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置頂公眾號
從brunch備受追捧到主食沙拉盛行,再到牛油果熱潮,過去幾年,越來越多的新概念與新食材引領著Food風潮。剛剛過去的2017年,更有一些意想不到的黑馬攪動著食品行業。
餐廳管理平臺Upserve最新餐飲行業報告顯示:菠蘿蜜、椰子正在替代熟食肉類成為西方人餐桌上的最愛。
創業公司Chobani推出的希臘酸奶(脫乳清酸奶)引爆全美,推動希臘酸奶在美國市場的占有率從幾近于零到占總酸奶市場的46%,成為消費者最愛的配餐之一。
減肥也能吃的冰淇淋品牌——Halo Top,以網紅級顏值、誘惑美味、低卡低糖等優勢拿下了“美國最熱賣的冰淇淋”桂冠,不斷沖擊該領域的零售巨頭——聯合利華。
“想讓所有人都能享受到健康有機食物”的生鮮超市Whole Foods被亞馬遜以13.7億美元收購,促使食品零售商重新認識與巨頭間的博弈,同時思考如何升級技術戰略、品牌傳播以及分銷模型……
在激烈的競爭之下,以食品為重點的公司與創業者們如今都在探索基于技術的創新,覆蓋產品升級、綠色包裝、供應鏈效率提升等維度。那么,2018年的全球食品行業又將會呈現怎樣的發展趨勢?元宵節之際,在祝各位團團圓圓、湯圓吃得開心的同時,我們送上7000字干貨報告,為你解讀“吃”這門超級生意。
1.?零售商將繼續擴大自有品牌,擠壓CPG(快速消費品)品牌
2.?CPG品牌將自建分銷渠道以對抗零售商的限制
3.?配合線上銷售,食品企業將顛覆傳統包裝標簽設計
4.?CPG品牌將與亞馬遜形成風險合作伙伴關系
5.?食品企業將更多采用環保包裝
6.?食品與美容產品之間雙向破壁融合
7.?新型植物蛋白將迎來爆發式發展
8.?肉類和乳制品公司將受到素食化沖擊,探索植物生產
9.?合成肉類和魚類初創公司將走向市場
10.?大型食品企業將更多地支持CPG創業,以增加競爭力
11.?AI與物聯網為自動補貨助力
12.?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食品行業,革新供應鏈模式
01
零售商將繼續擴大自有品牌,擠壓CPG(快速消費品)品牌
當Costco的自有品牌Kirkland Signature占據該連鎖店銷售額的四分之一時,越來越多的零售商意識到,以自有品牌來形成與競爭對手的差異性,能夠更好地控制著貨架上商品的分類與搭配,吸引消費者復購。
沃爾瑪(Walmart)、克羅格(Kroger)、西夫韋(Safeway)相繼推出一系列自有產品,這些品牌通常較為大眾化并且價格低廉。其中,擁有百年歷史的克羅格表示,2018年自有品牌增長將是其轉型的重要推動力。在未來一年,更多零售商將推進并擴大他們的自有產品,以獲得更好的市場份額。
主流零售商的自有品牌展示
在零售商紛紛布局自有品牌的同時,對于CPG品牌的威脅也逐漸顯現。這些零售商將越來越多地與曾經被他們視為客戶的CPG品牌進行競爭,如通用磨坊(General Mills)、家樂氏(Kellogg’s)等。
同時,CPG品牌面臨的挑戰并不局限于實體零售商孵化的自有品牌,在線上領域,隨著亞馬遜推出自有品牌,同時以13.7億美元收購生鮮超市Whole Foods并將其業務轉化至線上后,CPG品牌面臨的挑戰不斷升級。2017年,Whole Foods成為了亞馬遜線上平臺中第二暢銷的自有品牌,同時亞馬遜方透露,他們將持續推出更多自有品牌,并把自動補貨、推薦訂閱等增值服務優先應用于其自有品牌。
無獨有偶, Jet.com(已被沃爾瑪收購)于2017年10月推出了其首個自有品牌,命名為“Unique J”,產品主要面向高收入的城市千禧一代。
毋庸置疑的是,2018年,零售商們將依賴其自有品牌進一步擴大市場占有,擠壓CPG(快速消費品)品牌市場份額,而零售商們孵化的自有品牌,也將形成競爭模式。
實體零售商與電商平臺自有品牌的孵化,將從線下、線上雙重擠壓CPG品牌的市場占有。
02
CPG品牌將自建分銷渠道以對抗零售商的限制
