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上方FBIF食品飲料創新,關注公眾號
來源:峰瑞資本(ID:freesvc)
作者:李豐
站在一個新十年的開端,我想和你聊聊2020中國的優勢與機會。
中國機會是個很宏大的話題,但它與我們每個人有關。在這個特別的時間節點,撇開情緒與噪音,一起來認真打量我們身處的時代:什么是機會,什么是挑戰,什么是未來 5-10 年注定會發生的事。我試著把這個宏觀的話題,拆解成幾個問題:
無論中國經濟增長的快與慢,什么是中國已經形成的優勢?為什么說,在世界經濟發展的歷程中,這些獨特的經濟現象可以稱之為「奇跡」?
這些特殊的經濟現象,將會帶來什么樣的中國創新?一個相關聯的問題是,科技驅動的產業升級能實現嗎,中國世界工廠的地位是否會動搖?
所有行業(不局限于消費)都能重做一遍,這背后有哪幾類機會?
希望能提供新的思考角度,祝新年快樂。
回答第一個問題,中國創造的獨特經濟現象,可以簡單概括為上圖的「三個圈」。最全最大的供應鏈,讓中國擁有世界工廠的地位;中國即將成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產業升級、品類升級、數字化升級的三浪疊加。這三個圈的集聚,將帶來極大的效率提升。
羅振宇2019-2020「時間的朋友」跨年演講也引用了這個觀點,羅振宇把這 3 個圈里的中國優勢總結成一個詞「中國紅利」。
確實如此,在世界范圍內,歷史上還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同時擁有其中的兩大因素,而我們正在同時擁有 3 大因素。毫無疑問,之后 5 年甚至更長時間,是中國發展與中國創新的重要機遇期,結果會超乎想象。
接下來,我們探究一下,中國到底是怎么集齊這3大優勢的。
我們先看最右邊的那個圈——「最大最全的供應鏈」。
這是中國早已具有的優勢。成為世界工廠的背后,我們走過了 3 個階段。
第一次是農村勞動力的轉化。中國制造業供應鏈的萌芽要追溯到 1984 年前后鄉鎮企業的出現。
那年,包產到戶使得農村富余勞動力增加,既而催生了混合所有制改革,出現了第一批鄉鎮企業。根據公開資料,從 1978 到 1992 年,我國有 1.3 億農業勞動力轉移到鄉鎮企業,鄉鎮企業從業人員已占農村總從業人數的 30% 左右。
事實上,回顧全球經濟發展歷程,還從沒有國家能做到在如此短的時間內培養出如此龐大的、廉價的,且經歷過初等技能培訓的勞動群體。可以說,正是依托于鄉鎮企業的蓬勃發展,中國得以沉淀了足夠豐富的工業勞動力,并形成了制造業的產業基礎。
鄉鎮企業之后,第二波推動則到了上世紀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因為特殊原因,那個階段中國一度受到了西方國家的聯合制裁,外經貿關系被切斷。買不到,就只有想辦法自給自足。這帶來的結果就是產業鏈的被迫拉長,中國制造業被迫長出了非常長的產業鏈。
接著,到了 1990 年代末新世紀初。首先是 1997 年的亞洲金融危機,為了對抗危機,外經貿部在次年出臺了相關政策,進一步打破了以往國有企業對進出口權的壟斷,使得越來越多的私營企業和科研院所可以從事自營進出口業務。接下來 2001年的另一件大事——中國加入 WTO,讓外貿交易的流程得到進一步簡化。
連串的推動使得越來越多的資源和資金涌入外貿領域。這帶來的變化是,中國生產制造的供應鏈不僅能做到全球性價比最高、產業鏈最長,而且為了賺到更多的外匯,就必須滿足全世界的消費需求,這也使得中國的產業鏈在接下來的十年變得又多又好。
可以說,中國「最大最全的供應鏈」正是在不同歷史階段或主動或被動的適應結果。這是其他國家或地區很難去復制的。除了其形成的歷史過程極具特殊性,考慮到它涉及到的勞動力總量和基數之巨大,我認為這個鏈條很難短時間內被遷移到其他國家,或者說,這個遷移過程要比許多人想象的難很多、慢很多。
如果短時間內不用擔心它被遷移,緊跟著的一個問題是,中國的供應鏈就止步于此了嗎,它還有可能進一步以科技作為驅動力來實現產業升級嗎?
