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BIF2016演講文稿(整理)】
演講嘉賓:杜荷,營養指導工作委員會常務副會長,秘書長,副研究員,中國食品工業協會
圖為:杜荷
演講視頻
今天聽了大家的演講和提問,感覺在研發創新方面,整個行業還是非常受關注和重視的。因為我是做食品工業,做營養健康產業,在營養行業做得比較久,有的同志可能見過我。有時候問一句,咱們大家吃再好的產品,健康不光是在于吃和喝,還有生活的規律。所以我想這個健康的理念,首先咱們在座的要有。
隨著消費者逐步走向成熟,食品在品類流通渠道等方面,都將呈現出更加注重個性化需求,融入營養、健康文化。食品安全的元素加之互聯網+和電商等新型業態,都將以超強速度和力度改變食品產業和市場大的格局。這些不僅是我們整個食品行業的熱點、難點、亮點,也是企業整個食品行業轉型升級的一個必然趨勢。首先與大家了解一下食品行業的現狀。據國家統計局和工信部公布的數據顯示,2015年全國規模以上的食品工業,企業收入增長4.09%,超過全國工業企業的0.79%,利潤總額增長速度超過了6.94%,企業的數量也就是規模以上食品企業有39518家,比去年增長了5.45%。食品行業的主營收入達到了10萬4千188億,為全部工業總額的9.44%,利潤總額6807.4億元,同比增長10.94%。食品行業總額占到全國工業利潤的10.7%。2016年1—2月份,食品行業增加值同比增長7.1%,出口實現正增長,這也是比較大的變化。食品出口同比增長是7.2%,食品行業的利潤保持良好增長,農副產品加工業的利潤同比增長14.9%,新增利潤67.1億元。食品制造業增長14.8%,新增36.8億元。這些數字讓我們感受到整個國民經濟是由高速增長轉為中低速增長的條件,新常態下食品產業依然保持了平穩、健康的發展態勢。
第二個想說食品安全,民以食為天,食以安為先。食品安全關乎老百姓的身體健康和生命安全,責任非常重大。這些年,通過各種媒體報道食品安全的問題確實時有發生,安全隱患確實也是依然存在。那么研究表示,中國的食品安全問題沒有有關媒體報道得那么嚴重,但是存在的主要就在這幾方面,病原體微生物防控方面,還有農藥和獸藥的濫用,還有重金屬的污染等方面。人為的添加這都還不是特別主要的成分,但是總的趨勢還是向好發展。大多數企業還是誠信守法的,2015年出版的《食品安全法》,對原法50%以上的條款進行修改,條款增加了50%以上,尤其是大幅加重了法律責任。為食品安全設置了有利保障,為食品產業服務走向良性競爭和優勝劣汰的更高平臺。
第三個講講營養與健康食品產業發展勢頭非常強勁,并具有非常大的發展空間。根據發達國家的經驗,一個國家人均的GDP達到1500—3000美元之間,營養產業就會崛起。可以說中國已經進入引導健康產業的快速發展階段。當前,我國居民從吃得營養、吃的健康轉變。企業生產向優質、高效、安全轉變,向需要什么轉變,這些多樣化要求企業創新能力迅速提升,挖掘更多細分品類,致力于優化供給側配置,更新技術與工藝才能滿足市場需求。
再講一下國內市場現狀。人口基數大,老年人口數量非常多,到2014年末,中國60歲以上的老年人達到2.1億,占總人口的15.5%。65歲以上的老人是1.4億,占比10.1%,接近整個發達國家總的人口數。第二個據衛生部門的統計,按照中國成人超重與肥胖的判斷標準。我國18歲及以上的居民超重率已經達到了30.6%,所以這個比例非常高。肥胖率是12%,所以這個數字非常驚人。應該說這個數字還在不斷增長。另外是面臨食品營養的缺乏和過剩處于高發態勢,各種慢性病,現在是慢病,可能在你身體和精神狀態上反映不是特別明顯,但是大家不要小看,這些慢病十年以后是一個爆發期,它的爆發是慢病向重大疾病地轉化。不夸張說這種慢病形成的重大疾病會散發到每個家庭。所以說面臨食品營養缺乏和過剩的雙重挑戰,對于我們來講健康產業的需求也是非常大的。再就是居民收入增加,健康的需求被激發了。各國營養健康的企業,紛紛將中國作為新的增長引擎,不斷加大對中國市場開拓的力度,產品進口規模在持續、快速增長。很多國外嘉賓對中國市場的分析特別透徹和到位,甚至比中國自己的研究人員研發得還要深刻,所以說市場的魅力真是不可低估。還有就是特殊醫學用途食品,不光是政策法規涉足的領域,也是市場增長點。目前我國特殊醫學用途食品市場規模還不足發達國家的1/10,以上這些現狀就是我們整個產業發展的一個巨大的市場,一個潛在的市場。
第四個談談今后發展的趨勢和方向。在整個經濟新常態下,食品在消費品類,消費渠道和消費區域等方面,都呈現了一個分化的趨勢。從價格上看,與健康相關,能提高消費者生活質量的尖端產品,平均每年以4.6%以上的增幅。就是說有健康成分更高的這種產品,就是市場賣得比較好,一般性的增幅比較小,甚至有的都是負增長。那我們整個行業的出路在哪里。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質量和效益,培育發展新的動能,改造提升傳統的比較優勢,增強持續增長的動力,推動我國社會生產力水平改善。這就是我們行業發展總的大的方向。也可以肯定判斷供給側改革將改變食品產業的結構,中央提出的供給側改革思路,為調整產業結構提出了新的方向,需要我們深刻領會和踐行,供給側及供給側改革意味著國家經濟調控的著力點將從需求端入手引導消費,轉向供給端著力推動產品的品質提升,以更好滿足人民日益升級的物質和文化要求。供給側能改變什么?對于我們食品行業有什么實質性的作用呢?全國狀況來看,尤其是食品保健品行業,消費者需求很大。有的企業說我這個產品賣得不好怎樣改變,消費者不是沒有需求,不是沒有購買力,而是缺乏他滿意的產品。你就以咱們大批的旅游團到海外團購、海購、海淘。像我們身邊很多的朋友到歐洲、日本、美國、韓國,原來是背大件,現在都不背大件了,就這個保健品食品都往回背。為什么?說他們的保健品管用。你比如說那個點心,從國外背點心、零食、休閑食品,說這個孩子特別愛吃,有的是老人特別愛吃。同樣的點心口味變化,做得精美,包裝簡潔,你要想包裝不簡潔從國外往回背也很麻煩。從這方面就可以看到市場潛力非常,所以我們應該在這方面怎樣做出滿意產品上動腦筋、下功夫。
綜觀全局,這些年國家的營養與食品產業呈現了穩步增長的良好發展態勢,但是從規模和品質等方面,與發達國家相比還有較大差距。包括人口、產品的現狀,所以這些也就意味著消費者的需求越來越高了,也意味著國家的食品與營養健康產業有著較大的發展空間。從國家層面更加重視營養健康的產業發展。十二五第一次將營養、保健產品納入規劃,提出發展重點、布局和目標。2013年,國務院發布了關于促進健康服務業若干意見,2014年發布了中國食物營養綱要,這都說明營養健康產業的春天來臨,營養健康食品必將成為未來市場的主旋律。
關注食品創新
關注FBIF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8888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