很苛刻。Ray大筆一揮,一字不改,完全同意!兄弟倆提出的協議就是嚴格的質量監管,和一切改變都得他們倆同意才行。

    主人公Ray開始干活了。費了老大力氣,第一家特許經營店開好了。期間銀行貸款時,銀行可不管你的什么商業計劃書,Ray只能抵押房子了,偷偷地瞞著老婆。

    一次Ray夫妻倆與舊的朋友圈老朋友吃飯時,大家談的都是打高爾夫,享受生活了嘛。Ray說自己開了一家餐飲店,被哈哈大笑、嘲諷了一下,估計之前Ray也興沖沖的搗騰過幾次產品代理銷售,最后都沒有大發而轉行了。但是這一次,朋友們還是現場看了麥當勞店,覺得也不錯,就投資加盟了。但是好事多磨,Ray后來發現,加盟店的品質無法控制。Ray很生氣,與這些朋友圈老友們也就友盡了。

    該怎么辦?怎么辦?

    一天辦公室來了一個銷售員,東西沒賣成,但是Ray敏銳的攔住問他,為什么你是猶太人卻賣天主教的圣經?!銷售員回答說,沒辦法,混口飯吃吧!

    Ray說,那就我們一起合作吧,做我們麥當勞的店長。然后與店長夫妻倆,當面簽字合作。銷售員轉行,工作起來,果然兢兢業業。老公在店里面,指導、監督整個高速制作流程,把品質控制住了。老婆在店外發自制的糖果招徠顧客。所以,事在人為,關鍵是找到有責任心、負責任的人他們必須是最需要這份工作、最在意這份工作的人。他們需要麥當勞,麥當勞也需要他們。

    沿著這個思路,Ray不去參加高大上的社交晚宴了,走Lower路線,到底層人民的活動場所去,在一個周五的老兵福利活動日,Ray遇到了干著各種雜活來養家糊口的一個老兵,把他也招募過來做店長。老兵夫妻倆,真是歡天喜地、兢兢業業。

    接下來,快馬加鞭,招募更多的加盟商和駐店的店長,開了一些店,蒸蒸日上。看起來一切就美好了!

    04

    注定要來的危機

    危機還是來了,業務紅火,公司居然不賺錢,資金流瀕臨斷流Ray打電話給兄弟倆,提出要重新談判特許經營的協議,想要提高自己的分配比例。Ray說,我的比例提高了,我的資金就會更多一些,我可以把開店業務擴大兩倍,因為那么多美國的土地上都沒有麥當勞呢,然后你們的收入不就是更多了嗎?

    但是兄弟倆斷然拒絕:協議就是協議,你當初是自愿簽的。再說了,我們也不是特別在意這個把蛋糕做大的結果啦,我們沒有這個野心,也不貪婪,我們還很在意你是不是失控,把我們的品牌給砸了呢!

    談判無果,房產抵押還款拖了3個月沒還,銀行急了,給Ray家里打電話,Ray的老婆知道了,非常生氣,臉都黑了。接下來Ray也很生氣,找到銀行拍桌子,銀行說,你欠我錢,還不能允許我們打電話到你家里了?

    05

    能人相助的轉機

    走投無路中,兩個解決方案自然涌現出來。真是天無絕人之路啊!

    1、袋裝奶昔粉,替代冰淇淋奶昔

    其一來自一家店長的老婆,她也是個有心人,有商業天分的那一種。她在一個雜志廣告上,發現了一種小袋裝的奶昔粉,直接沖調一下,就可以做出來一杯味道一樣的奶昔,可以替代現在使用的、大量囤貨在冷藏室的冰淇淋奶昔。這就可以節約空間、電費和大量的庫存費,而且袋裝奶昔粉的成本只是冰淇淋奶昔的零頭,沖調時間還能減半。Ray當場喝了一杯,味道確實一樣。這一下子,如果能夠推廣到每家店,就可以大幅度節約費用。