過去這幾年,我看到了中國科技企業們已經做了很多事情,去提升技術附加值,把產業鏈上的釘子即關鍵技術嵌進產業鏈。要知道,中國的工業附加值是 20% 出頭,離發達國家的 35% 還有很大差距。
圍繞「核心技術國產化」這個宏大戰略的創新創業之所以有希望,一個重要的前提是,我們離成熟的產業鏈更近,因此可以快速反應,并先于對手實現技術的迭代與演進。
這能部分解釋北美消費級無人機制造公司 3D Robotics 為什么敗給了大疆。大疆長在硬件之都深圳,它得以與強大的供應鏈協作、日夜兼程,不論是反應速度,還是技術應用、創新迭代速度是美國同行沒法比的。
援引《福布斯》的報道,3D Robotics 前首席營收官 Colin Guinn 曾說:「3D Robotics 的失敗讓我們意識到,以軟件為中心的硅谷傳統公司,已經很難與中國擁有強大垂直整合能力的制造商相抗衡了。」3D Robotics 后來轉做無人機軟件與服務,創始人 Chris Anderson 留下了一句意味深長的話,「至于硬件制造,還是留給中國人吧。」
在中美科技之爭的格局里,離供應鏈近并基于此隨時調整、快速迭代并推向市場,是做科技/產業升級無法爭辯且已經被驗證的中國優勢。哪怕我們的美國挑戰者背景強大,來勢洶洶。
再來看第二個圈——「全世界目前最大的消費市場」,這是我們即將擁有的優勢。
這個我們可以直接看數據。2019 年上半年,中國實現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為 19.5 萬億元,首次超過美國。這是一個挺有標志性的事件。12 月 30 日,商務部預測2019 年中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將超過 40 萬億人民幣,達到 41.4 萬億。盡管同年美國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數據暫未出爐,形勢已經相對明朗:中國的消費市場開始與美國匹敵,并將有極大可能性超過美國,躍升為全球第一大消費市場。
而且中國現在的年均增速,是美國的兩倍多。也就是說,從 2019 年開始,我們的消費能力不僅會向全世界最強邁進,而且還會越來越強。這個趨勢是不可逆的,直到被下一個人口大國從整體消費水平和收入方面追上。
所以,你不妨想象下這件事背后的意義——進入 2020 年,我們不僅大概率成為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同時還擁有最長、最多、最全的供應鏈。這是史無前例的。以美國為例,1960 年代美國開始消費升級的時候,其國內的部分供應鏈已經陸陸續續向其他國家轉移了,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兩大要素穩定長期的集聚。
中國之所以能夠形成這一特殊的經濟現象,主要因為我們人口基數太大,發展速度太快,供給足夠大、足夠密,以致于在我們還沒有出現供應鏈轉移的情況下,就無限接近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了,這是屬于中國的經濟特殊性,也是官方口徑中經常提及的「中國經濟有韌性」中「韌性」的重要來源。
到這里,相信你應該能理解為什么我們說同時擁有「兩個圈」是個奇跡了。
但更幸運的是,我們還有第三個「圈」:升級。
想強調的是,這里的升級,不是單向度的。我把它拆解為三個意義上的「升級」,消費升級 + 品類升級 + 數字化升級。
第一個升級指的是城鎮人口的整體消費升級。
為什么強調「整體」兩個字?我們可以先來看看中國城鎮人口的構成。根據國家統計局的最新數據,我國的城鎮常住人口已增至 8.3 億。如果把這 8 億多城鎮人口做個簡單的劃分,大概是一線城市占 1 億左右,二三線城市占 2 億左右,三線以下城市占 5 億左右。
從 2018 年年底開始,大家都能注意到的一個明顯的趨勢就是「渠道下沉 + 消費升級」,這一降一升帶來的結果就是占中國人口總數近六成的城鎮人口(無論是一二三線,還是四五六七八線),大家一起開始了消費升級。這一升級背后意味著巨大的增量市場。
而在這一層升級之外,我們又疊加了第二層升級,也就是產品品類的升級。這意味著許多原本只是滿足了基礎功能需求的產品,開始在品質和功能上實現了大幅提升和發展。
有了消費升級、產品升級,這一階段我們也正在經歷著數字化升級。
數字化升級包括兩端,供應鏈端和用戶端。供應鏈端的數字化升級主要表現為自動化和智能化,而在用戶這一端,最典型的就是各種各樣的電商。數字化本來就是效率工具,而供應鏈和用戶兩端的數字化升級則會帶來整個鏈條的復合效率提升。
以上,中國正處于「三圈匯聚」的機遇期,這是獨特的中國機會。不過進一步,「三圈匯聚」會帶來什么樣的中國機會?