即使零售商建立自有品牌,CPG品牌仍然不得不依賴于它們。如家樂氏、卡夫(KraftFoods)等領先食品企業目前并沒有經營他們自己的商店,也并未在其官網上銷售產品;但可以肯定的是,這些現象正在慢慢發生改變。
最有代表的案例就是雀巢,2017年雀巢大力推動其分銷渠道。2017年6月,雀巢投資了Freshly,一家直接面向消費者的餐飲交付初創公司,雀巢希望利用Freshly的現有客戶數據提高市場占有率。3個月后,雀巢又斥資5億美元收購了Artisinal咖啡連鎖店Blue Bottle,這一行動之后,雀巢在全美范圍內控制了數十家實體咖啡店;還在美國開設了第一家Nespresso品牌的設計概念店,以上都是基于自建分銷渠道的創新嘗試。
另外,家樂氏重新開設了位于曼哈頓的以麥片為主題的餐廳Kellogg’s Cafe,還投資建立了一種新型的分銷平臺——Cargo,在出行巨頭Uber集團內部設立小型CPG自動售貨機。
潛在的新型CPG分銷渠道
CPG品牌在尋求新的銷售渠道同時,也正在增強對D2C(直接面向消費者)模式的應用,尤其是初創公司。
來自食品行業的創業者們非常清楚自身與商店銷售的傳統品牌之間的定位差異。如初創品牌Brandless,銷售從罐裝食品到沙拉醬料、小吃糖果、咖啡等各類食品,是一家純線上售賣商品的電商公司,目前已經構筑了自己的D2C模式:在Brandless平臺上出售的商品沒有任何品牌,而是突出產品細節,比如富含多少蛋白質、是有機食品還是無機食品,顧客不用再繳納每個商品的“品牌稅”,通過D2C直接分發給消費者,平臺所有產品的售價均為3美元,價格平均比同品質產品低近40%。
D2C初創公司的出現將給CPG品牌帶來壓力。大型食品巨頭將更多與初創公司合作甚至并購,以更好地控制線上線下分銷。
03
配合線上銷售,食品企業將顛覆傳統包裝標簽設計
以往,設計精美的CPG產品能夠在商店貨架上脫穎而出。在線上,品牌則面臨完全不同的情形。一方面,在電商平臺上,品牌更傾向于采用大膽的顏色、簡單的標簽,通過如Instagram等社交網站吸引購物者的眼球;另一方面,在線營銷時,品牌可以展示實際產品,而不僅僅是包裝。照片可以展示產品內部的內容,吸引消費者對天然成分和其他特征的關注,比包裝標簽更清晰。
曾在去年12月17日獲得4400萬美元融資的初創公司Daily Harvest,即是通過將這兩種方式相結合取得了成功。
Daily Harvest是一家冷凍食品初創公司,銷售冰沙、湯和其他產品。其外部包裝采用簡單大膽的色彩,主Logo采取黑白配色。但在Daily Harvest自己的網站列表中,根本不顯示包裝,而是直接可以看到產品內部構成。
大膽的配色、簡單的標簽,通過Instagram等社交網站吸引購物者的眼球。
04
CPG品牌將與亞馬遜形成風險合作伙伴關系
對于沒有自己電商商店的CPG品牌來說,與亞馬遜合作似乎是一個極有吸引力且必要的選項,CPG品牌可以通過與亞馬遜合作快速觸達消費者的同時,獲得亞馬遜的IT、線上管理等增值服務。
一些公司已經嘗試過這種方法,與亞馬遜形成風險合作伙伴關系。例如,泰森食品(Tyson Foods)與亞馬遜攜手聯合推出Tyson Tastemakers膳食套裝,和奧利奧亞馬遜專版cookie訂閱盒子。
但對于CPG品牌來說,這僅僅是一個權宜之計。當他們依賴亞馬遜平臺銷售時,亞馬遜擁有其消費者數據,而且亞馬遜平臺傾向為自有品牌提供更多權益支持。
實際上,亞馬遜的在線銷售模式改變了CPG品牌的營銷策略。以沖動購買為例,歷史上糖果、口香糖和類似產品通過擺放在商店收銀臺附近以鼓勵最后時刻的沖動購買。然而,線上電子商務沒有提供即時性的店內沖動購買,因此,此類商品如何在線上獲得更好的銷售,則需要品牌商進一步思考。
沒有自建電商渠道時,與亞馬遜合作成為一種冒險的權宜之計。如何在線上平臺激發用戶沖動購買,是另一值得深思的問題。
05
食品企業將更多采用環保包裝
在食品行業,基于防腐、保鮮等需求,在向消費者運送物品時存在的環境污染問題,正在成為行業通病。美國最大的半成品凈菜Blue Apron在過去幾年,因其在運輸箱中使用的紙板、塑料和大型冰袋出現問題,屢屢傳出負面新聞。