    但是商業上算經濟賬是好的東西,包括后來陸續出現的奶粉、雀巢咖啡、立頓茶、方便面、各式各樣的瓶裝飲料、以及街邊奶茶店,這些都是所謂Snap化產品,核心功能還在,但給用戶帶來的產品體驗與品質卻是不如傳統產品的,其商業價值只能在于方便、簡單和比較便宜。孰優孰劣,要看用戶的需求情況。一味強調產品本身的品質和體驗的創新,很多時候走不下去,原因就在于用戶的需求滿足要受制于場景和所付出的代價,我們傾向于用更低的代價來滿足需求。比如說,現場研磨咖啡豆,煮出的咖啡,味道自然很好,但是你要去費時費力慢慢弄啊?!而且你還得會做才行!少數人有時間精力,喜歡有腔調的、有品質的手藝活,不吃商超里面的水餃(都是工業品機器做的),自己搟面、做餡和包出來,餃子下鍋,香噴噴。然后兩個小時過去了。

    說到這里你發現沒有,所謂的現代化的創新,不是讓更多的人變成傳統的多面手,傳統上我們的衣服還得自家做呢,而是讓更大用戶群的需求通過更簡單、更方便、更低成本和Snap化的方式來滿足。我們更廣大的用戶在更多場景下,采用更加Snap化的產品與消費體驗,只要結果還過得去,同時讓我們付出的代價更小一些,代價就是時間精力和金錢啦,我們還是心甘情愿的,畢竟有總比沒有強!就像在地鐵上看手機里面的電視劇,體驗肯定不如家里沙發上看電腦大屏幕啦,但是在地鐵上看電視劇,簡單方便、自由、不浪費時間,效果差就差一些,有總比沒有強。

    顯然,這個用袋裝奶昔粉替代冰淇淋奶昔的提議,被麥當勞兄弟倆斷然拒絕!兄弟倆憤怒道:沒有Real Milk的奶昔粉?你居然想要這樣糊弄我們的客戶,這不就像給漢堡包加入鋸末一樣,怎么可能!必須用冰淇淋來調奶昔!Ray的提議自然無果。雖然過程中,Ray也不斷主張:降低了費用啊,加快了調制速度啊,而且味道一樣美味啊。但雞同鴨講,一個是手藝人,一個是商人。

    2、傳統加盟模式改為房地產開發

    不得已,Ray重新找銀行進行貸款展期,銀行說,你沒有抵押品,我沒辦法幫你。Ray說,我的業務蒸蒸日上啊,我在美國9個州開了13家店了,只是沒有商業資產做抵押品罷了,我有的是特許經營權,你可以去我的店里面看看,生意很好的!但是,老的銀行貸款人員,不為所動,無果。

    正所謂山窮水盡疑無路,說者無意,聽者有心。一個旁邊賣冰淇淋的銷售人員,聽到了他們的對話,跟了出來,對Ray說,我可以幫你解決你的財務危機。真是人才啊,千軍易得,一將難求,從此做了Ray的左膀右臂。他就是哈利Harry,也是麥當勞的第一任CEO。就像馬云遇到蔡崇信一樣。

    這個Harry提建議說,我們不能按以前那個商業模式干了:傳統的加盟方自己選址,租賃下來,建設店面,Ray為他們提供培訓、設備和品牌與管理等,然后Ray收取每月流水的一定比例作為特許費。這個模式下,Ray的資金流壓力很大,也沒有什么可以進行抵押貸款的。我們得走房地產開發的路子,我們自己選址,找投資人和金融機構貸款,買下大量的地,越便宜的越好,往往不是城鎮中心地塊,邊緣的也沒關系,然后強制出租給那些想要加盟的特許經營店,我們直接收取租金,這樣的話,新店還沒有開張我們就有租金收入了。還可以更好的控制品質,干不好的店,不租給你了,加盟商誰敢不服。這樣一來,最終,你就可以把那兩個兄弟給架空了,把之前簽署的協議給超越了。本來他們控制了你,現在你可以不鳥他們了,你是做房地產的,上下家(銀行和加盟商),都將唯你馬首是瞻!