舉你我都熟悉的手機行業為例。
談到國產手機,相信很多人都能認同,中國已經擁有了好幾個自有的國際品牌,比如 VIVO、OPPO、小米、華為。但是放到 8 年前呢,估計你我都覺得沒法想象。
以我自己的經歷為例。2010 年底、2011 年,我工作的機構 IDG 參與投資了小米的A 輪和 B 輪。在當時,投資小米還是個極富爭議的決定。即使是最有想象力的投資人,站在當時的環境中,也很難想到中國能夠在技術含量和單價較高的消費電子領域出現一個以上的世界級品牌。
回到最初,在手機領域,我們究竟是如何從不可能走向可能的,以及前頭提到的 3 個圈如何起作用。
中國手機的產業鏈最早應該要追溯到 1999 年出臺的手機生產許可證制度。在那之前,中國手機市場幾乎完全是被國外手機廠商所壟斷。為了扶持民族產業,「5 號文件」應運而生。
在這一政策基礎上,中國出現了第一波「造機熱」。因為沒有自主技術,這波涌現出來的國產手機品牌大多做的是初級制造,也就是「貼牌生產」,比如輝煌一時的「手機中的戰斗機」波導、TCL、東信、康佳等等。雖然在 2002 到 2004 年期間,它們的銷量迅速提升,但后來也大都大浪淘沙了,除了個體公司的策略之外,主要還是因為從技術到產品都不是自己的。
但這波「造機熱」留下的遺產在于,經過一輪瘋狂的折騰,中國開始引進了手機的制造鏈。不過,要論真正大規模的全產業鏈引進,還要到幾年之后山寨機的大量出現。
山寨機的涌現主要源于當時聯發科推出的一款名叫「MTK」的芯片。作為一款低價芯片,它的性能卻十分誘人,它可以為手機廠商提供包括主板、芯片、GPRS 模塊以及系統軟件等一體化的解決方案,大大地降低了手機的生產門檻。你可以這么理解,只要購入這款芯片,小廠不需要掌握太多額外的技術能力就可以迅速制作出各種手機產品。在 2005 年到 2008 年這四年,各種搭載了聯發科芯片的山寨機不僅成功擠占了國內市場,也開始大量流向海外。
當然,回到供應鏈上,山寨機的爆發式增長使得我們在很短的時間內幾乎把整個手機制造鏈全部搬到了國內,包括后來許多從事精密加工的工廠也都是從這批小廠發展而來,其中就包括我們熟悉的蘋果供應商藍思科技、瑞聲科技、歌爾聲學等等。而根據蘋果 2019 年在官網上公布的 200 大供應商名單,中國大陸、香港、臺灣共有 86 家廠商入選。
所以,經過貼牌機和山寨機的兩輪歷練,進入智能手機時代時,其實我國在整條制造鏈上,包括很多精密加工甚至在芯片行業,都有了長足的發展,也就是完全具備了右邊的那個圈——「最大最全的供應鏈」。
那么第二個圈——「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單一市場」呢?