2018年,我們可能會看到膳食初創公司和食品企業更加重視其包裝方法對環境的影響。亞馬遜做法可能會帶來一些變化,這家電商零售巨頭已經通過“簡易包裝(frustration-free packaging)”形式為超過100萬種產品提供包裝,這種新型包裝模式比傳統包裝使用的材料更少。根據亞馬遜的客戶包裝部高級經理介紹,該方案每年共節省了8300萬個紙箱。
對于水果和蔬菜,生物技術也可以提供幫助。總部位于加州的Apeel Sciences公司使用植物提取物制造無味、不可見的涂料,延長水果和蔬菜的保質期。為了滿足雜貨店和食品種植者的需求,該方法可以幫助公司將產品運送到更遠的目的地,同時降低包裝要求。Apeel計劃在2018年擴大商業規模。
植物生態包裝可以顯著減少塑料浪費,但尚未成為主流。包裝可持續性可能成為食品品牌的重要競爭優勢。
06
食品與美容產品之間雙向破壁融合
食用美容補品并不是什么新鮮事物,如今風險投資機構的關注以及資本注入正在支持以美麗為聚焦點的食品品牌迎來良機。最近諸如專注于皮膚以及頭發保護、蛋白質補充等食品企業正在成為投資者熱衷的標的。
甚至送餐領域的創業公司也已開始涉足美容行業,初創送餐企業Sakara以及Urban Remedy都在售賣護膚的套餐產品,包括膠原蛋白、益生菌等。
更確切地說,對植物成分的渴望正在席卷美食和美容行業。健康飲食的趨勢正在被美容品牌所追捧。其中的“網紅產品”包括:
?益生菌:通過活菌改善腸道健康。
?椰子油:椰子油已成為美容時尚,同時椰子也已成為餐飲行業中最受歡迎的健康食材之一。
?姜黃:對免疫系統有益,開始出現在Apto Skincare和Nutrafol等初創美容品牌的原材料中。
?辣木籽:南亞植物,去年不少興美容品牌都采用了這種原料。
?水稻:世界上最常見的食物,已經成為一些創業公司的掘金武器,他們基于水稻提取物,研發具有增白和對抗氧化等美容功能的產品。
對植物成分的渴望正在席卷美食和美容行業。
07
新型植物蛋白將迎來爆發式發展
隨著以植物為基礎的產品越來越受歡迎,食品生產商正在尋找超越大豆和堅果的新型植物蛋白——豌豆蛋白可能是最前沿的發展趨勢。豌豆可以滿足大豆過敏或堅果過敏的人群需求,并且脂肪含量低。
創業公司Ripple Foods的嘗試一定程度上推動了豌豆蛋白質的銷售,他們主要在美國大型零售超市售賣以豌豆為原材料的素食乳制。目前Ripple已經獲得4360萬美元融資,最近也推出了新產品——豌豆質酸奶。
還有一些公司如Aloha、Beyond Meat則使用豌豆蛋白來改變目前的素食趨勢,諸如Campbell這樣的行業領導者也已經推出他們自己的豌豆蛋白產品。
隨著豌豆蛋白質產量的增加,其他類型的蛋白質也隨之而來。例如,家樂氏最近投資了蘑菇蛋白質生產商MycoTechnology。還有初創企業使用海藻和螺旋藻替代蛋白粉、飲料和純素乳制品。例如,英國的Oppo公司使用螺旋藻來提高其低卡路里冰淇淋中的蛋白質和維生素含量。
豌豆、蘑菇、螺旋藻……食品生產商正在尋找超越大豆和堅果的新型植物蛋白,迎合素食熱潮。
08
肉類和乳制品公司將受到素食化沖擊,探索植物生產
有越來越多的消費者轉向更健康的素食產品時,肉類公司自然而然也注意到這些趨勢。這些生產商在繼續專注肉類生產的同時,已經開始通過對植物蛋白進行投資來對沖賭注。
其中包括市值最大的美國肉類公司泰森食品和美國最大的私營公司肉類、農業巨頭嘉吉。
植物性蛋白質的增長速度幾乎是動物蛋白質一倍之多,因此我認為遷移可能會繼續朝著這個方向發展。
Tyson Foods首席執行官Tom Hayes
泰森食品通過其基金泰森風險投資公司(Tyson Ventures)在2016年和2017年連續兩次投資植物蛋白創業公司Beyond Meat,這家公司在美國各大零售店銷售植物性漢堡。
隨著消費者需求不斷增長,以及來自領先機構的投資,素食以及植物型食品企業有望在2018年繼續蠶食肉類的市場份額。未來5-10年時間,更多肉類生產商中可能通過投資或收購植物蛋白公司以保持市場競爭力。