    一句話,Ray的麥當勞,要做的行業不是在漢堡包,而是在房地產。所謂的Land,Control,和Out of Control,真是一箭三雕!你看當年諸葛亮茅廬未出三分天下的大戰略,有的一比。

    Really?Ray將信將疑,但還是照做了。

    06

    決裂,不可避免了

    果然,兄弟倆很生氣,經過與Ray的唇槍舌戰,但也無可奈何,畢竟之前的協議限定的是麥當勞的品牌和店里面的事務,所謂的Door里面、Floor上面的,兄弟倆完全做主,但是之外、之下和房屋上面的事務,就只能被Ray的房地產公司給包了。真是反客為主,通過房地產反噬了餐飲業務,但羽翼已成悔之晚矣!

    其實啊,這么多年,麥當勞兄弟倆對Ray提出的改進、改善和改變,基本上就是Say No(就是這也不允許、那也不允許),擔心這個擔心那個,比如說不能有可口可樂贊助商的廣告,印在菜單上也不行——這是粗鄙的商業主義,就是圖個賺快錢嘛,違背了我們創立麥當勞的核心理念,應以家庭而不是商業為中心,云云。兄弟倆是典型的商業保守派啊。其實一個公司發展到一定階段,高層戰略會議里面討論問題的時候,也會有類似的語言出現。說到底,保守派的兄弟倆就是怕失控啊,一朝被蛇咬十年怕草繩,尤其是之前開的幾家麥當勞的分店都做不好,但是問題出在哪?如何具體解決,沒有深究了。

    接下來就是,Ray的房地產和麥當勞加盟業務,猶如潛龍飛天,一飛沖天了。慢慢的Ray也就有了大公司、大老板的氣勢有了,也許是天生的企業家吧,完全沒有違和感,不需要什么學習曲線或犯點錯誤什么的,畢竟50多歲人了噢。

    有一天,全部的麥當勞分店(除了兄弟倆的原始店),都開始用袋裝奶昔粉做奶昔了。Ray直接挑戰了兄弟倆的同意權,兄弟倆自然怒不可遏,指責Ray越過底線了。Ray對他們說,如果你們兄弟倆不想賺錢,那也不要妨礙我們賺錢吧。兄弟倆說,你必須遵守特許經營協議條款。已經是大老板的Ray悠悠地說,協議嘛,就像心臟,就是為了破碎的那一天而存在的。

    最后一戰,不可避免。Ray對律師說,給我廢掉那個當初的加盟協議,不管花多少錢。要價高的律師當然是有能耐的啦。一次電話溝通中,兄弟倆對Ray說,我們要告你。Ray說,也許你們會贏,但你們花不起打官司的錢。或者我們來一個了斷,你們需要多少錢來解除這個協議,你們可以提!

    07

    麥當勞的創業史由此改寫

    兄弟最終絕望的認識到,“我們是無法beat him了,也無法be rid of him了”。經過一番談判,1961年兄弟倆每個人拿了稅后100萬美元(稅前135萬),黯然離開了麥當勞的歷史舞臺,把自己名字命名的麥當勞,留給Ray,包括自己最初的麥當勞店,都不能再叫做麥當勞了,兄弟倆把名字改為大M店。

    而從此Ray也開始更改歷史,以麥當勞的創始人自居了,自己開的店也成了麥當勞一號店。之前的兄弟倆,提也不提了。

    這兩個兄弟在麥當勞歷史上的是非功過,如何評說?!

    如果沒有他們,Ray不會受到啟發和開創快餐加盟的連鎖模式,但美國自然會有其他快餐店的興起,只是就沒有麥當勞了。但是如果沒有Ray,他們兄弟倆就是畏畏縮縮的鄉巴佬,一輩子在一個小店里面做到老,守著高速餐飲流水線系統的金山銀山也開發不出來啊。因為他們是充滿鉆研精神的發明家、手藝人,不是貪婪的商人,更不是企業家和商業領袖。他們自然也不是Ray的對手,口頭承諾的1%長期利潤,最后也沒有拿到,被忽悠了。

    故事到這里,基本上大局已定,麥當勞的早期創業、創新歷史就算結束了。

    我們回頭梳理一下,一次新的創新(比如說餐飲業的快餐化),期間人、事和模式,是如何從頭到尾發生的呢?