根據調研公司 Canalys 的數據顯示,早在 2012 年第一季度,中國就首次超越美國成為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市場。到 2015 年,智能手機在中國逐步轉向成熟市場,絕大多數消費者已經擁有智能手機。
這里面其實也涉及到我們所說的第三個圈——升級。
這一次不像第一波國產手機發展時,一二線城鎮用戶買摩托羅拉、諾基亞,三四五六七八線城鎮用戶買 TCL、波導,大家的消費能力都增強了,都換得起智能手機了,所以消費升級疊加手機的品類升級,就產生了巨大的市場機遇。率先把握住這波巨大市場機遇一躍而起的是小米。
小米之所以能在那個階段迅速崛起,除了手機消費市場的爆發和供應鏈的養成,更重要的一點在于它的數字化升級。
2012、2013 年,小米發展初期恰逢微博上升期。小米把自己的產品發布、用戶互動,甚至是投訴反饋全部放到了微博上,表面上看,是利用了微博早期的流量紅利,但往深了看,其實是因為微博給小米提供了一個最合適的數字化平臺,可以不經過任何經銷商和中介,直接跟用戶高效溝通,并迅速對用戶需求做出反饋。接下來,小米還進一步將銷售端全部數字化,做到了當時最極致的零售效率。很多人應該還記得那時候雷軍提出的「七字訣」——「專注、極致、口碑、快」。
總結一下,小米那個階段的成功代表了相當一部分中國品牌實現超越的路徑,包括一些電商品牌等等。
當城鎮人口的整體消費升級創造出巨大的市場需求時,恰好有龐大的手機制造供應鏈作為后盾,原則上品牌不需要擁有自己的工廠,只需要洞察好消費者的需求,做好 OEM 和 ODM 就行。
我管這類機會叫第一類機會。即面對巨大的增量市場,誰能把用戶需求用最高效的方式翻譯給生產供應鏈端,變成產品,并且充分利用數字化連接形成產品銷售,誰就會率先起來。
小米當時可以一騎絕塵,正是因為抓住了第一類機會。
說完了小米,我們回顧下另一家世界級品牌華為在電話業務上的發展脈絡。華為最早從 2003 年開始切入電話領域,此前其主業一直是電訊設備。最早開始做固定電話時,一遇到雷雨天,設備就容易出問題,所以大部分設備都是送出去的;后來華為做小靈通、2G 手機,甚至到 2011 年做智能手機前期,華為都名不見經傳。在2013 年前后,華為團隊頂著很大的壓力,和小米一樣,極致地實施互聯網戰略。
結局是,華為在手機行業后發先至,增長變得越來越快,而小米則開始面臨壓力,是什么發生了變化?
轉折點是 2017 年,中國首次出現智能手機年總出貨量下滑的情況。那年的數據是4.59 億部,較 2016 年下跌 4%。到了 2018 年,下滑的趨勢仍在持續,當年智能手機年總出貨量為 3.97 億部,同比下滑 10%。
這些數據都指向了一個結論——雖然中國市場近年來守住了全球最大智能手機單一市場的位置,但中國手機銷量是在回調的。這意味著在手機這個品類,國內已經開始由增量市場轉為存量市場。
問題來了,為什么手機市場從增量變成存量之后,有的公司就行了呢,以及為什么它在存量的時候才行?
我剛剛說過,在增量市場,最重要的能力是能夠又快又準地把用戶端的需求翻譯到供應鏈端。但是到了存量市場呢?存量意味著你死我活,我多你少,背后邏輯實際上是從「誰快誰大」變成了「誰好誰大」。
為什么是「好」?因為進入存量市場后,用戶大都已經買過一次或一次以上的智能手機,因為有過消費經驗,所以用戶已經可以分辨什么是好的產品,好的性價比,已經從最初的不懂試著買,變成了如今的成熟用戶。
那么,對于企業競爭來說,就不僅僅要看翻譯能力,更需要看誰能做到全產業鏈效率最高。你必須在全鏈條上都有效率,才能讓產品做到最好。這是第二類機會。在這個背景上,華為最能勝出,因為華為不僅占有比較長的產業鏈資源,同時它在關鍵節點上的技術也都是自有的,所以當它將自有的產品、技術和資源整合到一起時,相比那些需要依靠外界產業鏈資源的企業來說,就更能實現全鏈條的效率最高,做出最優性價比。