同時,食品行業從動物肉類向植物蛋白的過渡也會帶來巨大的環保效益。
未來5-10年時間,更多肉類生產商可能通過投資或收購植物蛋白公司以保持市場競爭力。
09
合成肉類和魚類初創公司將走向市場
很多人可能聽說過來自實驗室的“合成肉類”。2013年,馬斯特里赫特大學的研究人員推出全球首個實驗室種植的牛肉漢堡包,價格并不友好,每磅330,000美元。然而,這一價格可能很快被改寫,一些初創公司正在開發無動物蛋白質方面取得重大進展。
? Finless Foods正在培養魚類細胞以生產實驗室生長的魚,第一批品種就是頗受歡迎的金槍魚。該公司表示計劃在2019年底推出一款產品。
? Prefect Day是一家正在通過工程酵母分子研制生產無乳糖牛奶的創業公司。
? Geltor則運用生物技術生產無動物質膠原蛋白,為素食明膠的生產打下基礎。
? Memphis Meats是一家正在研發實驗室生產動物蛋白細胞的方法,用于合成肉類。早在2016年,Memphis Meats就推出了實驗室生產的肉丸(每價格為18,000美元),并在2017年推出了全球首款實驗室生產的雞肉和鴨肉(每磅9,00美元)。
合成肉類的普及仍需時日。但在素食需求不斷增長下,合成食品的市場規模將持續擴大,成為2018年的重要趨勢之一。
10
大型食品企業將更多地支持CPG創業,以增加競爭力
大型食品企業正在加速加緊啟動新策略。2017年,一些傳統品牌領先企業去年推出了風投基金和創業孵化器計劃,其中就包括Barilla、Land O’Lakes和Grupo Bimbo。
2017年CPG品牌并購交易
2017年,也有一些重大的CPG品牌并購交易,預計這一趨勢將持續下去。去年的一些熱門交易包括:雀巢收購Bottle Coffee,家樂氏收購健康零食品牌RXBar,可口可樂收購墨西哥氣泡水品牌Topo Chico,聯合利華收購天然調味品生產商Sir Kensington’s等。
當一家創業公司被收購時,不僅其投資者能夠獲得回報,也能吸引新的投資者入局,他們會因并購退出對該行業的創業公司更具信心。事實上,近年來,參與食品和飲料行業的投資者人數迅猛增長。
當一家創業公司被收購時,不僅其投資者能夠獲得回報,也能吸引新的投資者進入該行業。
11
AI與物聯網為自動補貨助力
當舊產品用完,自動向顧客發送新產品——自動補貨對于消費品公司來說就像圣杯,特別是在CPG消費領域,由于人們經常按照可預測的時間表進行消費,因此品牌和零售商飛船希望自動完成訂購和發貨流程。
Dollar?Shave Club曾是自動補貨領域的領先代表,DSC的口號是“Shave Money Shave Time”,正如它的口號所說的,它旨在為男士減少在剃須刀上的花銷和時間。這個采用會員制的網上剃須刀平臺,通過估算人們的剃須頻率,定期將新剃須刀郵寄到家。
現在,AI和物聯網可以讓用戶使用消費品的時間表更加個性化,同時開始支持易腐貨物的自動補貨。例如,電子商務創業公司Boxed去年夏天發布了一項名為Smart Stockup的功能。該平臺旨在結合購物者習慣大數據來預測個人何時會耗盡特定物品,并主動向其發送提醒以重新訂購。隨著AI技術進步,這些預測可以變得更好。
未來,CPG品牌可能會開始使用物聯網技術來追蹤購物者的實際習慣,而不是傳統自我報告式的習慣。不久前,沃爾瑪和亞馬遜紛紛提交了支持這一目標的專利。
亞馬遜已經研發了可以感知食物狀況的冰箱,支持自動重購功能。沃爾瑪的專利看起來更加具體。在2017年5月授予的一項題為“物聯網環境中的零售訂閱”專利中,沃爾瑪建議使用物聯網標簽追蹤用戶家中的產品,這些標簽會實時收集用戶使用習慣、何時變換產品功能等方面的行為數據,從而讓“需要補充、更換或升級”的消費品可以自動交付到消費者家中。
食品行業越來越重視技術驅動下從運輸到付費全流程的效率提升,這是創業者的“可乘之機”。
12
區塊鏈技術應用于食品行業,革新供應鏈模式
區塊鏈正在以其顛覆性的創新滲透到各行各業中。一些食品企業瞄準了區塊鏈技術,但這其中也不乏一些過度炒作的例子,例如曾有一家名為Long Island Iced Tea的公司為了追隨熱點將其名稱改為Long Blockchain,在一天內其股價上漲了四倍(當然,后來股價恢復了正常)。