    首先看動力因素:

    1、社會背景條件。流水線的管理模式開始在不同行業之間流行,中產階級階層的崛起,大規模的城鎮化進程。

    2、個人的商業好奇心與欲望,Ray和那個鉆研新的開店商機、發現袋裝奶昔粉的女店長。他們兩個人后來是惺惺相惜、眉來眼去的啊,結果就是雙雙離婚,走在了一起。事業上相互欣賞和激勵,所謂的比翼雙飛、心心相印的商業俠侶啊。

    3、走投無路的人,也是最可能投入新機會、新模式、新領域的人。當然在我們這里,很多這樣的人被忽悠去做傳銷去了。

    4、后來行業化的VC產業。

    5、發明家、手藝人,以及一些專業人才(商業奇才等)。

    那么阻力因素呢:

    1、首先說說主人公Ray的原配,她總體上想要求穩,畢竟跟著Ray奮斗這么多年,是時候享受一下人生了,經常度個假啊什么的。尤其是她知道房子被抵押后的憤怒,不理解、不認同、不全力支持主人公Ray的新事業,最后與Ray只能越行越遠。

    2、主人公原先的朋友圈,對Ray的新事業第一感覺就是嘲笑。很多創業者的身邊人,所起到的作用也是負面的阻力因素。

    3、那時的銀行資本方。你沒有抵押品,我就無法貸款給你啊。當然現在情況變了,只要有合同業務、有現金流,尤其是阿里金融,雙11也可以貸款了。還有一堆網上p2p貸款的。以及,比你親媽還親的高利貸,就怕你不貸款,貸了款的,就怕你按時還款了!

    4、以及老的、舊的主流用戶群的不認可。我就是不下車排隊去自取快餐、我就是要服務員主動上來服務呢。

    5、以及最后一個因素,保守,尤其是小有成功或越來越成功的情況下,因為擔心而不愿意改變了,其實是害怕失去。麥當勞兄弟倆在過程中所表現出來種種,就是典型。

    至此,麥當勞這個獨角獸創新的案例故事講完了,大家可以慢慢回味其中可圈可點的地方。

    來源:老錢談創新

    作者:錢致遠

    提示:

    *文經老錢談創新(ID:TheEdgeInnovation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FBIF2018

    全球力量,領變未來——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點擊查看)將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舉行。FBIF2018以“新品類崛起”為主題,FBIF2018論壇共三天,將包含全體大會、產品創新A(乳制品、飲料)、產品創新B(特醫食品、零食)、營銷創新和包裝創新四個分論壇。往屆FBIF吸引了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億滋國際,中糧,康師傅,統一,菲仕蘭,達能,星巴克,帝亞吉歐,蒙牛,伊利,利樂,雅培,農夫山泉,雀巢,嘉吉,三只松鼠,來伊份,良品鋪子,東鵬特飲等企業參與,預計1800位食品業界人士將出席FBIF2018論壇。更多信息,請在后臺回復“FBIF”。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長按識別二維碼,后臺回復“2”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3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創業、乳品、飲料酸奶茶飲料、啤酒、零食、新零售、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代工、營銷研發、包裝等。

    餐老板資訊網,為全國餐廳老板,提供最新的餐飲經營技巧,了解最新的餐飲經營資訊,學習更多的餐飲營銷、管理、外賣、裝修,采購等經營知識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7299.html

    (0)
    上一篇 2018年4月14日 23:02
    下一篇 2018年4月15日 07:33

    相關推薦

    發表回復

    登錄后才能評論
    小程序
    小程序
    商務合作
    商務合作
    分享本頁
    返回頂部
    亚洲精品在线播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