而相比同樣擁有比較長鏈條和自有技術能力的國際對手蘋果,華為又能做到更靠近中國這個全球最大的智能手機單一市場。此外,制造鏈條也都在身邊,對用戶需求反饋的效率以及與產業鏈的配合度都更高。與內與外,華為都有明顯的相對優勢,因此,華為成為這一階段的優勝者,在短短幾年內,榮升全球手機銷售市場的領先品牌之一。
綜上,我們可以看到,手機作為我們非常熟悉的一個消費品類所經歷的一個完整的發展周期,從極度落后到初步發展,到集齊「三個圈」后,迅速誕生了數個國際級品牌。這是我們八年前、五年前完全不能想象的事情。
不論是消費還是科技,各行各業都有機會重做一遍。
一旦條件成熟,發生在手機行業的事情,接下來在其它行業也一定會再次上演。在很多領域,都會誕生手機行業的「小米」「華為」這樣的企業。不夸張的說,各行各業都有份,都有重做一遍的機會。
此外,和手機一樣,每個品類都會經歷從增量品類變成存量品類。在增量時代,誰「快」誰大;在存量時代,誰「好」誰大。做快,需要快速「翻譯」的效率和能力;做好,需要全產業鏈的效率和能力。
零食品牌三只松鼠起步時占了第一類機會的「便宜」,現在它們正在全面轉型,希望通過提升全鏈條的效率,來抓住第二類機會。過去兩年非常熱的化妝品品來,還處于增量市場階段。
留一個開放性的問題:彩妝的未來會是怎樣,彩妝公司靠什么成就持續有競爭力的品牌?
存量市場的競爭無比慘烈,那是不是意味著進入了存量市場,就沒機會了?不是的,服裝行業倔強地給出了答案。毋庸置疑,服裝已經進入到存量市場,你我都已經過了第一波新鮮、便宜、多樣的勁兒,自 2017 年第 4 季度起,服裝品類整體銷售量同比均有不同程度下跌,2018 年服裝銷售量較 2017 年下降了 24.8%。但我們看到一個細分品類起來了——體育休閑。運動裝 2018 年同比增長率達 19.5%。
再留一道思考題:在高速增長的體育休閑服裝領域,李寧、安踏,誰更可能抓住第二類機會,成為服裝領域的「華為」?
最后的結論
無論今天的你是悲觀還是樂觀,怎么看待中國經濟接下來的走勢,你都很難否認當下中國正史無前例地同時擁有「最大最全的供應鏈、最大的消費市場、升級」這三大要素。我們已經在手機等領域見證了這三大要素疊加起作用后的驚人效果。
那么,未來五年之內,無論哪個行業能集聚起這三個要素,都會產生世界級的公司,它們既是品牌,也是科技。這波巨大的「中國紅利」是屬于各行各業的,各種不同的品類都會產生一次以上的機會,存量階段有一次機會,進入增量市場之后也有一次機會。
此外,用戶的需求不是一成不變的,伴隨著用戶需求的升級,曾經的存量品類有可能變成增量品類。起碼,在典型的存量市場——服裝領域,你我都看到了體育休閑服裝這個細分品類的崛起,都看到了李寧在沉寂多年后,打了一個漂亮的翻身仗。
新年快樂,以此共勉,一起創造并等待那將要盛裝出席的未來。
提示:
*本文經峰瑞資本(ID:freesvc)授權轉載,轉載請聯系出處。
* FBIF投稿與商務合作,聯系Bobo(微信:fbifmedia1)
/更多文章/
2020年食品飲料流行什么?我們為您準備了這些品類新品盤點
首發丨請回答,2020年食品包裝設計4大趨勢
中國食品業的2020,如何穩贏?潛力人群、增長策略了解一下!
FBIF2020
FBIF2020將包含全體大會及產品創新(乳品、人造肉、零食、飲料)、營銷創新、創新包裝和投融資5個分論壇,“Marking Awards”、“Wow Food Awards”和”Ace Ranking”3大賽事頒獎禮,及Food Show展覽。
FBIF2020將聚集100+全球演講嘉賓及評委,預計6000+ 來自雀巢、百事、可口可樂、瑪氏、伊利、蒙牛、康師傅、農夫山泉等專業觀眾將出席。請點擊公眾號“FBIF”菜單欄了解FBIF2020更多。
/FBIF食品微信群/
讓專業的人聚在一起
原創文章,作者:網絡轉載,如若轉載,請注明出處:http://www.kmwhg.com/191166.html