不過,區塊鏈對于改善食品供應鏈具有重要意義。在食品供應鏈領域,仍存在效率低下、且定位不準的現象。在這一領域匯集了種植、倉儲、船運、分銷和零售等多個環節,當消費者在當地的零售店購買蔬菜時,貼紙上品牌并不顯示蔬菜來自哪個農場。
復雜的全球食品供應鏈
食源性污染每年會在美國造成4800萬患病和3000人死亡,但由于供應鏈復雜,消費者以及品牌商無法識別和回收受污染的食品,區塊鏈的應用則有助于打破困局。食品企業可以更快地追溯產品來源,提高消費者安全性,同時限制財務損失。
食品企業可以將IoT標簽附加到貨物上,每批貨物都分配對應的標識號碼。這些ID將與產品的起源、處理數據、存儲溫度、到期日和其他信息相關聯。在供應鏈的每個階段,員工都可以使用其ID號驗證產品,并利用區塊鏈空間技術跨地域跟蹤產品,工作人員還可以輸入身份證號碼以查看產品及其歷史記錄的實時數據。
沃爾瑪是美國最大的食品零售商之一,它在使用區塊鏈技術支持食品安全方面一直處于領先地位。2016年秋季,他們聯合IBM試點區塊鏈在中國運送豬肉,這對食品企業來說是一個充滿挑戰的新形態。在沃爾瑪2017年投資者會議上,食品安全副總裁Frank Yiannas表示,通過區塊鏈技術,他可以在三秒鐘內將產品的追蹤信息提取出來,而傳統上模式則需要將近一周的時間。
2018年,新的區塊鏈嘗試有望取得成果。創業公司也被鼓勵將區塊鏈技術應用于供應鏈中。
13
結語:食品業將迎來令人興奮的2018
除了這些主要的行業趨勢之外,許多領先的食品企業都面臨著短期的財政困難,而這源自于激進投資。如雀巢、聯合利華、達能等活躍投資者可能會采取整合、分拆等內部調整以適應變化,面臨隨時而來的挑戰。
與此同時,商業上的一些根本性轉變也在逐漸靠攏食品世界。此前,在食品行業電子商務的滲透速度比服裝等其他領域緩慢,但情況正在被改寫。消費者們則希望他們能夠從食物中獲得可持續性的健康,這種趨勢不可逆轉。
在這些短期壓力和長期變化之間,2018年食品行業仍然令人興奮。將有更多初創公司獲得靈感,以創新改變行業,領先的食品企業也將越來越以健康為重,進一步推進電子商務的發展,同時他們也將瞄準更多優質創業公司,通過并購來完善自己的競爭版圖,提升影響力。
來源:華映資本
提示:
*本文經華映資本(ID:MeridianCapital)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Wilbur(微信:aotokuer)
/ 更多文章 /
2018年十大天然食品趨勢:植物萃取備受青睞
我們匯總了過去一年97篇報告、趨勢,一起看看全球食品發展的未來
FBIF2018
全球力量,領變未來——FBIF2018食品飲料創新論壇(點擊查看)將于2018年4月18日-20日在上海舉行。FBIF2018以“新品類崛起”為主題,FBIF2018論壇共三天,將包含全體大會、研發創新A(乳制品、飲料)、研發創新B(特醫食品、零食)、營銷創新和包裝創新四個分論壇。往屆FBIF吸引了包括可口可樂,百事,億滋國際,中糧,康師傅,統一,菲仕蘭,達能,星巴克,帝亞吉歐,蒙牛,伊利,利樂,雅培,農夫山泉,雀巢,嘉吉,三只松鼠,來伊份,良品鋪子,東鵬特飲等企業參與,預計1800位食品業界人士將出席FBIF2018論壇。更多信息,請在后臺回復“FBIF”。
/ 微信群 /
加王淼(Bill Wang)微信:FBIFwang(或掃描下方二維碼),加入全球最大食品微信群(2萬+食品人已加入)!微信群包括:CEO、食品綜合、創業、乳品、飲料、茶飲料、啤酒、休閑食品、特醫食品、調味品、餐飲、營銷、研發、包裝、代工等,關注訂閱號回復“2”可了解群介紹。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73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